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丹,孙建华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语用策略的系统研究开始于Morris的有关符号学三分法的观点[1]。他提出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语用策略的实施者是语言的使用者(说话人或听话人)。
Grice在1967年首次提出会话合作原则和隐含意义理论。会话隐含意义理论主要探讨听话人如何从言语中获取更多意义,或从说话人所表述的内容中获得更多的意义。这些获取会话隐含意义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说话人主动选择适当方式来实施说话人的语用策略。1975年,他在《逻辑与会话》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会话隐含意义,即规约会话隐含意义和会话隐含意义。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阐明了语言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这个会话机制而产生的会话隐含意义实施语用策略的原理;Austin在1962年出版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对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影响深远。之前的相关理论并没有把语言活动当做产生言语行为的活动。他认为,说话者在说话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这一行为所实施的另一种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说话可以做事,达到各种目的等;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后来,Leech, Brown, Levinson, Thomas等学者在言语行为框架内提出了语用含混、语用模糊及语篇模糊等语用策略。
Searle将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他认为,语言交际实际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每个行为都体现了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他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种: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情感类和宣称类。此外,他还认为,那些人们通常可以预料到的规约性语言功能被称为直接性语言,而超越规约性语言之外的语言功能称为间接性语言。言语行为,无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语言使用者达到交际目的的重要语用策略;Austin的逻辑会话理论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策略研究的开端[2]。Leech在1983年出版的《语用原则》一书中提出一套礼貌策略和准则来弥补合作原则不能解释使用间接语言原因的缺陷。他认为,礼貌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经常间接传达言外之意,同时礼貌还可以解释人们偏离合作原则准则的原因。他主张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互动性。
Brown & Levinson在1987年提出了“挽救面子的策略”,强调所有言语在互动过程中都会保持两种面子: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具有肯定意义,与人们内心具有的自我形象一致;负面面子反映了使用者对于自己领地的基本态度和希望别人不干涉自己的愿望。正面面子策略强调交际者之间密切关系,是一种追求一致性的语用策略。负面面子强调说话人的自由权利,是一种顺应策略[3]。基于以上发现,1999年Verschuern在《语用新解》中提到对于用于产生隐含意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不是机械的或由严格规则或固定形式确定的,而是建立在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语用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语用原则或策略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互动的结果。因此,为了实施语用策略,说话者必须在动态语境中、在语言使用的任何可能层面做出磋商来满足交际需要。语言使用者实施语用策略的基本目的是实现交际目的,一切语用策略的实施都是为了顺应言语交际目的的需要。
大庆师范学院英语角活动从2006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有六年,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参与者范围由最开始的英语专业学生拓展到现在全校范围以及校外英语爱好者。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的英语爱好者都有参与英语角活动。
我们采用了实验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办法,对参加英语角的学习者提供的语料进行收集。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等级划分法、多项选择法、话语完型法,而在个案访谈中采取了角色扮演法、直觉法和引发法[3]。这些方法是学者们在进行语际语用学语料收集的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从而也确保了本次实证研究的效度与可信度。
为了调查方便,我们只选取了学生英语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
2010年2月,研究者向大庆师范学院的学生发出2,000份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参与英语角的情况。收回有效问卷1,832份,回收率91.6%。
之后,我们对参加英语角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旨在发现学习者对语用策略的识别、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语用策略去调整其在英语角中的交际模式。作者从以下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1) 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策略是否和其英语水平正相关?
2) 英语角活动中学习者能否主动使用语用策略去完成交际任务?
3) 语用策略中的负向迁移是否对交际完成起负面效应?
4) 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策略与其交际模式是如何相关的?
另外,我们从参加英语角的学习者当中,按照性别、专业、英语角经历等标准选出7位调查对象做了开放式访谈。最后共有5位参与者接受了访谈。征得他们的同意,所有访谈者姓名均为实名。
访谈总体提纲如下:
1)你为什么参加英语角?你在英语角活动中的得失是什么?
2)请把你在英语角的经历仔细讲一讲。有没有让你觉得最有成就感或最尴尬的经历?
3)你会用几种方式表达“让人关门”这个命题?
