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五忌”

2012-09-25 05:07朱向东
党政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下基层同志调研

○朱向东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五忌”

○朱向东

自从党中央号召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来,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摆脱事务性工作,沉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广泛接触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省委书记在农村一蹲就是十天半月,不仅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下乡心得、有真知灼见的调研报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密切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有些老年人欣喜地说:“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沉不下去,坐不下来,放不下架子,热衷于表面文章、形式主义那一套。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基层群众反感的,也是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或视察应当忌讳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忌提前通知,打招呼。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或视察工作,其目的是要了解百姓民生、工农业生产、社会治安或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况。若真想了解真实情况,就不能提前通知或打招呼,就得悄悄地去,就得搞“突然袭击”,直接下到村队、厂矿、超市、医院、学校等基层单位,一竿子插到底。然而,目前还有不少领导机关在领导干部下去之前提前通知下面。下面一旦接到相关通知,往往要全体动员、全面准备,从公共卫生(树干刷白粉)、环境美化(荒山刷绿漆)、制度上墙、表格进窗,看什么地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如何汇报、如何接待……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肯定让上级领导看到的都是光鲜的政绩: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歌舞升平……;自然让领导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皆大欢喜。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无调查研究之实,有政治作秀之嫌。

二忌警车开道,交通管制。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或视察工作,本应为近民、亲民、体察民情、为民解忧的利民惠民行为,本该不事声张、不声不响、低调而为。可是,有些领导干部下来却警车开道、交通管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令人费解。首先,党中央早就宣布“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没有那么多阶级敌人,何须如此警惕,戒备森严?!其次,领导干部视察调研是工作,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也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领导干部的安全而交通管制(车辆不能通行、市民不能正常上下班、甚至公交车都得改道……),这不是近民、亲民,而是扰民、碍民。再次,每当看到因官员下来而警车开道、交通管制的情景,老百姓都怒目而视、怨声载道,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影视剧中封建皇帝王公大臣们出行时的场面,从而恶化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

三忌层层陪同、前呼后拥。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工作尤其是搞调研,本来应该轻车简从,人越少目标越小,越便于工作,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却喜欢摆谱、讲排场,热衷于层层陪同、前呼后拥。例如,省委书记到农村视察“三农”工作,往往有省委秘书长、主管副省长、省委农工委书记或部长、农业厅长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厅局长们,相关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市委秘书长、主管副市长、市委农工委书记或部长、农业局长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局长们,相关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县(市)委秘书长、主管副县(市)长、县(市)委农工委书记或部长、农业局长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局长们,相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们,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们,负责首长安全、警卫、保卫的各级公安厅(局)长们,光是官员车队就得几十辆,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好不气派!如此排场,领导干部能够接触到底层群众吗?能够听到群众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吗?能够看到真实、全面的百姓生活实际吗?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上级领导干部了解实情,同时也影响下级领导的工作,不少中下层领导干部每年1/3甚至更多时间消耗在这种迎来送往、灯红酒绿的应酬之中,而腾不出更多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做些实际工作。

四忌跑马观花、蜻蜓点水。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安下心来,一沉到底,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认真去做;越深入、越持久、越扎实,越能掌握较为全面、系统、彻底的实情,越能取得“真经”。可是,有些领导干部却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沉不下去、坐不下来,一天跑几个乡村或十几个企业,然后听听下面负责同志的汇报,做做指示便打道回府。自以为了解到了实情,实际上往往是一知半解、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毛泽东同志是调查研究的大力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都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调查研究。192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考察了湘潭、衡山、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同年下半年,毛泽东同志先后3次来到永新县,用了40多天领导并调研分田工作,之后他根据永新经验制定出《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1930年5月,利用红军攻下寻乌县城后的休整间隙,毛泽东同志进行了10多天社会调查,对该县的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阶层的历史和现状等做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察分析,写出了5章39节8万多字的调查报告。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一方面习惯于或者热衷于“文山会海”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浮在上面,不愿意下基层搞调研。其实,忙与不忙都是相对的。要说忙,谁能忙过伟大领袖?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好好学学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方面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细致作风。

五忌下车伊始,乱发议论。毛泽东同志将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制定政策的基础。他在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系统阐述了搞好社会调查对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等重要论点。在1961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为克服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希望这一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他要求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委负责同志都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向群众寻求真理”。他非常反感领导干部每到一地,下车伊始,就哇哩哇啦发议论,认为那样会贻误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却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这恐怕是导致下面瞎折腾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做法是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做学生、少做先生、少做结论、少做指示。奉劝这些领导同志,好好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和《实践论》,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谭 力)

猜你喜欢
下基层同志调研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同志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严良堃同志逝世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