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的教学

2012-09-19 09:45邱惠群
课外语文·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语言美古诗文

邱惠群

【摘要】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的美,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品位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文;韵律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情感领域的艺术,也是展示客观世界的艺术。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民族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既可以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高尚情操的熏陶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基于这个背景意义,本文主要谈谈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时候,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的美。

一、善于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古诗起源于劳动,它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富有音乐美的一种文学,它讲究韵律,平声仄声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所以诵读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课本里的古诗大多数都是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采取不同的吟诵方式,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如五言绝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三、四”或“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形式。把这些规律告诉学生,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划分并读准诗的节奏,做到停顿正确。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采用了四三的节奏来读,正确的停顿、富有节奏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的角色,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上海青年教师戴建荣自创的“读唱吟舞”法就非常好,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边唱边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唱得津津乐道,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地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的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读出高低、长短、轻重、抑扬和强弱这几种不同的声调,体会诗句诵读中的音乐美,读唱时的抑扬顿挫,能有效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为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创造性地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由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正如王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这就是诗的意境。它具有生动的形象,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须把诗人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因此,诵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画面,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景的交融。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非常妙:在学生通读全词之后,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作者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2.作者为什么如此长相思?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设想,纷纷回答,最后教师总结:作者经过崇山峻岭,经过大河小川,经过山海关,经过军营的帐篷,还经过许许多多的地方,总的来说作者身在征途。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学生从原文中马上找出心在故园。是呀,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种身心分离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时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怆》,让学生们闭着眼睛,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那种“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复杂情感,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味这种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长相思?一番入情入景的诵读后,学生悟出了:这就是作者重任在肩,为了自己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化作了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水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这种联想、层层深入、紧扣主题,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这样的引导恰到好处,巧妙地把学生引到诗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思其境、会其意,思考便水到渠成。

三、善于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感受诗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它凝炼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撼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多背诵,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一个“照”字活现了月华倾泻、树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渲染出了万籁俱静、惟闻水声潺潺的林间幽静,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都留下了美的享受。还有更多的诗句则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精辟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词佳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理为重”。巴金七岁就背诵了《古文观止》,杨振宁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余秋雨10岁左右就背诵了不少诗文,还有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和钱钟书等,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背诵积累,就不能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这种背诵积累不仅用来培养文学家,而且是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这些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景、操守、意境,都将成为孩子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该强化学生对古典诗文的背诵积累,做到熟读精背以至默记于心,达到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古诗教学应当充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利用古诗来引领学生认识美,领悟美,欣赏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星慧凤凰语文教学论坛.特级教师王崧舟《长相思》课堂实录.

[2]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与素质教育刘宝瑞

(责任编辑:刘宝瑞)

猜你喜欢
语言美古诗文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