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我很感谢射击,因为这项运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世界变大了,我还有很多梦想要去追求”
2012年8月30日,伦敦残奥会第一枚金牌诞生,和奥运会一样,比赛还是女子10米气步枪,冠军还是中国人。
如果说易思玲在奥运会上赢得惊心动魄,那么,河北姑娘张翠平的胜利来得更为平静和霸气,因为从决赛一开始,这个25岁的河北姑娘就让对手绝望。最终,她以破世界纪录的500.9环的优异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亲自为获奖运动员颁奖。
“我就喜欢后发制人”
在中国残疾人射击队,张翠平是当之无愧的“女枪王”,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资格最老,入队时间最长的运动员。她对自己分外严厉,心理素质好,场上专注,着实让很多年轻队员佩服,当队友累得不想动的时候,看着“平姐”还在训练场上“瞄准—射击”,总是会有无限的动力促使他们继续“端起枪”。
残奥会的首枚金牌就是女子10米气步枪,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张翠平的身上,因为大家都希望她可以像易思玲一样为中国军团赢得开门红。
和易思玲一样,张翠平的压力也很大,“我看了易思玲的比赛,感觉很不容易;因为是首金,压力比较大,可以说从她的比赛中,我获得了力量。当然,我一直对自己有信心!”坐在轮椅车上的张翠平,说话细声细气。
因为是残奥首金,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这个项目强手如林,资格赛上的张翠平以396环的成绩傲视群雄,这个成绩已经打破该项目资格赛的残奥会纪录。
8月30日的决赛,身着一身黑衣的张翠平来到左边第一靶位,轮椅车上的国旗格外抢眼,她面带微笑,开始试射。试射十枪,枪枪命中十环,那一刻,副领队孟晓星心中有底了,“她的状态很棒,枪眼散布点很集中,选手在赛前只有非常专注,才会有这样的靶点。”
决赛开始,当别的选手开完枪后,一号靶位的张翠平才缓缓端起了枪,10.7环,这个成绩让所有的中国观众松了口气。她也保持着这个节奏,每枪都是比较靠后扣动扳机,有几枪还是等另外7个选手都打完后才射击,但是成绩却是出人意料的好,枪枪都在10环以上。其中,第五枪和第七枪更是打出了10.8环,全场观众起立,为她鼓掌。
最后一枪,张翠平发枪,“10.3环”,枪响之后,她没有立即放下枪,而是又端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转身,还不知道最终成绩的她满脸笑容。主教练王萍激动地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她。
“我完成了任务!”张翠平轻轻地说。
而王萍这位在国家射击队当过教练,培养了无数世界冠军、残奥冠军的金牌教练兴奋地跳了起来:“太棒了,你打破了世界纪录呀!”
这时候,张翠平才知道自己以500.9环的成绩打破了韩国选手金恩妍保持了十年之久的世界纪录以及该选手在悉尼创下的残奥会纪录。
“为什么每一枪都在对手开枪之后,你才射击?”
“因为我喜欢后发制人,还有就是后发枪比较有利于调整心理状态。”张翠平自信地说,“这个成绩只能说是正常发挥,比平时训练的最好成绩还要少两环。”
虽然张翠平说地颇为轻松,但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看得却很是紧张,手心都是汗。赛后,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紧握着张翠平的手说:“今天我与中国的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与你的家人一起分享你的这份快乐,为你取得的优秀成绩而高兴!”
