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思考

2012-09-13 12:41崔长彬王正刚
四川建筑 2012年6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广场空间

崔长彬,荀 平,王正刚,夏 雪

(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1311;2.西南大学,重庆401311)

外部空间设计的前身——风景建筑学的概念最初是由一位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的。他使浪漫的英国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传统的中国建筑通常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体制。这些建筑外部空间的单调场景意在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例如苏州园林“开门见山”的造园立意,园内景物由一座假山所挡,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探索寻觅之情。再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下座的三层汉白玉台基(图1),自然而然地营造出皇家恢宏大气的王者之感。但这样建筑的外部空间却给人以冷漠、疏远的意境。无疑,这种现象跟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式哲学和中国文化基础息息相关。

图1 北京故宫太和殿下座的三层汉白玉台基

有别于中国传统外部空间设计的疏离之感,西方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制明显带有吸收与接纳的个性。例如圣马可广场(图2)对城市的开放以及简要清晰的构图,使人们方便地交流并乐意驻足逗留。

近年来受到许多外来建筑思想与我国思想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全面和多样,并且这些外部空间设计的营造技艺形成许多新的流派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是我们应该看到外部空间的作用的本质,既外部空间的形成,外部空间的基本要素、设计手法、空间秩序等,来一一利用这些特性达到我们想要的氛围和意境。

图2 圣马可广场

1 外部空间的形成

首先,我们应该为空间作一个定义。日本设计大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这样说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而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系。单从外部空间上考虑,屋檐长挑出墙面,屋檐下停放的暖色木质靠椅,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平坦而柔软的草地上,于是,在那里明确地出现了一个适合休闲看书,聊天放松的向阳空间。所以,外部空间的形成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有本质区别。

2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2.1 尺度

追溯到建筑视觉的历史,我们能够由布鲁曼菲尔特的《城市规划的尺度》中看到其阐述到的关于十九世纪德国建筑师麦尔登斯的见解。麦尔登斯说,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照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仰角。如果考虑在建筑上不看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视点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比D/H=2,仰角27°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当一个大面积广场上只有一座独立存在的建筑时,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建筑是似雕塑式,似纪念碑式独立存在的。它的D/H较大,它与周围较远的建筑物不构成封闭性的干涉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D/H的数值成为我们衡量建筑与建筑之间关系的重要凭据,而这个数值大小所产生的现象即是:近密远疏。关于这个近与远的程度上的考虑,我们可以参考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见解。芦原义信认为,我们应该以D/H=1作为空间质的转折点,D/H比1增大则渐成疏离之感,D/H比1减小则成近迫之感。显然,他对建筑间空间的定义具有指导意义却又不太具体的。如遇到特殊的外部空间,例如广场尺度来讲,芦原义信的定义就显得太过广义。所以,在我们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务必亲身体验实践,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意境而不可做纸上谈兵之举。

2.2 质感

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质感同距离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所以,如果研究清楚某种材料在某种距离上能看清楚或是能达到怎样的视觉效果对于我们的设计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以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图3)为例。

图3 肯尼迪图书馆近景

从近处,我们可以看到黑色部分的外墙是作深灰色玻璃透明处理的与白色石墙形成雕塑式的鲜明对比。站在近处,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内部的钢架,外墙表面的纹理以及左侧高墙之上颇富韵律感的窗户。但如果一旦将距离拉开来,可以想象,近实远虚,所有纹路都会变得模糊,所有细部设计统统被弱化,我们能观察到的仅是整栋建筑的整体轮廓和整体效果。这就是功能性建筑伴随观察距离的增大,逐渐转变成雕塑的过程,也是大师贝聿铭精湛的设计点所在。所以,如何利用好距离同质感的关系是我们外部空间设计道路上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容小窥。

3 空间分类

建筑外部空间按使用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活动型

活动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尺度较大,能容纳多人活动。其形式主要以广场居多,用于举办大型聚会、商演、公益宣传活动等等。而广场又分下沉式与抬起式两种。下沉式是城市休闲广场的一种设计手法,下沉式广场是包含于主广场(休闲广场)中的子广场。因此,其主体广场的尺度应该是非常大,视野十分开阔的大广场。为了分裂大片平面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上的单调感,设计师巧妙运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使得一般意义上的平面广场在视觉上得到巨大突破。例如上海静安寺下沉式广场(图4)就是近代中国在下沉式广场设计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由低陷的广场空间,加上韵律感十足的墙柱,富有层次的半环形阶梯使整个广场空间变得丰富易变,成功地脱掉了单调乏味的平面广场外壳。