每次访谈前,笔者都会根据总体提纲和访谈者的基本情况准备专门的访谈提纲。对每位访谈者的访谈时间从1小时到2小时不等,并经访谈者同意全程录音,之后整理成文字。
1.3.1 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两方面考察:英语角中的学习者是否能够在交际中有意识地使用语用策略(表1);五种语用策略的具体分布及使用情况(表2)。
经调查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角中特别关注语用策略的识别与使用。研究者从英语水平、意识程度、礼貌方式等维度考察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角中的语用策略使用问题,发现越是有意识使用语用策略的学习者,越会主动调整其在英语角中的交际模式。
表1 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策略调查
从表1中不难看出,定期参加英语角的同学会一直加强自己的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语用策略使用也会增多,从而标明其意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英语角中他们会更注重如何礼貌地与人交流,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内在语用策略知识越丰富,外在交际模式的变化也会越多。
表2主要考察英语角中的学习者对于迁移语用策略、直接—间接语用策略、规约含意语用策略、语码转换语用策略和礼貌语用策略的使用分布情况。
表2 英语学习者的语用策略因子分析
因子前三项主要考察的是迁移语用策略和直接—间接语用策略,后四项考察的是规约含意语用策略、语码转换语用策略和礼貌语用策略。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是不同的,所使用的语用策略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委婉语一项中,学习者的反应各有不同。通常语用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比较隐晦的表达,因此他们的交际模式也是变化多样的。
1.3.2 个案访谈分析
在英语角活动中,有很多模拟社会真实场景的角色扮演机会,旨在帮助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学习者们在真正事件中的反应模式与策略使用问题,并且希望通过访谈能够得知,学习者是如何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用策略的。笔者分别和来自大庆师范学院、大庆一中外国语学校、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三江江湾乡中心校的五位学习者访谈,有以下几点发现:
然而,也有交际出现差错的案例。来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2010级学生吴征谈到,在一次由学生主持的英语主题交流活动中,台上的主持人(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李晶)直接点名由他来回答问题。题目是一道有关颜色的词汇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现象,“see red”含意是什么?李晶问道:“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my question?” 他只回答了一句:“Yes.” 当时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都以为他溜号了。
事实上,按照字面意思吴征并没有理解错,而且遵循合作原则来作答。但是他没有听懂李晶话语里除了提问还有请求和命令的含意。李晶的话语里使用了模糊语用策略,但是吴征却没有清楚地理解李晶的言外之力,导致交际失败。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李晶(说话人)让吴征(听话人)对她的话语意图有两种理解(一是问答陈述,二是请求回答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吴征为她承担由该话语所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使说话人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地位。可见,有意识地使用语用模糊可以显得极其礼貌,同时又能够达到自身的目的,是交际双方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
(2)语用策略具有功能性。诙谐幽默的语言能使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变得缓和并且活跃起来。在交际中,适当使用语用策略能够取得幽默的效果。下面是来自原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现任建三江江湾乡中心校初一6班英语教师的张健的一次经历。他曾在一次英语角活动中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可是发现大家的反应不是很积极,于是他借助故事中的一个场景,“顺藤摸瓜”地使用了下面的语言形式:
What is strange?What is the most strangest? ……(pause)…… The most strange thing is not the fox’s head, but no applause!
当说完这句话,大家哈哈大笑,几秒钟后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在场的听者一直被张健所讲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而忘了与他的互动交流,所以为了打破沉默,张健采用了规约含意语用策略,不但表达了故事中“狐狸没有脑袋”这个事实,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此处没有掌声”的请求,这样充分表达了间接言语的言外之力,而且通过使用语用策略来实现幽默听者、娱乐大家的目的。
英语角给学生一个自由地说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勇气,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英语角不但是练习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好场所,更是促进英语学习者使用语用策略,调整交际模式,完成交际任务的平台。本研究试图了解英语角中的学习者学习水平是否和语用策略呈正相关,是否能够主动使用语用策略去完成交际任务,语用策略和交际模式是否密切相关等。最后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负向语用迁移的使用不代表学习者语用能力差[4]。当学习者使用一种与母语完全不同的外语或第二外语进行交际时,如果出现生搬硬套母语中的句式,或使用一种与该语言完全不同的句式时,那就说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存在问题;但当语用差异被说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时,只能说给该语言留下一些文化差异的标记,并不能以此断言学习者的能力差。外国人说话的口音表明他不是本族语人,但是本族人通常会容忍他们的某些不地道的发音及表达方式。
负向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在结构、用法、功能、分布等方面的语用特征与母语所对应的特征相同或近似,但不等同于外语或第二语言时的现象。
(二)学习者有能力分辨规约含意手段和语言形式。规约含意语用策略通常用来表达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包括请求、命令或建议等。母语不是英语的学习者完全有能力分别规约含意的手段和语言形式,例如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虚拟语气等。我们收集了学习者表达“让人关门”的语言形式,共有14种之多,如例1所示。
例1:
1a. Close the door.
