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拜尔·买买提
(伊犁日报社,新疆 伊宁 835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56个民族中有25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共使用33种文字。就新闻而言,目前全国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地方报刊登记准印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共计136家,其中州地市党委机关报纸占很大比例。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在这里包括13个当地民族在内的约2130万各族群众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0%之多。现在新疆除了汉族、回族、满族等民族使用汉语之外,其他民族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
当前,在新疆除了普遍使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外,不同自治地方还分别使用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民族语言文字。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各民族共同使用语言文字的状况决定了翻译工作的存在。所以,翻译在新疆成为各民族相互交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社交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使新疆民族语言翻译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自治区所属的州、地、市和自治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各级党委机关报刊使其得到突出反映。
在新疆除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四种语言出版以外,作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机关报纸《伊犁日报》也用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三种语言文字出版。伊犁日报社旗下还有汉、维、哈三种文版的晚报;《博尔塔拉日报》、《巴音郭楞日报》等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以下简称“民文”)。可以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的州、地、市中,除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之外的13个州、地、市的党报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其中,维吾尔文的地方党委机关报有12家、哈萨克文的地方党委机关报3家、蒙古语言文字的地方党委机关报2家,柯尔克孜语言文字的地方党委机关报1家。
在新疆出版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州地市党委机关报往往肩负着繁重的任务,新疆的地州市党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机关党报与全国相比虽然所占比重很少,但在新疆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行的报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覆盖我国国土1/6的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在新疆各民族文字版的地方党委机关报的共同特点是:从汉文报翻译刊发民文稿件比例占60%左右,有时可达到100%。所以,可以说新疆的州、地、市党委机关报社少数民族翻译人员最为集中、翻译任务最为繁重。因此,在出版民文党报方面做好新闻翻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搞好新闻翻译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需要,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也是民文读者的需要,更是统一思想、推进民族团结、促进交流,规范民族语言,提高文化水平的需要。
把握好组稿、选稿关。新疆各州地市党委少数民族文版的机关报刊发的大部分稿件从汉文报翻译以外,还用少数民族记者、通讯员撰写的各类稿件,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地方重要新闻,新华社发稿件以及当地党报汉文版发表的重要稿件作为民文的各类稿件来源和翻译内容。除此之外,还从《读者文摘》、《环球时报》等权威媒体中选一些稿件进行翻译。翻译稿件所占比重占少数民族文版所发表稿件的60%。
那么,如何组织和安排少数民族文版的州、地、市级党委发表的稿件呢?笔者以为,选择国内新闻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发的新闻,主要选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全国性重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等中央的权威报刊的头版头条的新闻和评论员文章,有关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稿件以及纲领性文件,并及时组织翻译。选“时事新闻”时要选择有关世界全局的大事,各国社会经济有关的报道,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正面的新闻报道。在选择政变、宗教、区域冲突,民族矛盾、种族歧视等有关的新闻时要慎之又慎。选择地方的新闻报道时要把反映当地的政治经济建设、民族团结、人民生活的,具有较强指导性的稿件作为重点。同时,民文报还要结合实际开辟一些民生专版、专栏,选择一些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翻译成民文报专版、专栏,以此提高报纸的吸引力。对此既要注重全局性,又要注重独特性;既要选择有关政治、经济的新闻报道,也要选择有关文化、体育、生活方面的稿件,总之要在正面引导上下工夫。
注重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是所有翻译工作者都必须遵循的,是翻译的共性。译文是为了给不懂原文或无法读到原文的人所使用,翻译活动是在两种民族之间进行的。每个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翻译必须研究其方法。翻译按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直译、意译、等值译、半借半译和借音译等种类。按作品性质可以归纳为:政治作品翻译、文学作品翻译、科技作品翻译和公文翻译等类型。按照翻译的需求分为全译、选译和摘译等类型。新闻翻译属于政治翻译的范畴。翻译各类文稿都可以采取各种翻译形式。但民文州、地、市党委机关报与其汉文版的报纸相比因容量较小除了要闻全译外,往往采取选译、缩译、摘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什么是好的译文?衡量标准从古至今影响最大的当推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通顺;“雅”就是译文要优美。
根据译文读者对象来翻译。翻译原文的目的就是要让译文读者看懂,维吾尔文报的读者对象是包括在新疆用维吾尔文字的乌兹别克、塔塔尔以及部分哈萨克、回族等民族的。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再现另一种文字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简单和机械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民族的两种思想和思维的相互交流。简而言之,就是说新闻翻译必须研究读者,按照译文民族的语法和习惯来译。语法是语言构成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假如你所译的新闻就是要给懂维吾尔文的读者看的,你就得按照维吾尔语的语法习惯来译。就汉语和维吾尔语来比较,从语法上讲汉语同维吾尔语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汉语的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这类语序比较稳定,词义随着在句子中的位置而显化。一般情况下,词的位置不能随意变化。维吾尔语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这种语序与汉语相对比较灵活。如汉语句子“我们学习汉语”,在维吾尔语里可以说“我们学习汉语”和“我们汉语学习”来翻译。但在汉语中就不能这么说。所以说,汉语中句子词组的意义、作用基本上与在该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词组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而在维语句子中词组的含义一方面根据词组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另一方面根据附加成分的衔接来确定。
在翻译汉文新闻作品时要注意民族风俗习惯。例如,非伊斯兰教民族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有关新闻和广告的个别内容翻译成维、哈文时,要注意区分食品是否清真。特别是建议消费猪肉、狗肉、驴肉、乌鸦肉,烟酒等食品的文章时,要非常慎重。因为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按照教义禁止食用猪、狗、驴、乌鸦以及其他肉食性动物和禽类、死亡的动物的肉和血液以及酒、带有酒精成分的饮料。所以,在翻译此类新闻和文章时,要特别要注意译文的影响,并予以正确处理。例如,如果把“各地要贯彻落实扶持粮食、生猪、糖、烟酒、油料生产的各项措施”这个句子中的“生猪”翻译成“肉”则比较合适一些。再如,在糖烟酒等名词时,不能单一从文字层面上的将其理解为糖烟酒。在这里所指的糖烟酒是广义的,这里所指的“糖”包括:方糖、糖果、茶盐等;“烟”包括卷烟等;“酒”则包括白酒、红酒、啤酒、各类果汁饮料等。在翻译此类术语中不应采取直译的方式,而是要根据维吾尔、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生活习惯,将上述句子中的烟酒翻译成为糖、粮肉、茶、饮料、油料。这样一来比较贴近维族、哈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宣传效果也将会增强。
总而言之,新闻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翻译中我们一定要掌握翻译的方法,根据新闻的特点,按照译文民族的语法习惯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民文州、地、市党报的形象,当一名称职的新闻翻译工作者。■
:
1.于正生主编《民族新闻研究与实践》,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州盟地市报研究会,1998年8月。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翻译和翻译技巧》,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