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①

2012-09-26 03:11周绍建
固体火箭技术 2012年5期
关键词:径向编织复合材料

肖 春,曹 梅,周绍建,张 智,郑 蕊

(1.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西安 710025;2.高性能炭纤维制造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西安 710089)

0 引言

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是非冷却式的,对材料要求很严格,不仅要承受热负荷、机械负荷和热冲击,还要经受化学腐蚀,并要求具有极好的形状、尺寸稳定性[1]。C/C复合材料在2 000℃的高温下不会熔化,不会发生粘连现象,也没有明显的翘曲变形,已成为发动机喷管最理想的烧蚀热结构材料[2-3]。

C/C复合材料在复杂的温度环境中,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热膨胀性能,表征该性能的指标为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系数低,对于保持喉衬喉部直径尺寸,减小热应力非常重要。因此,热膨胀系数是进行热应力计算和结构设计的重要数据。热膨胀系数越小,材料在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越高,相应连接部位的热应力越小,可靠性提高[4]。目前,对于C/C复合材料热膨胀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维或二维以及单元基体的C/C复合材料的实验测试,如文献[5]研究了针刺复合织物增强C/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热性能;文献[6]研究了整体毡C/C复合材料高温处理工艺与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关系;文献[7]对针刺炭毡预制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文献[8]测试了短纤维层压毡、炭布叠层、针刺毡3种预制体制成C/C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对于径棒法编织多元基体C/C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研究报道较少。

编织C/C复合材料具有空间取向的特点,消除了普通二维平面织造预制体易分层的缺陷,代表着先进防热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为实验材料,主要分析了该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1 实验

1.1 原材料

炭纤维:3K聚丙烯腈基炭纤维,抗拉强度≥3 500 MPa;

丙烯:纯度≥85%;

高温煤沥青:软化点95~120℃。

1.2 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制备

在石墨芯模上按一定的环向和轴向间隔,沿径向插入炭纤维刚性棒,形成放射状径向棒网络,然后将炭纤维软纱填满网络通道,预制体密度为0.76 g/cm3,预制体结构示意见图1。

图1中,在材料径向,增强纤维以炭棒形式存在;在材料轴向和环向,增强纤维以软纱方式铺层;为了提高材料的整体性,增加了呈交叉状分布的2组纵向增强纤维,从而形成了三维五向不分层的整体织物。

预制体成型后进行高温预处理,经化学气相沉积、沥青高压浸渍炭化、石墨化处理,制成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最终密度为1.96 g/cm3。

1.3 性能测试

1.3.1 热膨胀系数测试

样品致密完成后,在材料的径向、轴向和环向取样,进行热膨胀系数测试,取样方向见图2。

热膨胀系数试样规格为φ6 mm×25 mm,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DIL 402型热膨胀仪,对不同方向试样的热膨胀系数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以氮气为保护气,测量温度从室温到1 000℃。

热膨胀系数计算式如下:

式中 α为热膨胀系数,10-6/℃;ΔL为样品长度变化,mm;L0为样品室温长度,mm;T为测试温度,℃;T0为样品初始温度,℃。

1.3.2 开孔率测试

本实验采用真空排气法测定试样的开口气孔率,并按式(2)计算:

式中 M为开口气孔率,%;G1为干燥试样的质量,g;G2为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g;G3为饱和试样在水中的质量,g。

1.4 微观形貌观察

(1)金相分析。打磨样品需测试面,用砂纸进行表面抛光,然后将树脂与固化剂按一定配比注成φ32 mm×20 mm圆柱体,24 h脱模后,将其表面抛光,在NEOPHOT 21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正交偏光图像。

(2)扫描电镜观察。采用JEOL JSM-6460LV型扫描电镜(SEM)进行微观形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热膨胀行为分析

本实验制备的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在室温(RT)~1 000℃温度区间,材料径向、轴向、环向3个方向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见图3。由图3可见,样品在RT~1 000℃温度段,随温度的升高,热膨胀系数呈上升趋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温度曲线在RT~800℃斜率较大,在800~1 000℃,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增加幅度趋于缓和。

材料热膨胀性能与材料的熔点、结合能和晶体的结构有关。热膨胀系数受制于孤立原子相互结合为晶体的内聚力或结合能。膨胀系数的大小直接反映原子间结合能的大小,不同晶格结构类型的材料由于原子间的结合能不同,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结合力大,热振动幅度就小,因而膨胀就小。在高温下,晶格振动的激化会使热膨胀系数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子振动在宏观上表现出材料的热膨胀现象,即随着温度的升高,膨胀系数增大[7]。

从不同方向径棒法编织C/C材料热膨胀系数测试水平可见,材料RT~1 000℃热膨胀行为具有各向异性特征。1 000℃下,样品径向、轴向、环向热膨胀系数分别为 8.636 5 × 10-6、2.182 9 × 10-6、4.154 9 ×10-6/℃ 。

C/C复合材料作为多元复合材料,其热膨胀系数与纤维含量和组元膨胀系数有关,满足混合规则[9]:

式中 νf、νm分别为纤维体积分数、基体体积分数,%;αf、αm分别为纤维线膨胀系数、基体线膨胀系数,10-6/℃;C 为指数,在 -1~1之间;

由于炭纤维的各向异向性,其轴向热膨胀系数远低于径向。炭纤维沿其纤维轴向的热膨胀系数为(-0.72~ -0.90)×10-6/℃,垂直纤维轴向(径向)的热膨胀系数为(22 ~32)×10-6/℃[10]。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特点是增强纤维沿不同方向分布,轴向和环向进行增强纤维铺层,在径向也有纤维增强,图4是不同方向径棒法编织C/C材料内部增强纤维束的形状、取向和分布截面图。

