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丹萍,陈 珉,林高丽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鲁丹萍,陈 珉,林高丽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浙江 温州 325035)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保障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温州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核心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不强,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打造温州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温州;现代服务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其显著的产业特征是高成长、高增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随着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新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对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在服务范围、功能、手段、经营方式上都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温州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依据《温州统计年鉴(2006—2010)》计算而得,2006—2010年,温州市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1.66%、42.51%、43.76%、45.90%、44.36%,呈增加趋势;产业拉动率分别为5.58%、6.08%、3.72%、3.90%、4.92%,近两年有增加趋势;2010年温州服务业增加值达1297.66亿元,增长10.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GDP 37366元,增长10%,占GDP 44.4%,服务业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总体而言,温州服务业发展尚存在巨大空间,尤其是以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影响温州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拥有一批数量充裕、质量高、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是温州市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前提。鲁丹萍于2007年通过温州鹿城区现代服务业人才调研发现,企业现有人才层次低,虽然企业寻找人才的途径增加,但其最担心仍是人才的流失[1]。通过调研,旨在为温州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从而促进温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对象
随机抽取59家企业单位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为84%。地域涉及温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企业类型包括股份合作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28家、股份有限公司6家、私营企业10家、其他类型14家,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为主,这与温州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特色相吻合。
2.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参考理论界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温州现代服务业自身特点自编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调查企业的资料,包括所属行业、所在地区、规模、营业额等基本信息;二是人才专项问题,包括人才现状、需求、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2)统计法。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性整理与筛选后,采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1.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
温州市辖区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各县(市)区现代服务业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离温州市辖区差距仍然较大。在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中,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多,如图1所示。除金融保险业以外,大部分仍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规模效应。在被调查企业中,其中约90%分布在3个温州市辖区,其余分别为瑞安市1家,苍南县1家,平阳县4家。
从企业营业额来看,2010年65%的企业达到1000万元以上,22%的企业在100~1000万元之间,企业营业额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按照2011年《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2],除了金融保险业,其他基本属于中小微型企业。从企业从业人员看,1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有10家,占17%;10~50人规模的企业有24家,占41%;50~100人规模的企业有11家,占19%;100~200人规模的企业有8家,占14%;200~300人及300~500人规模的企业各有3家,占10%。这些被调查企业均属于中小微型企业。
2.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
虽然大多数现代服务业企业年均收入处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人才企业招聘过程中普遍反映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被调查企业的36%认为“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可见,人才市场上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温州市最紧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行业依次为中介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如图2所示。据统计,2010年温州市行业人才资源55.76万人,其中,制造业20.99万人,建筑业8.32万人;现代服务业中,教育业8万人,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5.47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62万人,金融保险业1.83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73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46万人,其他服务行业人才资源均不足万人[3]211-212。
图2 温州市最紧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行业
图1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所属行业数量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由图3可知,现代服务业企业最缺乏的人才类型为专业技术人才,占47%,高级管理人才和一般管理人才分别占34%和19%。据统计,2010年温州市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合计25.35万人,其中,制造业5.74万人,建筑业3.53万人;现代服务业中,教育业7.6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28万人,金融保险业1.47万人,其他服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均不超过5000人[3]224-226。
图3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最缺乏的人才类型
3.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不强且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观念上,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47%,“人才素质不高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24%,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项目轻人才引进的现象较普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较严重。在企业激励机制上,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人才激励方式单一。由图4可知,企业选择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及“较好的福利待遇”等物质性激励的占45.9%,“提供培训、深造机会”的占15.3%,“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占12.9%,“人文关怀”的占10.6%。可见,物质性激励仍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留住人才的首选方式。
图4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激励人才的措施
在员工培训问题上,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员工定期培训”的占51%,“偶尔提供培训”的占37%,“没有培训或其他”的占12%。究期原因是,一些小微企业没有实力提供定期培训,而另一些企业则因为培训成本问题及员工跳槽顾虑较大。由图5可知,企业培训由“本单位培训师”培训的占49%,说明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委托“培训机构”培训的占27%;由“大专院校”培训的占12%,侧面反映了大专院校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培训市场有待开拓,可考虑多开设一些针对现代服务业在职人员的培训课程。
图5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企业人才培训的渠道
1.优化服务业结构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知识、智力、技术物化为物质资本中技术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才资源在信息、金融、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作用更加突出,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现代服务业的根本保障。温州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应通过打造产业链,培育产业群,建设产业带,促进产业融合,完善现代服务业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把重点放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数字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高层次服务行业[4]。
2.重视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企业在人力资源人才强市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家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聚才兴企”的理念,重视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逐步完善企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配置流动、激励保障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体系[5]。探索建立和完善利用管理能力入股、期权和期股奖励等措施,鼓励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持续创新;建立健全符合民营企业特点、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开发组织机构,制定企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抓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6]。
3.加快培养服务业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实际需求在现有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人才紧缺的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计划地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力量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实施范围和领域[1]。
4.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伴随着知识日益更新,应从只注重就业前的学历教育转变为实行终身教育。对目前正在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鼓励他们不断倒流返校听课、培训,经过短期的、针对性强的学习后,再重新回到工作中去。因此,政府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应转变观念,坚持城乡统筹和终身培训,加快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坚持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大培训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作用,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整合并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能力,提高职业培训资源利用效率[7]。
5.建立统一开放、区域均衡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
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促使人才流动起来,只有保持一定的人才流动性,才有可能引进人才;才有可能使人才尽快流动到适合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从而达到优化配置;同时促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8]。
[1]鲁丹萍.温州鹿城区现代服务业人才调查与对策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7.
[2]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EB/OL].(2011-07-04)[2011-12-15].http://www.gov.cn/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3]温州市统计局.2010年温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李成辉.深圳市高端服务业调查[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4):54-58.
[5]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研究[J].中国统计,2011(6):21-22.
[6]张蕴萍.加快山东服务业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4):80-83.
[7]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0-14.
[8]刘重.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2007(3):25-27.
[责任编辑:吴赣英]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of Wenzhou
LU Danping, CHEN Min, LIN Gaoli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Developing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will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economy. A random survey made into Wenzhou enterprises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hows that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is small with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high-level personnel, especially the core professionals are in short supply; the concept of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is not strong,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s are imperfect.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enterprise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personnel training to build a team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personnel in Wenzhou.
Wenzhou;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alents
F719
A
1671-4326(2012)03-0001-04
2011-12-31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R2011E014)
鲁丹萍(1968—),女,浙江台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硕士;陈 珉(197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林高丽(1973—),女,浙江瑞安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