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姗姗,聂 伟,雷 霖,李 立,王慧慧,胡 凯,关方霞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3)
为培养一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提高全省卫生科技发展水平,扭转我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匮乏局面,河南省卫生厅于2009年启动了“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简称“创新人才工程”)。2012年7月省卫生厅参照相关管理办法和责任目标要求,对入选的创新人才进行了中期考核。本文拟对2012年卫生科技领军人才中期考核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全省本土高层次卫生人才相关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2012年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中期考核材料。此次考核单位涵盖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高校及各省辖市卫生局等,考核对象包括入选“创新人才工程”的各层次人才,其中院士及院士级专家8人,特聘学科带头人9人,卫生科技领军人才56人,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73人。本文拟对本土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即卫生科技领军人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1.2 分析方法 按照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分为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组(23人)和高校附属医院组(33人),对2组人才从2009年5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间的科研立项、发表论文、成果奖励、专利发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 Excel 2003中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做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进行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1 基本情况 56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分布在全省15家医疗卫生单位,高校附属医院10家,省直医疗卫生单位5家。其中,男性49人,占87.5%,女性7人,占12.5%。年龄最小36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51岁。硕士及以上学历45人,占80.4%;高校附属医院组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者26人,占该组的78.8%;省直医疗卫生机构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7人,占73.9%。高层次卫生人才专业涵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学、麻醉、口腔及护理学等多个学科,包括肝胆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生殖医学、艾滋病与结核病、流行病与寄生虫病、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等29个三级学科,排在前5位的是小儿内科(9.1%)、呼吸内科(8.9%)、心胸外科(7.2%)、心血管内科(7.1%)、肿瘤学(7.1%)。
2.2 科研立项情况 对高校附属医院及省直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立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及经费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频数的形式对其进行描述,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立项情况,见表1。
表1 河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科研立项情况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高校附属医院组及省直医疗卫生机构组的科研立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国家级项目、经费,省部级项目、经费及市厅级项目、经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 高层次卫生人才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对我省高层次人才近两年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摸底调查,其中1人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实现了我省该项奖励零的突破。1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第3名)。以前3名的身份,6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总数达35人次,获得厅级奖励达38人次,见表3。
表2 高校附属医院及省直医疗卫生机构科研立项情况比较
表3 河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情况进行分析显示,两组在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成果奖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14,P=0.032),省级二等奖(Z= -0.64,P=0.522)、省级三等奖(Z= -0.93,P=0.348)、厅级一等奖(Z= - 0.41,P=0.679)、厅级二等奖(Z= -1.30,P=0.1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高层次卫生人才发表论文情况 近两年,56位高层次卫生人才中,发表SCI/EI论文最多者达13篇,人均3.1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最高达41篇,人均9.3篇;发表论文影响因子累计最高达58.271,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36。分别采用t检验、t'检验对两组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发表论文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 高校附属医院及省直医疗卫生机构发表论文情况比较
2.5 学术兼职 我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多数在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分会等有任职。其中1人兼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1人兼任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副主委,25人兼任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常委,28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专科分会主委,32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专科分会副主委,13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专科分会常委。
2.6 其他预期拟达到的目标
2.6.1 著作:19位(34.0%)高层次人才以(副)主编身份编写学术专著,21位(37.5%)高层次人才参编1部以上的学术著作。
2.6.2 专利:5位高层次人才获得1项发明专利,1位获得2项发明专利;3位高层次人才申报并获批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2位获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
2.6.3 新技术引进情况:10位(17.9%)领军人才引进了1项新技术,3位(5.4%)引进了2项新技术,填补了我省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3.1 拥有一批本土培养的高层次卫生人才 卫生科技水平的提高,依赖于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高层次卫生人才不仅是推动卫生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本身也代表该地区卫生队伍的整体实力[1]。卫生部等国家机构于200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医学创新队伍。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实施创新人才工程计划。经过层层选拔考核,56位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在相关学术领域里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专业技能,专业贡献显著,团队建设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纳入我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卫生科技领军人才主要分布在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其中男性占87.5%,这与军队卫生系统女性高层次人才所占比较较高[2]的情况有所不同。年龄从36岁跨越至60岁,既有学贯中西的青年优秀人才,也有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硕士及以上学历占绝大多数;专业领域涵盖预防、临床、药学、检验、麻醉、口腔及护理学等多个学科,囊括29个三级学科。整个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梯度合理,专业分布广泛,这与郭金玲[3]的研究结果一致。团队协作是产出科研成绩的基础,团队人才因子应在专业领域等方面优势互补[4],注重团队人员构成结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3.2 严格目标考核,实施动态管理,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卫生厅严格按照标准,遴选了一批卫生科技领军人才,并参考文献专著[5,6]结合我省实际,从专业成就、学术影响力、论文论著发表情况等方面设定考核指标。经过两年培养,我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照《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管理实施细则》,我省高层次人才基本按照考核指标完成了任务。
专业领域方面,13位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拔尖,得到同行广泛认可,获得了新技术引进奖励,在疾病的防治方面达到省内权威水平,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学术兼职及其它学术荣誉均有提升和突破。科研立项是评价卫生人才科技实力和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高层次人才中,作为项目负责人身份,45.6%的人才获得国家级立项,66.1%的人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立项,标志着我省高层次人才科研素质的提升。1人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实现了我省该项奖项零的突破。以前三名的身份,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总数达35人次,获得厅级奖励达38人次。高层次人才中,1人获得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的任职,实现了我省该领域零的突破,36人在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任常委及以上职务,提升了我省在国家级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良好。人均发表SCI/EI论文3.1篇,提前超额完成了期末考核人均3篇的任务。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3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最高达58.271,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36。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省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省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我省高层次人才在Nature、Scienc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标志着我省卫生科技水平的国际化。
3.3 均衡用力,重点培养,力争使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新的突破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科研机构管理措施的到位,得益于卫生人才个人的不懈努力。省直医疗卫生机构和高校附属医院在科研立项及经费方面、成果奖励(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厅级一等奖和厅级二等奖)及发表论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省在卫生高层次人才的遴选客观公正,在人才培养上,均衡用力,支持及培养力度无偏倚。而两组在荣获省级一等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校附属医院组在该项奖励方面优于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组,提示高校附属医院组在科研实力的某些方面略有优势,这与李晓雨[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结合此次考核情况,均衡用力,重点培养,有望使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新的突破。
[1] 曲艺,彭伟.我国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状况研究[J].河北医学,2011,9(17):1272-1275.
[2] 马慧,黄殿龙.军队卫生系统院士情况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3(17):286-288.
[3] 郭金玲,尹姗姗.河南省卫生高端人才相关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195-196.
[4] 包卫华.团队协作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2012,23(19):205-206.
[5] 李海燕,曹文瑞,吴少林,等.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382-383.
[6] 孙春玲,徐强,刘岩,等.省属医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274-277.
[7] 李晓雨,程烨,许宏.医学高等院校教师获得科技奖项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