由图4可见,在不同方向,材料中纤维的分布特征及纤维含量是不一样的。环向与轴向方向材料细观结构相近,纤维束截面近似为矩形,环向纤维束呈弯曲状态,环向纤维含量约占16%,轴向纤维含量占近21%;径向试样测试时,热源沿炭棒平行方向传递,炭棒是炭纤维合股而成,炭纤维纱束直线型排列,试样中径向纤维含量为6%~7%。因此,不同方向试样纤维含量差异是径棒法编织C/C材料热膨胀行为具有各向异性的原因之一。

2.2 密度对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样品进行沥青浸渍炭化增密过程中,在材料不同密度状态下进行了热膨胀性能测试。试样密度水平、孔隙率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试样密度测试Table 1 The test results of sample density

密度为1.89 g/cm3和1.96 g/cm3样品微观结构金相照片见图5。由图5可见,密度为1.89 g/cm3的样品与1.96 g/cm3的材料相比,在炭棒与基体之间、纤维束与基体之间的孔隙较明显。

3种密度水平的样品RT~1 000℃温度区间,材料径向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见图6。由图6可见,随着样品孔隙率减小、密度提高,样品在每一个温度点的线膨胀系数趋于增大。密度水平为1.89、1.92、1.96 g/cm3样品1 000℃下径向热膨胀系数分别为7.518 7 ×10-6、8.527 9 ×10-6、8.636 5 ×10-6/℃。材料密度增加,线膨胀系数增大,其影响幅度在不同密度变化段有所不同。在本次测试中,密度由1.89 g/cm3变化至1.96g/cm3,线膨胀系数增大幅度显著,而密度水平由1.92 g/cm3变化至1.96 g/cm3,样品线膨胀性能变化的幅度较小。

对于多相体和复合材料的热膨胀,Kerner提出的经验方程为[11]

式中 Vi、αi分别为第i相的线膨胀系数和体积;Gr、Br分别为复合材料的切变模量和体积模量。

式(4)的假设前提是各组成相是杂乱分布的。对于C/C复合材料这样含有孔隙的各向异性材料,其热膨胀系数在理论上很难确定精确的计算公式,也少有相关经验方程的报道。对于C/C复合材料而言,当材料中开孔和闭孔数量增多时,孔隙和基体炭之间的接触增多。因此,其间存在的微缺陷和内应力也增多。随着温度的升高,对于孔隙多、密度低的试样,一部分热膨胀量被缺陷和应力所抵消,因而线膨胀系数低。

2.3 热处理对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热处理对C/C材料热学性能有明显影响,C/C材料经过2 500℃石墨化处理后,材料热膨胀系数减小。但若在所有致密化循环完成后,再进行石墨化处理,会显著降低制品的力学性能[12]。因此,在本次试验中,选择了900℃热处理工艺条件对完成致密化的径棒法编织C/C材料进行较低温度的热处理,以期求得提高材料热稳定性与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的平衡。热处理前后材料热膨胀性能变化情况见图7。由图7可看出,在热处理前后,材料热膨胀系数-温度曲线发生了明显变化,样品径向热膨胀系数显著降低。在1 000℃下,径向热膨胀系数由热处理前的8.486×10-6/℃降低至3.488×10-6/℃,降低幅度达59%。热处理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在RT~800℃曲线斜率较大,而经过热处理后,材料热膨胀性能随温度变化的速率较处理前减弱,尺寸稳定性提升。

由于炭纤维与炭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高温处理会导致C/C复合材料中产生更多热应力裂纹,使基体裂纹增多,宽度增大,见图8。

LUO R Y等研究表明,C/C复合材料的裂纹和微孔等缺陷对降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有利。当温度升高时,这些裂纹会吸收掉一部分膨胀量。因此,热处理后材料内的裂纹和微孔等缺陷增多,热膨胀系数减小[13]。

3 结论

(1)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含量及分布与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密切相关。材料设计时,需特别关注径向热膨胀性能。

(2)径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受密度水平影响。本次实验中,材料密度由1.89 g/cm3提高至1.96 g/cm3,热膨胀系数增大。

(3)热处理有助于降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并减弱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速率。

[1]崔红,苏君明,李瑞珍,等.添加难熔金属炭化物提高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18(4).

[2]Buckley J D,Edie D D.Carbon/carbon materials and composites[M].Park Ridge,New Jersey:Noyes Publication,1993.

[3]Thusna W.The future of C/C composite used as structural materials[M].Carbon Fiber Filaments and Composites,1990.

[4]Baker C.A high temperature light weight nozzle material[R].AIAA 94-2692.

[5]刘建军,李铁虎,郝志彪,等.针刺复合织物增强C/C复合材料结构与热性能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6,29(1):60.

[6]周红英,舒武炳,刘建军,等.高温热处理与C/C复合材料性能关系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07,30(1):68.

[7]赵建国,李克智,李贺军,等.炭/炭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6,27(6):124.

[8]Luo R Y,Liu Tao,et al.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nd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J].Carbon,2004,42:2887-2895.

[9]邱关明.新型陶瓷[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0]杨彩云,李嘉禄.一个基于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导出其厚度计算公式的新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2005,22(6):178-182.

[11]奚同庚.无机材料热物性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2]丘哲明.固体火箭发动机材料与工艺[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330-331.

[13]Luo R Y,Liu T,et al.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 f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nd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thermal conductivitiey[J].Carbon,2004,42:2887-2889.

猜你喜欢
径向编织复合材料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浅谈现代建筑中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浅探径向连接体的圆周运动
双级径向旋流器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国产复合材料预浸料过程控制的认识与实践
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及过程控制技术
新型非接触式径向C4D传感器优化设计
一种可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超声悬浮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