“父母背着我上学”
1987年,张翠平出生在永年县张西堡镇夏堡店村一个普通家庭,女儿的出生给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庭带来了物质无法替代的快乐。然而这种幸福实在来得太过短暂,三年后,这个可人的小女孩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这也就意味着还不能稳稳走路的张翠平再也不能走路了,她要在轮椅上度过一生。
起初,小女孩没有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到了学龄之际,父母不希望她没有文化,于是背着她走进了学校。这下,张翠平才发现同龄的小朋友都能走路,只有自己不能,面对着同学们嘲笑的目光,她只能偷偷抹泪。
放学回家后,她分外不开心,嚎啕大哭,告诉妈妈自己不想上学了。妈妈也抱着她泪流满面。后来,妈妈跑到学校找到了老师。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就告诉同学们,张翠平和他们都是一样的,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她。
从那以后,下课和放学,同学都会让小翠平先走出教室,以免大家挤到她。更没有同学再嘲笑她了,张翠平的心里倍感温暖。
“我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像健全人那样走路。”张翠平说,“上学的时候,是爸爸妈妈每天把我背到学校,放学后我也总是在校门口等着父母再把自己背回去。”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九年,初中毕业的张翠平俨然是一个大姑娘了,看着日益年老的父母佝偻的背影,她死活也不愿意再被他们背着上学。倔强的她不愿意在家做“多余的人”,她要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虽然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张翠平还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她开始在一家服装店学习裁剪。理由很简单,“我当时就是觉得当裁缝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很多漂亮的衣服来穿。”
因为刻苦,爱动脑子,张翠平在服装店里学了一年多后,裁剪手艺十分了得,师傅就让她出师了,这样的结果让很多同为学徒的师兄弟目瞪口呆。
想想自己做裁缝的日子,张翠平乐了,“每当我看到别人穿上我做的衣服是那么的合身时,心里觉得特别骄傲。”
2003年底,那时候的张翠平还沉浸在服装的花花世界里,河北省残疾人运动队到邯郸市招收新队员。事情就是那么凑巧,在报名的最后一天,认识该县残联工作人员的服装店老板娘知道了招运动员的消息,就让张翠平报了名,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或许是张翠平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感染了周边的每一个人。
“那时候我很自卑,左腿失去了行动能力,除了家里和裁缝店,我哪都不敢去。”张翠平回忆,“当时硬着头皮去参加选拔,那个面试官竟让我使劲握他的手,握完后就让我出去了。”
因为对方什么都没有说,张翠平感觉自己没有希望了,没想到,后来运动队就通知她通过测试,说她的力量还不错。就这样,她的人生就此改变。
“走体育这条路就要坚持”
可以说走上体育这条道路之后,张翠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她练过举重,成绩总是上不去,后来改练射击,主攻手枪,结果也不如意。
2005年,河北省举办了面向全省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选拔赛,在石家庄,参加手枪比赛的张翠平比得一塌糊涂。糟糕的表现让教练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因为没有进入决赛,只能提前打道回府。
或许那一瞬间,在教练王剑的心里,这个队员可能没有什么前途了,应该为以后谋条生路。而张翠平觉得自己坚持到了现在,依然没有收获,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职业?是否应该放弃?
“但是如果放弃了,我前几年真的就是白努力了,我必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我觉得自己还行。”于是,这个倔强的女孩拦住了准备回家的教练王剑,“教练,我想打气步枪,您再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如果还是不行,我就回家。”
看着张翠平坚定的目光,教练知道这条路,他还是要陪着走下去。此后,王剑一直被张翠平感动着,平时训练,她不怕苦、不怕痛、不怕流汗,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难耐的酷暑,在训练场地总能见到张翠平的身影,而陪伴她的则是特制的轮椅,大大的用品箱,起稳固作用的射击服。
“我当时给了她三个月,之后我们去参加全国残疾人射击锦标赛,她拿了个倒数第一。”王剑笑着说,“当时我俩都很生气,但我还是给了她更多的训练时间。随后她的成绩慢慢提升,在全国比赛中,也发挥越来越稳定。
2006年,表现出色的张翠平被选入国家队。一年后的残运会上,强势地拿了女子SH1级气步枪立射40发冠军,这个冠军让她的自信心提升起来,以后成绩越来越好。北京残奥会之前,她就已在国内外举行的大型射击比赛中获得了7枚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21岁的张翠平虽然两次站上了领奖台,但都与金牌擦肩而过,那时候的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重新来过。
“我很喜欢射击,每次看到自己能和健全人一样打出好成绩时,就感到特别高兴。”张翠平说,“训练的过程对我来说并不苦,但是每到冬天看到下雪时,我就会特别想家。”说到这个话题,张翠平有些难过。每到下雪天,她只能和队友拄着双拐,互相搀扶着去射击场训练,在路上还经常会摔倒。
但是,就是这样的态度,让她在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彻底爆发,气步枪10米卧射60发混合组决赛场上,和张翠平争夺冠军的是两位韩国男选手,张翠平顶住压力,以0.1环的微弱优势获得金牌,赢得了这场性别大战。
2011年4月的西班牙阿利坎特残疾人射击世界杯上,张翠平取得3金1银,并打破了女子SH1级50米运动步枪世界纪录。10月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残运会,她参加了4个项目,全部夺得金牌,成为残运会历史上单届夺金最多的射击运动员。
带着一系列的荣誉,她走上了伦敦奥运之旅,并最终如愿以偿。
现在,张翠平想好好学习,想学外语,想去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她说:“赢得奖牌并非是我的目标。其实我很感谢射击,因为这项运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世界变大了,我还有很多梦想要去追求。”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