图4 上海静安寺下沉式广场

由此看来,下沉式广场由于其独特的空间层次和包围感而深受设计师们的亲睐。再来谈谈抬起式广场,顾名思义,跟下沉式相反,它是将广场空间抬升而达到切割空间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打破广场一贯给人的单调空旷与审美疲劳。不论是抬起式还是下沉式都拥有各自给人的空间感受。

3.2 休闲型

休闲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居民楼间的间歇或者小品景观居多。一般规模较小,尺度也较小,适于人们进行一些相对安静以及参与人数较少的行为,如散步看书等等。但这样小规模的外部空间对于小区的提升却是不可忽视的。仅拿小区来说,由于地产公司无一不以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来吸引顾客,而特色景观则是这些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例如龙湖花千树,恒大·绿洲等小区名字直接向客户暗喻其外部空间的特色。所以舒适的外部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该小区格调与品质的重要凭证之一。

3.3 交通型

交通型外部空间主要指这些空间既可作为车辆人流交通之用,又可形成或商业或绿化或休憩等等之用。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体育建筑常有交通型的外部空间,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即可穿越,也可休息,也可活动,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同时考虑到这些空间功能及绿化休闲,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元素。

4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

4.1 空间的布局

空间可以分为运动空间SM和停滞空间SS。

(1)SM(运动空间):

①向某个地方前进;②散步;③进行游戏或比赛;④集体活动;⑤其它……

(2)SS(停滞空间):

①静坐看书报,观景,交谈;②演讲,集会,仪式,野餐,合唱;③饮水,洗手,解手……;④其它……

SM(运动空间)和SS(停滞空间)既有完全独立的时候,也有混合一起的情况。我们将其分为这样两类,是希望能够根据其功能来切割空间,明确空间用途。其中SS(停滞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与SM(运动空间)有一定程度的隔离,否则就不能营造出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我们在看书观景的外部空间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风景,座椅以及植物或艺术文化墙的隔离;在仪式的时候则需要一个平台地势的高差或者是背景墙的遮挡等等。

外部空间的布局还存在导向性一说,我们需要在尽端设置一些具有吸引力度的焦点或者小品来引导人们继续向前的愿望。如图5家庭式庭院中,在尽端设置景物,以便引导人走到尽端。这样的情况如果扩大到街道,小区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且合理地组织交通,使人潮分流。

图5 家庭式庭院草图

4.2 空间的封闭

4.2.1 墙壁

人对其所看不见的大环境会感到空间的封闭性。如果前方一段墙的遮挡只有0.3m,那么,可能人可以将其作为休息座椅,如果其高达1.8m以上,那么一般人则看不见墙另一边的景致,空间的封闭性一下就提升了。

4.2.2 阴角空间

一般来说,大到城市,小到小区,过街花园的外部空间都是通过建筑物的外部轮廓来划分空间的。有时候为了刻意营造封闭的外部空间,我们会将小区居民房之间间歇空间的四角封闭,而在非角的地方开些许出入口,形成所谓的阴角。这是为了更加强调这些间歇空间的形体,同时笔者在上面提到,人具有主观“趋向闭合”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对间歇空间具有更多的形体感应。

4.3 空间的层次

空间的层次即是空间的组织逻辑,空间分为单一,复合等等,但归根究底必须明确这些组织的顺序逻辑。例如:外部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封闭空间;嘈杂空间→相对安静空间→安静空间;人潮聚集的空间→中数人潮的空间→少数人空间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空间层次的逻辑与满足人数意愿的要求分不开。越靠外的空间越能满足多数人的意愿而越是深入的空间则功能越是具体,从而满足的人意愿的人数也相对减少。

4.4 其他

在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精心创作的雕塑或小品立于外部空间中,可以大大增强空间感。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有时,雕塑或小品也是环境的主题,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主题雕塑等等。

5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的繁荣。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它不同于历史上的私家园林,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我们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进行外部空间的要素分类,设计的时候需要取得各部的平衡。设计师需要阅览大量的书籍并且同时在实际项目中去求得经验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1]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环境设计[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3] 钱键,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 (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广场空间
布鲁塞尔大广场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在广场上玩
创享空间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