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文化”:从软实力到硬支撑

2012-09-25 09:31卢宏秋
人民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卢宏秋

培树滦河文化品牌,打造滦县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滦县位于长城与滦河的十字交叉地,素有“滦控疆索,翼蔽畿旬,负山濒海,是为形胜”之誉。区域地理的特殊和历史的叠加赋予了滦县文化“本根”与“交融”的鲜明特质。所谓“本根”,就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石;所谓“交融”,就是这里为中原文化与北部少数民族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滦河,不仅滋养了两岸的优秀儿女,同时也孕育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3600多年前的“夷齐让贤”、1000多年前辽代契丹和金代女真文化、100多年前的辛亥滦州起义,催生“津东工业、唯滦最盛”的近代工业摇篮,让滦县久负盛名,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滦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以博大深邃、一脉独承的滦河文化为源基和旗帜,塑造县域文化形象,逐步形成了以三千年风华过往为背景的辽代契丹文化;以辛亥滦州起义、张学良东北易帜、冀东抗日大暴动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佛道圣地青龙山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以滦州三枝花——评剧、皮影、剪纸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以境内自然生态为载体的山水生态文化五大品牌,构筑了滦河文化的体系和宝塔形象。同时,组织文史工作者先后编纂出版了《滦州历史文化丛书》、《滦河流域民间传说故事选》等15部专著,提炼出“明礼、兼融、创新、图强”的新时期滦县人文精神和“秉公尽责、知难而进、只争朝夕、务实有为”的干部精神,赋予了滦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尽责干事为荣、失责平庸为耻”的责任文化在全县各行各业蔚然成风。

为使滦河文化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011年10月,我们在各级领导支持下举办了“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滦河文化之乡”,并挂牌成立了“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滦河流域20多个县区、40多位专家学者、70多家新闻媒体应邀出席,使数千年积淀的滦河文化成为彰显县域文化形象的品牌。不仅为滦县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软实力”,也为整个滦河流域社会快速发展树起一面旗帜。滦县成立滦河文化研究中心既是滦县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为滦河流域28个县区共同研究、相互交流搭建起互惠共赢的平台,打造滦河文化品牌已成为滦河流域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滦县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历史存在”、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传承民族血脉和品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也是在社会转型期,转方式、调结构,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滦县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做大做强“区域独有”文化品牌。梳理出对滦县人民影响最大最深的两大文化品牌:一是辽主萧太后多次驻跸滦州,使滦州成为辽宋对峙的大本营,史称“政先六邑,教率四民”,形成多民族和谐共荣的融合文化;二是近代闻名的滦州起义,打响推翻清王朝、揭开辛亥革命序幕第一枪的革命文化。所谓“做大”,就是弘扬繁荣滦河文化不仅立足于滦县的发展,更要放眼整个滦河流域的发展和需要;所谓“做强”,就是真正使滦河文化成为整个滦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了彰显滦河历史文化的风采,我们恢复了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研山文峰塔、横山大觉寺、碧霞元君祠等古迹,还将闻名遐迩的萧太后庙、滦州州衙、滦州文庙等也列入“十二五”期间的修复规划。与此同时,我们发掘整理滦州起义这一重大史实史料,于2011年12月召开了辛亥滦州起义100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莅临讲话。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滦州起义》,启动了辛亥滦州起义纪念馆和恢复滦州起义司令部项目,使辛亥滦州起义沉积的革命文化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两大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成为我们打造县域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将滦河文化名片打造得更鲜明更响亮。

二是创建“新滦州古城”为文化产业龙头。具有千年历史的滦州古城,是滦河文化的“聚宝盆”。为使古滦州风貌再现,在加大对古滦城文物古迹保护力度的同时,我们以开放的思维、市场的观念强力引进云南楚雄汇通公司,挖掘滦州古城三千年历史烟云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打造计划总投资50亿元、占地2000亩,集历史文化与北方山水于一体的新滦州古城。据统计,2011年已接待中外游客160万人次,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的目标。新滦州古城开发项目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龙头,不仅引进了资金、产业和人才,更重要的是探索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传承发展文化的新模式,既打开了滦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也为我们全面整合修复历史上的古滦州城积累了经验。

三是培育“滦河文化”产业集群。在规划建设新滦州古城的基础上,先后启动了計划总投资100亿元的滦河水利风景区项目,总投资14亿元的青龙山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庞大汽车文化城,以及研山景区、横山景区和滦州皮影博物馆等一批既体现滦河文化特色又别具地域风韵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庞大汽车文化城,将汽车文化传播、赏车购物、试乘试驾等融于一体;司家营亚洲第一大铁矿,倡导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授予“河北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实践证明,文化走进企业,项目建设由文化来引领,不仅光大了企业形象,而且也为滦县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和催生新旅游项目的源动力。

强化工作保障机制,打造文化强县建设的“硬支撑”

为打造滦河文化品牌、建设经济文化强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滦县文化发掘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滦河文化研究中心、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滦州古城文化保护复建和新滦州古城规划小组以及旅游局、滦河水利风景区管委会等机构。

二是人才保障。 打破行业界限,实行抽调和招聘各种人才集中攻关措施,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人才培养、储备、管理、激励机制,成功引进了云南彝人古镇团队、北京同兴古建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委托北京大学、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滦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滦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把恢复滦县重要历史文化符号作为城乡建设新亮点和打造文化旅游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阵地保障。依托“中国滦河文化之乡”品牌和“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机构,由政府拨专款,提供办公场所,创办了《滦水之声》报、“滦水之声” 网站和 《滦河文化》杂志。为使无形文化转化为广大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文化符号,目前正实施建设滦河文化体验中心项目。

四是政策保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文化和旅游项目在准入审批、企业占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为优秀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繁荣营造良好氛围,使滦河文化真正成为滦县经济社会发展凝神聚力的旗帜和软实力,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精神支撑。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滦县县委书记)

责编/肖楠(见习)袁静美编/石玉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