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纪平,梁 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192)
近年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已成为我国无线通信中的第一大网,具有覆盖面广、通信传输可靠、保密性和通话质量方面都较好等优点,特别是传输的距离不受限制,因此现在许多的远程系统都通过GSM 网络进行通信。作为网络的基本服务之一的短消息,发送一条指令只要0.1元或0.15元,非常灵活而且廉价。所以利用短消息功能可以做成传输各种检测、监控数据信号和控制命令的数据通信系统,能广泛应用于远程监控等方面。
人体温度为 36℃~37℃,所放射的红外线波长为 9~10 μm,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度探测原件,它能以非接触形式检测出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能量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
本系统使用SIM300模块来实现无线通信,SIM300是SIMCOM公司生产的支持GSM和GPRS双模式的小尺寸和低功耗无线通信模块SIM300支持语音、数据传输、短消息、传真业务,可以工作在EGSM 900, DCS 1800, PCS 1900等3个频率段,提供RS232全双工数据口,使用AT指令进行控制。系统在探测到外人非法进入后,利用红外传感器传来的电压脉冲对STC 89C52单片机产生中断后,单片机通过串口控制SIM300模块发送短信息报警给用户。
如图1所示,整个硬件系统可包括STC89C52单片机模块、SIM300模块、电源模块、红外传感器监控模块和指示灯模块。SIM300模块连接GSM网络的成功通过单片机控制的多个LED小红灯的点亮来指示。SIM300需要外接SIM卡卡座,其串口与单片机的串口相连,单片机可以通过标准的RS-232串行口使用AT命令完成对SIM300模块的操作。单片机各串口为TTL/CMOS电平,需要转换为RS232电平时,可用MAX232芯片实现它们之间的电平转换,这样,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图1 硬件结构图
系统所用的红外传感器是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包含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菲涅尔透镜。当红外传感器的探测区内没有人体移动时,红外传感器感应的只是探测区域内的背景温度,一旦探测区内有人进入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通过菲涅尔
透镜就可感应出人体的温度和背景的温度之间的差异信号,从而产生变化的电信号(图2示波器显示的上述信号),图3是经过后续电路处理后的方波信号用来接入单片机STC89C52,通过中断处理,控制SIM300模块给用户发出短信息。
图2 透镜感知的温度差异信号变成的电信号
图3 经处理后的电信号
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4 主程序流程图
对RS232串口包括串口端口号、传输速度波特率、输数据位、数据校验位、数据停止位等进行设置,从而满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迅速有效地接受和发送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单片机与SIM300模块一般采用串行异步通信接口,通信速率可以为300,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57600,115200, 通 常 为9600bps,采用这种RS232电缆方式进行连接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好。 具体程序如下。
AT指令集是实现通过串口对GSM模块进行控制的指令集合,常用的AT指令有几十个,一般输入为“AT+C***”。本系统软件采用AT+CMGF=1设置成Text模式,主要是以纯文本方式发送信息。
系统设计的红外探测响应时间为0.5 s,通过延时函数实现0.5 s以下的红外触发信号不会产生短信息的发送。超过0.5 s后的红外探测脉冲信号,对单片机产生一个中断,从而改变变量time的数值,最后利用函数SEND_MESSAGE()的执行给用户发出短信息报警,程序如下。
本系统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红外探测信号的采集,利用中断产生的变量控制,实现了单片机与SIM300模块的串行接口通信,最后发送出短信息的整体软件编程,实现了最基本的红外探测远程报警系统
[1]陈滟涛,杨俊起,康润生,艾永乐,谢东辛.基于SIM300的短信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30(3).
[2]李寿林,张鹰,李秀萍.利用GSM模块收发短消息[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7):79-81.
[3]陈永甫.红外探测与控制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邹奎,汪慧勇,熊建新.基于GSM短信与红外技术的家电远程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0):126-128.
[5]刘松,赵忠,孙学磊.基于GSM 的远程家庭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09(32):88-91.
[6]邹奎,汪慧勇,熊建新.基于GSM 短信与红外技术的家电远程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5):126-127.
[7]常旭东,洪丽,王志福.基于GSM短消息的远程报警和控制系统[J].江西科学,2006,24(2):192-193.
[8]李艳华,陈慧明.单片机控制GSM手机的技术及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