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复合式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太原长风商务区大平台为例

2012-09-19 09:52邓文平蔺银鼎
关键词:商务区长风卢浮宫

邓文平,蔺银鼎

(1.山西农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科技处,山西 太谷030801)

1 中博会的历史背景

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中部博览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及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长风商务区大平台是在中博会的背景下产生,是为中博会服务的,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体公园[1]、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的后滩公园[2]、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的花城广场[3]一样,起着接待游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等作用。

2 六大场馆整体空间布局

2.1 地理位置

此届中博会有十大建筑,其中六大场馆建筑群集中分布在长风街,组成长风文化商务区。此六大场馆由北到南分别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山西科技馆。

2.2 六大建筑整体布局

以长风广场为长风文化商务区的中心来分析,整个建筑群就是近乎一条南北轴线,虽然整体轴线有所弯曲,但是这条弯曲的建筑主线就与“龙城”之意不谋而合,或者是有意为之。上北下南,此届中博会主场馆就是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场馆就是这条“龙”的龙头,山西美术馆和山西省图书馆就是“龙”项,山西大剧院和太原市博物馆就是“龙”体,山西省科技馆就是“龙”尾。再加上环岛河与汾河组成的“U”行“龙”须,那么整个长风文化商务区建筑群就犹如一条活灵活现、肉血筋骨、神形具显的“真龙”。

从建筑分类上讲,该有七大建筑,在长风文化区的东面还有一座气势恢宏、轻灵飘逸的形如蝴蝶起舞的跻汾桥。跻汾桥与山西省大剧院遥相呼应、隔“水”相望,互成对景,亦可互借建筑之美景。

3 室外复合式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长风商务区大平台的园林景观空间极其丰富多样,不仅在形式上多空间结合,而且在内容上多功能结合。虽然各大场馆各自独立,互不相连,而且由于各建筑本身的体量大、功能多,要想上下照应,内外相顾,这需要一个“百变媒介”来平衡兼顾各场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个“百变媒介”就是大平台,它联系了各个公共建筑。六大建筑虽然构成了太原市的雅号 “龙城”“龙”的形状,但是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别具一格地营造好绿化景观和形成合理的空间,并非易事。这种复合式的室外空间非常难以把握空间营造,所以现代园林中这种室外复合式结构极其少见: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广州花城广场、北京西单文化广场等也使用了这种方法。鉴于这次中博会的成功召开,长风商务区大平台又获殊荣——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公室联合颁发的“2010亚洲都市景观奖”。因此,长风文化商务区的这种室外空间复合结构可作为规模宏大、结构繁杂且富有现代景观特征的范例。

3.1 地下道路系统

商务区的地下路网系统与区外的城市主干道相互连通,整个文化区的地理范围呈长方形,地下路网以“一纵三横”模式网状相连。

南北主干道广经路北承煤炭交易中心,南接滨江路。三条横向道路广成路(图1)、广南街及广北街与“回”形环岛路把五大建筑成“井田”式分割相连,也就是说,每栋建筑均有两条车行道相连,而且这些车行道又各自与建筑形成环形循环道路,既相互贯通,又互不影响,保证了游人在第一时间里到达各建筑,又不会因为更换场馆和出馆而影响交通。

此外,地下各道路均设置了停车带和停车场,保证了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长时间驻留空间。

图1 大平台下路网及景观节点Fig.1 Road network and landscape nodes under the Large Multi-space

3.2 地面道路系统

商务区地面路网跟地下路网迥然不同,地下路网主要对象是机动车,而路面路网主要对象是步行的游人。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是空间上又有些许共同点:整体上也是“一纵三横”模式。

由于人具有社会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时空性质很不确定。这就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分布、结构、兴趣爱好等方面,所以,地面的路网也就千变万化、样式丰富。但是总体上的使用功能还是在联系各场馆的基本功能上。

当前,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大数据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不断为新媒体融合提供路径和思路。要转变大数据思维,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创造新媒体发展的新气象。

3.3 上下层空间系统

地下一层容纳了文化区的水、电、空调管道和通风、排烟竖井,整个复杂的系统都被钢筋混凝土板覆盖在地下一层,这种设计方式与卢浮宫扩建工程极其相似,他们称此为一个技术平台[4]。

地下一层虽然布设了车行道,但是在道路交汇处和建筑入口都设置了集散空间,这让待车、泊车、游览、购物时有足够的集散空间和场所。其次,由于地下一层阳光不能直射而气候阴凉,又设置了许多服务设施,因此,在用餐时间、午间休息等时间段,地下一层的人流量与车流量都比较集中,这需要大量空间满足人的需求。

地面空间基本上以空间景观为主,在联系各场馆的道路上形成各种景观和各种空间,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游人的游览观赏之需,长风文化广场为长风商务区空间上的中心。

科技馆及博物馆上下层室外空间见图2。

图2 山西省科技馆及太原市博物馆上下层室外空间Fig.2 The outdoor space of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nd Taiyuan Museum

