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体现了多年来务实、简约、诗意的命题风格。
一、重能力——考试目标务实
今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能力命题,将考试范围定位为“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三大块,减少了许多看似必要实则花样的形式。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把古诗词(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放在卷首,可谓全国唯一。对于这一命意,笔者揣测: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今日的青少年母语能力日渐薄弱,有“重视语言学习,从文言文开始”的意图,无论文言文多么艰涩,它至少提醒我们文言是母语与文化的源泉。文言文已离我们渐行渐远,母语边缘化现象令人堪忧。“当代大中学生的母语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大中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乏对祖国文学、文化与历史的认知,缺乏审美情怀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语)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青少年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实在很有必要。
文言文默写注重平时积累。6个默写小题分别出自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观沧海》、宋代僧志南的《绝句》、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在考纲指定的文言诗文课内篇目和默写篇目内,平时按考纲记诵,考试便没有难度。
阅读鉴赏注重知识迁移。古诗词鉴赏是白朴的曲《天净沙·秋》,两个小题分别考查了考生对曲中所写季节的识别(即内容的理解)和对曲中所写景物的审美能力。其中第7题也考查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比较阅读,平时背诵积累到位的同学当然会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了。文言文阅读,一篇课内欧阳修的《卖油翁》,一篇课外明代余继登的《太祖视事》(选自《典故纪闻》),无论是对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句子的赏析,都强调了平时的积累,又考查了由课内知识迁移课外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彰显教考一致的精神。试卷选了《过有“容”的人生》和《第一声喝彩》两则材料。第18题“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考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在的逻辑性来独立思考,作出诸如“因为天空宽阔,众禽才可以自由翱翔”一类的判断,因此题目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二、重质量——考卷结构简约
201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分“文言文”、“现代文”、“作文”三大板块共27道小题。没有大多数考区那样的“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题,也没有时髦的“名著阅读”题,但就其考查的质与量来说,可谓简约而不失意蕴,如第20题“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这一道题将论点、论据关系的判断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考查了考生的阅读与运用能力。具有这一功能的题型还有第26题“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③段‘女主人很吃惊的情景”。从宽容而来的喝彩往往给人真诚与鼓励,进而感动,所以,从肖像和动作两方面想象:女主人很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眼镜滑下来也没发现。像这样的题,对于考生的语文知识和美好人性的认知,同样具有综合考查的功能。
三、重创新——考试命题有诗意
所谓诗意,就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新颖独特。现代文阅读的两则材料(《过有“容”的人生》和《第一声喝彩》)的选择,就是颇具匠心的。前者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宽容”人生的主张,后者在叙事抒情中,启发读者懂得了容人的道理之后,还要懂得发现人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赞美。不同文体的文章表现同一个主题,有助于考生思维的拓展。同一主题巧合于同一试卷的不同文体,这样的安排本身,也为考生再次提供了一次语文熏陶的机会。
作文《心里美滋滋》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命题。考生除了平时积累外,试卷的两篇现代文阅读都对考生有所暗示。当你原谅或宽容了他人,你会有一种愉悦感;进而当你看到别人的闪光点,你也会有一种幸福感,这就是“美滋滋”的感觉。它能唤醒考生的美好记忆,再次体验人生的美好时刻,从而在重温中发现美好,在回味中升华情感,在咀嚼中深化感悟。
总之,201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以能力立意,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渗透在文章阅读与作文表达中。务实、简约使试卷既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又注意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湖南/臧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