1b. Do close the door.
1c. Close the door, please.
1d. Close the door, if you please.
1e. 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1f. Wouldn’t you close the door?
1g. I would like you to close the door.
1h. Do you want to close the door?
1i. May I suggest you closing the door?
1j. I should be glad if you would close the door.
1k. Please do me the favor of closing the door.
1l. I wish you’d close the door.
1m. I wonder if you could close the door.
1n. If only you close the door!
以上同义句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但所表达的命题相同。有的使用命令式显得十分生硬;有的使用委婉式非常客气。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带有please的句子、情态动词的过去式、疑问句、感叹句都要更缓和委婉。
(三)“文化差异=负向迁移=语用失误”等式不全面[5]。将负向迁移和语用失误区分开来是必要的。负向迁移体现的是中介语与第一语言之间,以及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趋异现象。负向迁移可能引起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不解,但是语用失误和负向迁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即负向迁移不等于语用失误。下面我们分析从英语角中的收集到的语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2:
Student A: Ask the host what time we begin (the English Corner)?
Student B: 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begin, please?
Student C: Don’t worry, honey. That time you see I host.
例2中,学生A和学生B都是在等待英语角的开始。学生B用when分句向主持人(学生C)转达了学生A的意图:她想知道具体什么时间(when)开始英语角;但学生C却以为学生B要求她在英语角开始的时候(when)告诉她一声,所以主持人说:你看见我上台主持的时候就是(英语角开始的时候)了。但如果学生B继续使用what time来询问,那么就可以避免误解的产生。
上述交际的失败原因在于错用某些词语会结构而导致的语用失误,而相比之下,社交语用差异(包含社会文化规约、社交礼仪等)更容易引起交际的负面效果,毕竟前者只是一个语言问题,也就是说,前者是目标语使用者套用了母语或第一语言中的某些表达方式或使用了不符合目标语的某些语言形式,后者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深刻误会。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一种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标语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种是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而引起的。这样看来,文化的不同可能会带来外语学习者将母语或母语文化中的有关语用知识直接借用到第二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来,这样就会导致趋同现象(正向迁移)和趋异现象(负向迁移)的情况发生。而只有语言语用失误才和负向迁移正相关。
(四)语用移情能够更好促进交际成功[6]。语用移情广泛存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例3中是一位参加英语角的男生迟到后,从后门溜到一位女生的座位旁边,出自礼貌,他说了下面的话语:
例3:
3a. 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m placed beside you.
3b. 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re placed beside me.
例3a就是语用移情的用法,说话者刻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并使用得体的话语,这样使听话者认为有被抬举之意,自然听话者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相反,如果说话者使用例3b的表达,就会让听话者觉得他趾高气昂,迟到了还有理由,觉得很反感,交际一定会失败。
总之,语用移情能够更好地促进交际完成并成功。语用移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带有中国味的离格英语。为了交际的和谐与成功,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适时适地使用语用移情。
语用策略被广泛地应用在语言使用的各个领域,包括教学、外交、旅游、谈判、日常会话等各种社交及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语用策略就是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
第一,外语学习者应积极培养自己的语用策略相关知识。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能够达到其交际目的,除了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语用策略知识。从而利用积极的语用策略保持交际畅通,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第二,外语学习者应充分地利用以任务为途径、交互为方式的外语教学环境,积极参与大量的交互性语言实践,掌握外语交际技能,在真实的语言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运用语用策略来完成实际交际情景任务的能力。
我们对语用策略的研究是描述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对语用策略的研究是以合作原则为指导,始终秉持顺应论,以英语角为实证环境,从中收集语料来验证语用策略的现象和问题。但是,我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一,研究的语料有限。本研究的语料仅从英语角这个社交环境中获取,只有抽样调查的性质。由于时间、精力特别是个人能力有限,没有把所有语类、每种话语全部加以收集和分析。
第二,在实际交流中男生和女生的语用策略是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可能表现为对语用原则的掌握及语用策略使用的侧重方面,而本研究并没有探讨相关内容。
第三,在收集和分析语料过程中存在一定偏差。有些同学得知录音或访谈的时候,故意调整了交际模式,或刻意使用某些语用策略,这样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森林.语用策略与指示词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11):45-47.
[2] 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外语,1997(3):37-39.
[3]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7-49,112-114.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78-79,56-68.
[5] 钱冠连,徐盛桓.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80.
[6] 钱亦斐.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语用策略应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