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涛,王国贤
(1.哈尔滨师范大学;2.黑河学院)
约定基域F是特征0代数闭域.为叙述方便,给出以下几个定义.设任一n阶矩阵A=(aij),称(i,j)为元素aij所在的位置,定义
(i,j)<(k,l)⇔i=k且j<l;或者i<k.于是A的n2个位置构成了字典序.在这个字典序下,称矩阵A中第一个非零元出现的位置(i,j)为A的水平,记为Lev(A)=(i,j),称i为矩阵A的高度,记为ht(A).设V是矩阵代数Mn(F)的任意子空间,Lev(V)=min{Lev(A)|A∈V},ht={ht(A)|A∈V}.约定Lev(O)=(∞,∞),ht(0)=∞,其中O为零矩阵或零空间.如果Lev(A)=(k,l)且第k行为(0,…,0,1,0,…0),那么称A是一个广义矩阵单位,此时将A记为Ukl,设M(n,F)为所有n阶矩阵构成的向量空间,n(n,F)为所有严格上三角的n阶矩阵构成的向量空间.
记
现将主要结果叙述如下,其证明将在下一节中给出:
定理1.1 设μ是M(n,F)的具有最大维数的零乘子代数.那么dimμ=[n2/4]且
(1)若n=2m,则μ共轭于A2m;
(2)若n=2m+1,则μ共轭于B2m+1或B2'm.+1
引理2.1n(n,F)在下面两种相似变换下都保持不变
(A)将第i列乘以非零数λ,同时将第i行乘以 1/λ;
(B)将第i列的λ倍加到第j列而第i列保持不变,同时将第j行的-λ倍加到第i行而第j行保持不变,这里约定i<j.
引理2.2 设M是任意零乘子代数.若Lev(M)=(i,k1),则存在广义矩阵单位Ui,k1,Ui,k2,…,Ui,kr以及水平大于(i,n)的子空间 l,使得M相似于
其中i<k1<k2<…<kr≤n且l中每一个矩阵X都满足:
(1)X的第kj行为零,这里1≤j≤r.
(2)如果TXT-1的第s行为零,那么X的第s行仍为零.
证明 由于零乘子代数的任意元皆结合幂零,所以根据Jacobson弱闭集定理,可知零乘子代数可以同时严格上三角.于是不妨认为M⊆n(n,F).由于Lev(M)=(i,k1),所以存在矩阵Ai,k1∈M,使得Lev(Ai,k1)=(i,k1),其中i<k1<n应用引理2.1中两种相似变换使Ai,k1相似于一个广义矩阵单位Ai,k1且M相似于n(n,F)的一个新的零乘子代数,仍记为M.易见,M中每个矩阵都可写成aUi,k1+P的形式,其中a∈F且Lev(P)>(i,k).设M1=Span{P∈M|Lev(P)>(i,k1)}.于是M=FUⅠ,k1⊕M1.如果Lev(M1)=(i,k2),那 么存在矩阵Ai,k2∈V1,使 得Lev(Ai,k2)=(i,k2),其中i<k1<k2≤n.应用引理2.1中两种相似变换使Ai,k2相似于一个广义矩阵单位Ui,k2变成了另一个与其相似的矩阵,但第i行没变,仍记为Ui,k1.这时,M中每个矩阵都可写成aUi,k1+bUi,k2+P的形式,其中a,b∈F,且Lev(P)>(i,k2).设M2=Span{P∈M|Lev(P)>(i,k2)}.于是Ui,k1,Ui,k2,…,Ui,kr及Mr=Span{P∈M|Lev(P)>(i,n)},使得M=FUi,k1⊕FUi,k2⊕ … ⊕FUi,kr⊕Mr.设X是Mr中任意一个矩阵,由于Lev(l)>(i,n),所以X的第i行为零,这里1≤j≤r.故对X第一个结论成立.易见,引理2.1中两种相似变换不改变矩阵的除第kj以外的零行,1≤j≤r.故对X的第二个结论成立.证毕
为了方便,以下将(1)称为广义矩阵单位分解,简称GMU分解
定理1.1的证明 由引理2.2,可得下列GMU分解:
其中
由引理2.2,上面出现的广义矩阵单位的下角标的点对中第一个位置的元素不会出现在第二个位置.因此
于是
另一方面,考虑到前面定义的A2m或B2m+1,B2'm+1的结构,可知dimμ≥[n2/4].故 dimμ=[n2/4]从而
ik=k,rk=n-t其中k=1,…,t
若n=2m,则t=m.由(6)知,当k=1,…,m时,有rk=m.由(5)与(6),知前面出现的广义矩阵单位的水平分别为:
若n=2m+1.则t=m或m+1.由(6)知,当k=1,…,m时,有rk=m+1;或者当k=1,…,m+1时,有rk=m.由于(5)与(6),所以前面出现的广义矩阵单位的水平分别为:
首先假设n=2m.由(2)-(4)及(7),知
ht(μm-1)=m-i+1 及dimμm-1=im,1≤i≤m.
其中,μ0=V.对i归纳且由引理2.2,知μm-i由如下形式矩阵组成:
其中
ht(μm-i)=m-i+1≤ht(B)≤m,1≤i≤m,关于任意取定的i,若1 ≤j≤m,则与Vm-i中每个矩阵的乘积为零.进而,通过简单的计算,知
其中A的前m-i行构成m-i×j的矩阵单位Em-i,j.即
特别的,当i=m-1时,有
进而
因为
所以
若n=2m+1,可作类似的讨论,此处略.
[1] Mirzakhani M.A simple proof of a theorem of Schur.Amer Math Monthy,1988,105:260-262.
[2] Jacobon N.Schur theorem on commutative matrices.Bull A-mer Math Soc,1944,50:431-436.
[3] 苏育才,卢才辉,崔一敏.有限维半单李代数简明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