3.4 服务设施系统

服务设施全部集中在地下一层,有商铺和餐饮等服务设施。地面主要是形成统一的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

3.5 紧急避险系统

多层构筑物常常把紧急避险作为一项验收指标来考核。这种复合式结构也要考虑,二层的许多广场和道路边都设置了紧急避险的标识、出入口及场所。

3.6 景观节点的美学特征

六大建筑周围,以各建筑为景观主焦点,形成一定场域的景观,接着在其他面积较大的场地也组织了诸多景观节点,丰富商务区的景观内容和空间结构。上下两层均设置了节点:文化景墙(图3)、音乐喷泉、矩阵喷泉(图4)、流水景墙、微地形私密空间等,步移景异、风格独特、动静结合。其主要根据人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与人相关的特性和内容,来布设各个景观节点的位置和内涵。如建筑入口人流较多,驻足休息的设施和静态欣赏的景观就避免设于此处,而设于下层的休闲场所(餐饮和商铺)和文化区东南处(东南区无建筑,为大面积微地形和景观小品的半私密空间),建筑四周留出空间视线,观赏建筑艺术之美。(文化区的五大建筑均为现代艺术风格,建筑造型优美奇特。)

上层南北、东西向两条主要景观道路上设计了景观带,如同珍珠串,一路景观连绵不断、应接不暇,给人感觉到这不是两条道路,而是两条景观艺术画廊,描绘着文化商务区的文化韵味与商务气息。

图3 山西省图书馆与大平台下层空间景观节点Fig.3 Shanxi Library and landscape nodes of The first layer of Large platform

图4 山西省大剧院前的矩阵喷泉Fig.4 The matrix fountain before Shanxi grand theatre

4 大型复合式景观空间讨论

大型复合式景观空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不乏成功案例,如: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4]、广州亚运会的花城广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开闭幕式场地[3])、北京西单文化广场[5]、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与玄武湖公园结合设计,2007年荣获南京市优秀工程三等奖[6])。

在此所提及的四个成功案例都是在城市中心改建,受到诸多客观因素限制和主观因素影响。当时法国卢浮宫扩建是由于卢浮宫旧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已无法满足大量文物展出和游人的参观使用(艺术史学家莎士泰尔所言,卢浮宫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建筑物中“以最差的保存、最糟的管理和最脏的建筑而声名狼藉”[4])。扩建要在卢浮宫前的拿破仑广场中央挖出约15m深的3层空间,并迁走财政部(财政部表示财政上不支持扩建工程),且扩建方案受到卢浮宫总建筑师杜瓦尔的强烈反对,这给扩建工程带来了极大不便。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的花城广场是为了借助天河区CBD中心轴线(中信大厦—花城广场—海星沙岛—广州新电视塔[3]),结合珠江河来形成有利建筑气势和美丽的水域空间。为了不让沿江大道从花城广场横穿而过阻碍景观轴线的连续性,而使用这种方法。而长风商务区大平台则少了许多条件的限制,几乎是“自然生长”。

长风文化商务区大平台是由美国易道景观设计公司(Edaw)设计,并获得了“2010亚洲都市景观奖”。大平台设计风格与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计风格非常相似(2011年西安世园会也获得了“亚洲都市景观奖”),直线切割的构图风格流露在大平台的各个角落。但是长风大平台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拥有与时俱进的设计风格,同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复合使用空间。不论是法国的卢浮宫,还是中国的长风商务区大平台,在空间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与自然对话。改建后的卢浮宫,人们都愿意露天购票安检。长风文化商务区大平台就是一个让游人露天购票、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并享受自然的人工生态空间。

长风文化商务区复合式景观空间的优势:长风文化商务区几乎是在自然的地形上打造这种室外空间,而且结合有利地形和水域,多功能多角度诠释了这种大型复合式景观空间。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大型复合式景观空间特色表现在:

4.1 耦合性

耦合性是程序结构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的度量。“耦合”一词源自物理学名词,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与互相影响,并通过互相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只有实现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相互促进,并在相互促进中彼此退让,才能达到双方共存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此,可以理解为一种“耦合”的关系[7]。大平台的耦合性体现在几大公共建筑与大平台的上下层空间的关联度,传统建筑出入口常常是人车同一平面分流,而大平台是在建筑里面就开始进行了人车分流(上层步行,下层车行)。复合式空间常用于建筑较为集中人流车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当建筑中的人流量较大时,复合式室外空间的人流集散功能更能体现其空间优势,它能第一时间(游人进出建筑时刻)分离人群。步行和需要搭载公共交通的走上层,私家车的走下层,避免了交通拥挤、人群拥堵等交通问题。

