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克非
一就业难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量已达670万,毛入学率也创下26.5%的历史新高。同时,2011年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30多万,整体在校生人数突破3000万的大关,总体规模可谓空前[1]。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明显,较2009届、2008届分别上升3%和4.1%。虽然2010年就业率整体较前两年有所提高,而且假定这些数据全部为真实数据,没有任何“水分”,那仍然意味着有60多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目前社会上实际的未就业大学生数量虽然我们无法具体统计,但其规模必定十分庞大,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的高校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及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怪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从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实践着手,推进高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以及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就业难环境下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
课程设置是高校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节。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沿用传统的设置思路,有一些新兴高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往往还存在盲目的照搬照抄其它院校课程设置体系的问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各高校应加大力度推进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课程,突出地方发展特色。这一点对于一些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以及一些地方高校来讲非常重要,只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用武之地;(2)结合学校办学水平定位课程设置。比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就应该以实用为本,让学生学以致用,避免套用过多本科院校的理论课,导致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另外各高校还要依靠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市场,动态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力求使学生的课业学习更具实用性;(3)结合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设置课程。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结果导致很多学生能力根本达不到,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各学校开设课程一方面要考虑专业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还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坚固性,尤其是注意综合业务素质课与专业课的配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相对应的综合能力。
2人才培养思路的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必须紧紧围绕“理念先行———改革贯穿———质量目的”的培养思路,以理念为前提、改革为过程、质量为目的,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和谐发展。这一思路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辩证整体[2]。但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仍然是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结果,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过程,急功近利。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问题较多。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硬件条件达不到的条件下,就开始扩招,结果导致学生招来了,没有相对应的配套培养条件,教学仪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严重缺乏,学生培养只能依靠课堂讲授来完成。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高校人才培养要遵循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强化“社会服务”为目标,着力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转化为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3];(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我们要利用一切平台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比如着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等。
3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丰富、政治素养坚定的师资队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高校教师的严重缺编,统计显示,我国目前高校平均师生比1:16.2,远高于国际标准规定的师生比1:14的比例,例如四川为1:18,广东达1:20。另外,大规模的扩招,也让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比例过大,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实践经验不足。根据一项对河北省高校教师队伍的调查显示,新参加工作教师当年就参加授课的比例达87.3%,真正留给年轻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下一步開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力提高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有了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能力,才能把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去。换言之,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让教师将教学、生产、科研融为一体,经常接触生产实际和社会,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触到科技的前沿,接触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处理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而且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效地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提高了具有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和整体水平。另外,各高校要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合理的空间,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进修和自我提高。校内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开展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一帮一”活动;校外,要定期派教师进入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交流,让教师能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4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关系着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关系着能否把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岗位上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直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那就是坐着等招聘单位上门要人,高校只需要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即可。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毕业生早已改变了昔日“精英式”的高等教育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的双向选择机制。因此,各高校应该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1)以职业生涯规划课成为纽带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规划意识;(2)以职场面试模拟活动为动力树立学生危机意识;(3)以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平台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以往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遵循的“以大四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中心”的“短期促销式”的指导局面。为此,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将其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也是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这里具体的把就业指导定性为一个“过程”[5]。具体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的是学校各部门积极的配合引导,同时也需要学校更多的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丰富就业载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学习之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到了丰富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获得相应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种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以以“毕业生座谈会”、“企业交流会”、“教师座谈会”、“企业调研”等活动为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地为学生搭建多方平台,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定位[6]。
总之,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全社会所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当然,高校在这方面负有更大的责任,因此,各高校需要切实地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逐步完善,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还需要从长计议,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课程设置到能力培养全方位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2011(9).
[2]王震.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辩证关系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5).
[3]“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一)—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6).
[4]尚利花,王雅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实践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5]傅成成.大学生就业前期指导新探[J].科技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