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君霞
(秦皇岛晚报,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办报是编辑记者的工作,离不开读者支持,也离不开一支编外新闻爱好者——通讯员的帮助。下面是我们在培养通讯员方面的一些做法。
晚报副刊的版面涉及了社会、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所以就需要有各方面能力的通讯员。那么编辑和通讯员怎样才能更好配合起来呢?
加强联系,明确要求。通讯员都不是专职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各个领域内有专业知识的新闻爱好者,术业有专攻,对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他们是驾轻就熟,但对于新闻版面的要求,可能就是个门外汉了。编辑要想让通讯员的作品、思想和自己的版面要求一致,就要有目的地去联络和引导,可以提前给他们提供样稿,对稿件的风格和字数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让通讯员的思路跟上编辑的思路,力争让他们的稿件到手就是成稿能用。
了解特长,因材施用。我们每位编辑都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组建了自己的通讯员小圈子,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当有版面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从圈子中找到需要的人。比如我们的《晚晴》是为老年人而设的版面,在日常组稿和来信来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老人权益、家庭纠纷等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每到这时,就会去找《法苑》版的编辑帮忙,利用这个版的律师通讯员来为《晚晴》版服务。有位通讯员这样和我开玩笑:你周二周三是园艺师,因为一大群园丁为你教育版、作文版撰稿;周四是车老板儿,你有那么多的老驴为你旅游版服务。这些话幽默浅显,却体现了“了解特长,因材施用”的通讯员使用原则。
加强联系,增进情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感情又需要培养,和优秀的通讯员成为朋友,让他们心属我们的版面,争取他们真心实意的支持,也是我们得到优秀稿件,做出优秀版面的的保障。而要成为朋友就需要不断地加强联系,我们的做法是两个“经常”:一是经常打电话。隔几天打个电话,说上两句关心的话,会让他觉得你心里有他,还记着他,会让对方也心生感动,加深彼此感情。二是经常见面。现在的明星们都讲究先混个脸熟,想尽方法获得出镜的机会,这是让人记住的最好方式。虽然我们不同于明星,但是见个面,聊会儿天会让彼此有更深地了解,知道双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所长所短。明白这些之后,于通讯员可以知道编辑的思路和对稿件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他们有针对性的写稿投稿;于编辑更可以知道通讯员在什么稿件方面有所专长,以后会有针对性的向其约稿,避免约稿不能用而造成双方都尴尬的局面。
现在是通讯极为发达的时代,应该善于利用发达的网络为我们服务,一些聊天工具和微博客是我们联络的最好平台。比如QQ是一个和通讯员联络的非常好的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职的工作,即使是好友也不可能时时见面交流思想。而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必需的工作环境时,利用一点空闲时间就可以利用这个工具将编辑的意见、想法、选题和通讯员进行沟通。一来可以加强和通讯员之间的联系,二是可以将其作为了解读者需要的平台。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就一些拟用的稿件征求意见,将通讯员看作是一般读者,让他们发表一下对稿件的看法和建议,相当于提前对版面的受众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反响好则用,不好则弃,这就提高了报纸出版后版面的受众欢迎度。
现在我们副刊部的每一位编辑都有自己的QQ群,群名非常明确,突出了群的性质和要求,聚集了一大批对相关版面内容有兴趣的群友。比如有“晚报教育群”、“晚报女性群”、“晚报书友会”、“晚报驴友群”等。这些群友在编辑办版方面给了编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10年前,副刊专刊部创办了实体的“FK(副刊)热聊室”,目的是增加版面的读者参与度,让读者真正参与到办报中来,坚持版面的“三贴近”原则。当时如果哪一个版面有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就会在版面上面向社会向读者发出邀请,请读者报名参与讨论。热聊的形式是在一间茶室里,报名的读者和几位编辑一起讨论话题,然后由编辑整理,有时由于时间或者路途等原因,常会有人迟到或根本来不了的情况发生。总之整个过程费时费力,非常不方便。
而现在有了相应的群就方便了许多,它就相当于一个虚拟的热聊室。编辑如有什么话题除了在版面上发出征集启事外,还会利用群发出公告,向群友征集观点看法。有时更可以在线探讨,群友们各抒己见,对话题的观点看法就出来了。编辑再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一个话题的探讨就有了结果,一些思想的火花就被捕捉到了,省时省力,免除了一些人现场聊天时抢不上话,或表达不好的问题,还避免了多人同时现场聊天,场面混乱难以采访的难题。
总之,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可以便捷高效地对通讯员队伍进行管理,实现高效沟通,节省了办报成本。
俗话说:“人有见面之情。”如果只通过电话和网络来联系,没有见面之谊,那么人与人之间也不会真正地亲近起来,所以副刊部室传统的联系通讯员的方式——笔会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年都要组织笔会,加强编辑部和通讯员之间的关系。
举办笔会是对通讯员网络虚拟群体的实体性补充,是实现编辑和通讯员,通讯员和通讯员之间零距离接触。所以在笔会过程中,我们不是让通讯员各自为政,而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为通讯员们组织团体合作、互动性的活动,让新老通讯员同吃同住同游同写,用各种办法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让老通讯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让新人的活力激发老通讯员的创作力,形成通讯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每次的笔会,我们都会安排两天的时间,让大家在一起住上一晚,因为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彼此熟悉起来,才能更好地增进彼此的友谊。
让我们走到一起来,是编辑处理编辑和通讯员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编辑和通讯员有效的配合,报纸稿件如有源之水,不断的汇聚到编辑部,编辑才能从大量的稿件中遴选出高质量的稿件,从而提高办报质量。只有编辑和通讯员走到一起,同舟共济,才能实现既扩大了报纸的作者群体,又实现了通讯员写作愿望,从而在双赢中求得报纸和通讯员业余写作事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