4.2 统一性

景观统一性和交通统一性,人车分流。这种形式有利于构成统一协调的室外景观空间,形成流畅多致的游览路线和起伏统一的景观轴线。在养护管理上也有较大优势,节约水资源、肥料、养护设施及人力等养护管理资源。由于下层集中了服务设施,上层空间几乎全部服务于空间景观的营造,形成一个纯景观性游览空间。由于下层的交通功能统一,机动车的交通管理也变得异常简洁,交通灯的布设简单明了,再加上标识统一,交通功能便捷顺畅,对上层空间毫无干涉。南京玄武湖火车站为了形成统一的下层景观空间,交通统一于二层,一层的空间全部用于旅客候车休闲,把火车站广场直接延伸至玄武湖景区,每当夜晚音乐喷泉“舞蹈”时刻,火车站似乎成了玄武湖景区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采取这种复合式结构,那么玄武湖还是玄武湖,火车站也只是火车站,最多只能说火车站位于玄武湖的旁边,除此之外无他可言。

4.3 和谐性

功能多样,餐饮、休闲、观赏、集会、旅游、购物等。由于功能分区明显,易于安排景点内容和形成服务规模,这样不会出现空间浪费,也不会破坏游玩节奏(如用餐时段,饭店没有同设一处,难以快速找到各自喜欢的食物,那么就会影响游人节奏)。功能多样,打破了游览单调性,增添趣味丰富内容,满足人的各方需求,乘兴而来载乐而归。

4.4 快捷性

快捷转换空间和功能,节约时间和空间。如上层的游乐观赏与下层的餐饮交通的空间和功能转换只有一梯之隔。

4.5 自然性

户外空间,亲近自然。与自然交流进行能量交换,“游目骋怀,畅舒幽情”不是人内心对自然的渴望与向往吗?在卢浮宫入口等候的法国人如是说:“与扩建前的卢浮宫相比,我们更愿意在户外的'玻璃金字塔'旁边等候。”[4]。户田芳树(日本)说:人们不仅渴望生活在都市中的感受,更渴望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和拥有感知四季变化的自然式休憩场所[8]。

4.6 环保性

这种户外休闲空间,能够节约因空调和照明等方面而耗费的大量电能和电器设备。与室内商场那种游玩购物环境相比,噪声污染也大大减少,令人耳目一新,清净自在,这样人们理性购物的几率大大增加。

4.7 安全性

因其空间开敞,气流通畅,又有植物及时净化空气、杀菌给氧等生态环境。与闭合式的室内空间相比,传染疾病、呼吸不畅、视线昏暗、噪声污染、光污染等不利的环境因素,复合式的室外休闲空间其安全性大大超过室内休闲。

4.8 美观性

人的个性、特性及习性决定了人的耐性,时间长了会有视觉疲劳、欣赏疲劳、味觉疲劳等不适感受出现,而这种多功能室外空间,却弥补了这些。这种复合式空间有足够的空间提供到大量的景观和绿色环境给大家,美不胜收,观赏不疲。

4.9 舒适性

复合式室外空间,由于空间感强,不会让人感到压抑的空间感。相反,大空间的视觉感受更能带给人更多的舒适性。看累了,可以坐坐休息,静听美乐;走累了,可以躺着欣赏,赏花赏景;工作累了,可以与良友畅谈古今人生;生活累了,可以与百花为友、与鱼话语、与水为学。何乐而不为!

4.10 可持续性

建筑师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城市建筑其寿命大都70年就要更新。但是这种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复合式空间,只要其设计合理,不但与之相关的构筑物能“延年益寿”,其自身形成的人居环境将能带动四周发展和自身更新。

5 结语

长风商务区大平台的设计,是在原始自然肌理上巧妙营造多层复合空间。在联系五大建筑和构筑景观轴线上不落俗套,空间曲折有致,园路样式多变。在串联五大不同建筑文化上小中见大,多空间多方面展示,有以文化景观墙体现建筑文化,有以雕塑小品彰显历史变迁等。在园林艺术与功能使用的结合上灵活创新,结合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主流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开创了太原市景观新天地、新景象、新地标。大平台复合空间的运用,与时俱进的更新了山西的园林建设,并独具匠心地形成了自己的园林景观特色。

[1]胡洁,吴宜夏,吕璐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06,22(6):01-07.

[2]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2010(7):30-35.

[3]李斌.广州新中轴线上的花城广场[J].广东园林,2011(4):04-05.

[4]赖贝克,胡纹,刘涛.以魔鬼到英雄:贝聿铭历险卢浮宫[J].世界建筑,1997(01):78-81.

[5]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单文化广场设计组.面向新世纪的北京西单文化广场[J].建筑学报,2000(3):51-55.

[6]王华川,顾正飞,孙丽娟.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工程建设特色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6(2):24-27.

[7]刘颂,刘滨谊.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3):14.

[8](日)户田芳树撰文,刘佳,倪亦南,译.日本的新景观空间——对外开放空间的景观[J].中国园林,2011(5):34.

猜你喜欢
商务区长风卢浮宫
愿你乘长风破万里浪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长风街线路所102DG占用丢失的解决方案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星海会展商务区的绿色产业链研究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
依托大型交通枢纽的虹桥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