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破题后的困局与机遇

2012-09-26 03:01致中和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21期
关键词:六省经济区经济

◎ 致中和

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居于中国大陆腹地,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在很长的时期内,既没搭上东部南部沿海快速发展的快车,也没能得到西部大开发的“照应”,逐渐沉默下去的中部仿佛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外向型经济结构模式的受挫,东部膨胀、东北萧条、西北落后、南方低迷情形下,我国经济面临软着陆的选择,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对久为“冷落”的中部而言,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长期以来沉默在人们心中的“中部崛起”呼声日高。

“没有中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

日前,在以“绿色发展” 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高峰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出席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王岐山指出,中部六省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五分之一。中部地区的崛起,关乎全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关乎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实,关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没有中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王岐山的讲话掷地有声。他充分肯定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六省经济发展势头,认为六省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部地区崛起的计划首次明确是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

随后,在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2006年,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变得分外明朗。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中部地区崛起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负责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和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根据这一政策,中部六省将享受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

2009年9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人平均增长率均超过9%。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任务要求,提出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并要求各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方案。

2012年8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提升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同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加强政策支持,包括: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投资、产业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完善并落实好“两个比照”政策等。

明确到2020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城乡区域更加协调,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东部地区水平,努力实现全面崛起,在支撑全国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事实上,自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以来,中部各省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所谓“金砖四省”中,湖南、湖北占有两席(还有内蒙、陕西)。按照发展目标,到了2015年,中部地区要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万元和82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接近100%等。到2020年,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综上所述,学术界认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具有强烈的历史观、时代感和实践性、同时其思想也是系统的、科学的和创新的等特点,体现出习近平浓厚的历史观、人民观和国际观。

中部六省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是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原材料、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为“第四极”尚待时日

国家多方政策措施,为全方位促进中部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目前看来“中部崛起”仍缺乏强劲的凝聚力。

中部六省地域辽阔,无形中形成几个发展区域,比如皖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等。其中长江中游经济区可以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也可以称为“中三角经济区”。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尽快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中三角”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叶青表示,“中三角”最早于2004年于湖北学者提出,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尽快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尤其是江西的学者提得最多,认为江西、湖北、湖南这三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决策者应该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尽快启动以南昌——武汉——长沙为核心的“中三角”大都市圈。赣、鄂、湘应尽早构建自己的经济区域,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充当起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刻不容缓。中部地区必须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积极培育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使其尽快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及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叶青分析说,首先,以南昌、武汉、长沙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其在全国的作用,促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国家规划的重点地区,逐步把都市圈建成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中三角”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其次,中三角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同质性,都是国家级的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经济区,都涉及到水环境问题,都是研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水质的问题。第三,三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条件,合作则可以共赢,从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西三角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四,是为了放大中部的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随着昌九城际铁路通车、“杭南长”高铁即将运营和武广高铁的通车,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个半小时同城圈”将不是梦。而由这几个城市所引领的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最终将形成一个紧密型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区。第五,三市的区域功能有待于提高。南昌紧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长沙是一座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武汉则九省通衢,科教实力强大,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举。“中三角”如果形成,中部崛起必将加速。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教授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大量企业内迁,中部不少地区借此机遇开始了快速增长期,未来中部将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他认为中部地区与全国目前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扩张期。

张可云分析认为,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可以打造为“中部金三角”,目前,“中部金三角”的经济总量略低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如果发展得好,可以超越其成为中国第四极。与此同时,可将中部地区大三角核心区作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与太原城市群、中部金三角、皖江城市带等三个组团整体发展,将成为中部地区整体崛起的引擎。但目前的状态看来,“还是一盘散沙”。

郑州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更新持相似观点,他分析认为,山西省一直以来把自己置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传统腹地,而河南省则长期雄踞中原,安徽省历来趋向于“长三角”,湖北省以武汉为中心自成区域,湖南省则趋于向“珠三角”靠拢,江西省则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和“珠三角”。他认为,这给形成区域战略合力造成了障碍,中部崛起战略要得到切实实施,中部六省份要确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张可云认为“十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明显下滑,但“十一五”期间出现了明显上扬,可以说,中部地区已经开始“V”型反转。他认为,中部地区反转是个长期过程,要缩短中部崛起的时间,尚需提高反转的强度和质量。

稳中求进,协调统一,中部崛起指日可待

叶青认为,将“中三角”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中部崛起则指日可待。他表示,应该在中部规划的基础上,再制定“中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产业合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大城市圈之间的行政分割。应在两省的交界处适当增加项目安排。一般来说,两省交界处经济发展比较薄弱。比如,在湖北的赤壁与湖南的临湘。应在中部崛起办公室的领导下,设立“中三角经济区办公室”,制定相应的鼓励发展的政策,在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应设立“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三省、中三角与三大经济区已经形成密切的联系,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产业转移中具有很好的条件,建议仿效皖江经济带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中三角设立若干个产业转移示范区。

叶青表示,对于强化“中三角”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建议,他已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形成建议提交,希望能引起国家决策层的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表示,中部地区所采取的发展方式都是“联东拉西”,各有自己的体系,彼此还有竞争。南昌、长沙、武汉、郑州、太原经济辐射不强,如合肥主要受上海辐射,南昌则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在中部自身体系、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合作共赢重在区域性科学合作,应形成同盟,争取中央政策的倾斜。

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韩士专认为,中部六省在崛起过程中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包括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活力、形成集体声音与诉求,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多方面相似性,上述问题可以合作共议,力求共同进步。

王岐山在出席第七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高峰论坛发表演讲强调,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严峻的情势下,关键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部六省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王岐山希望中部六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开创中部地区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六省经济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山西25款产品荣获“中部六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的“六省”颐养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经济
我国高校教育财政经费“中部塌陷”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