厚积薄发

2012-09-26 05:23姜有荣
求学·素材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启迪整理高三

姜有荣

在2012年高考中,《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夺得了福建省作文的最高分。高考分数揭晓后,《厦门商报》、台海网对该文作者进行了采访,并于6月27日分别以“厦门一中施滢语文单科全市第一,她的作文以‘兔子开头”“闽高考最高分作文作者施滢:我不喜欢中规中矩地写作”为题作了报道。为给广大高中同学,尤其是2013届考生以备考启迪,现采用“穿越时空”的对话方式,对《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的诞生之谜作一探究:

一、积累

姜:你写出今年全省顶尖作文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施:积累很重要。我有一本神奇的册子,里面是我几年来的积累。关于适合在考场作文上使用的素材,有来自平时看的书,也有来自身边同学的好文章。从高一起,每次看书我都会在本子上随便抄些自己“看中”的东西,慢慢地,这也成了我的习惯。

毋庸讳言,中学生迫于繁重的课业负担,“行万里路”已不现实,这势必导致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直接经验”的不足。如何突破这一写作“瓶颈”?“读万卷书”不失为一良策。因为“读万卷书”读到的是“间接经验”,它是对“直接经验”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备战高考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它更是一种重要补充。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备好一个素材本。在素材本上“记”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就是对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既然能在你的素材本上留下痕迹,就说明这些素材让你“心有戚戚”。只有将这样的素材用到记叙文中,才可能有感染力;用到议论文中,才可能有说服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好这个素材本,可以为你“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阅读)感动”助一臂之力。②多渠道收集素材。“三点一线”虽窄,但素材收集渠道甚多:有自己看的书、同学写的文章,有老师讲的经典、同学谈的趣事,有电视播的新闻、网络传的时文……用好这个素材本,就能把他们的“眼”变成你的“眼”,把他们的“耳”变成你的“耳”,把他们的“身”变成你的“身”。试想,一个把“看书当放松”的学子,又怎会有“无米下锅”的烦忧呢?

二、整理

姜:日积月累,素材本会越积越“厚”,你是如何把它变“薄”的呢?

施:我对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讲生命意義的归一类,谈宽容的在一起,说文化的列一边。到了高三寒假,我就自制了一本素材本,这本素材本虽然只有二十几页,但里面却记满了适用于考场作文的各类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

平时的素材积累,“兴之所至皆是宝”。但“纸”上的素材无论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内化成“脑”中的素材,那也只能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就需要从“薄→厚”走向“厚→薄”,前者是量的积累,后者是质的遴选,这也暗合了潘长江小品中的那句话“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将素材条理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可能,每隔一星期、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年将自己的素材本梳理一次,通过分门别类地整合,使之条理化。其实,整理素材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要知道,有序记忆要比无序记忆效果好得多。为了使整理工作事半功倍,推荐大家使用活页本,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进行随意排列、组合,甚至剪贴、重组。②将素材精致化。从高一到高三,增长的不仅是年龄,还有我们的认知水平。高一还让你怦然心动的故事,高二就有可能不再让你心起涟漪了,高二还让你拍案叫绝的妙论,高三就有可能不再让你会心颔首了。将素材精致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自己最新、最高的认知水平对素材本的素材重新进行甄选、“去粗取精”的过程。素材只有经过了大脑的系统整理、悉心遴选,才能牢牢地铭记在心。

三、运用

姜:本子上的素材,你是如何用进自己作文中的呢?

施: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看一遍,考试中,素材本上的东西也都能用上。这次高考,文章所用不少来自这本册子,甚至包括标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会积累,不会运用,那只能算作一顶书橱。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残篇集》中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聪明人。”同样,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用得恰到好处,那他就是一个聪明人。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记”是为了“运用”。从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②“看”是为了“生成”。每次考试前把素材本看一遍,目的是让“本子上的素材”与作文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碰撞,从而生成出作文的构思。

素材本运用的真正功力不是直接去引用,而是间接去运用,最好能机智地化用。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与卷子上作文题目的主旨非常契合,你能不能就把它照搬到你的作文中来呢?如果这么做,就成了抄袭。那怎么办呢?如果写记叙文,你就要悉心揣摩作家莫言总结的写作经验——要善于把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如果写议论文,你就要从故事中条分缕析出“理”来论证你所提出的观点。所谓“化用”,“化”的是思想,是构思。其实,故事只是一副“躯壳”,而思想才是内容之“魂”,构思才是形式之“魂”。只有做到得“意”(魂)忘“形”(躯壳),才能臻至“化用”这一素材运用的至高境界。

“厚积薄发”中的“厚”,不仅是对素材“量”的积淀,更是对素材运用“功力”的历练。广大考生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只有练好从“书中之材→本中之材→脑中之材→文中之材”的三级跳,才能达到素材运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化境。

猜你喜欢
启迪整理高三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高三·共鸣篇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自然的启迪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