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之死:生态警钟再次敲响

2012-09-11 07:54刘晓星
中国三峡 2012年9期
关键词:江豚亚平洞庭湖

刘晓星

2012年03月08日上午,江西省九江市,在位于鄱阳湖口的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发现一头已经死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 摄影/曹诚平/CFP

江豚有着上扬的嘴角,看起来似乎在向每一个看着它的人“微笑”。然而,面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频频出现的江豚死亡事件,这种迷人的“微笑”看起来却是如此令人忧伤。

自今年3月以来,鄱阳湖、洞庭湖及长江安庆段连续出现江豚密集死亡事件,让人们担心本来已经非常稀少的“水中大熊猫”正重蹈白鳍豚灭亡的覆辙。

江豚死亡并非首次。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次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密,在长江流域生态史上十分罕见。

江豚是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的遭遇折射出了长江流域其他水生物种面临的生存窘境。而正是非法捕鱼、环境污染、肆意采砂等破坏水生生态的行为,把包括江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水生珍稀动物推向绝境。

江豚密集死亡根源何在?

非法捕捞、水质恶化、无序采砂等行为极大地威胁着江豚的生存环境,成为了导致江豚密集死亡的原因。

今年3月3日,在离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市区60余里的煤炭湾,洞庭湖老港芦苇场副站长杨岳希发现两头江豚死尸,后验证均是雌性江豚,其中一头怀孕已经8个月。

身为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的罗一平是岳阳市鹿角镇的一个普通居民,从3月3日岳阳市煤炭湾发现两条腐烂的江豚尸体时起,他每天都来到离家不远的码头,告诉来往渔民,一旦发现死亡江豚就立刻打电话给他。

然而让罗一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悲剧竟然密集上演:在4月15日前的一个星期之内,渔民们在岳阳市洞庭湖水域接连打捞出8条江豚尸体,其中一条江豚腹中还怀有待产胎儿。

“看着这些样子可爱的江豚遗体上原本暗灰色的表皮泛黄,真是不忍目睹。”参与打捞江豚尸体的渔民张建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难过得几度哽咽。

据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江豚陆续死亡,根据渔民反映的情况和协会巡逻队直接发现的江豚总计为12头,打捞上来的江豚尸体为6具。

无独有偶,在位于洞庭湖下游的安徽省长江安庆段近来也发生了江豚死亡事件。数据显示,今年截至5月6日,长江安庆段已发现10只死亡江豚。而今年2月以来,同为长江江豚生活区的鄱阳湖死亡江豚数量超过20头。

关于江豚的死亡原因,各种说法不一:有人说江豚对他们生存环境感到“绝望”,它们采取了“绝食自尽”的方式了结生命;也有说是螺旋桨击打致死,但并非所有江豚的尸体都有外伤。

“太惨烈了!”说起江豚死亡徐亚平甚为感叹。

据他介绍,此次在洞庭湖流域发现的12头死亡江豚中至少有7头是雌性江豚,眼下正值江豚的孕期,母豚的死亡直接导致小江豚胎死腹中。

4月15日发现的是一头雄性江豚的尸体,志愿者们打开它的嘴时,在口腔内发现了一条尚未被吞进的鱼,看到这一幕后徐亚平唏嘘不已。

4月9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员、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谢拥军对3头死亡江豚进行了解剖。

这些江豚身上没有致命外伤,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中没有任何食物残留,且内脏都是黑的。这一特征与鄱阳湖近日接连死亡的江豚高度相似。

江豚缘何频频死亡,除了与气候不正常、水位较往年低等因素之外,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根据今年以来在鄱阳湖湖区发现的非正常死亡江豚情况推测,洞庭湖江豚饿死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以来,受天气因素影响,湖区水位上下浮动较大,江豚误入湖汊时,水位可能骤然下降,导致江豚被困在干涸的湖汊里无法觅食而饿死。”

徐亚平也表示,对于洞庭湖来说,虽然湘、资、沅、澧四大支流都有水注入洞庭湖,但长江水位持续过低,也导致了洞庭湖水位时涨时落。

而另一个导致江豚死亡的最大嫌疑就是灭螺行为。

有消息称,3月27日~28日,湖南、湖北两省沿洞庭湖流域举办了血吸虫防治灭螺竞赛,为此湖边打了很多灭螺药,有可能药与垃圾被冲入湖内造成了污染。

当然,江豚的真正死因有待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专家以及有关部门的科学分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洞庭湖就曾因血防灭螺不当导致过江豚的集体死亡。

“用电击鱼、滚钩捕鱼都会伤害到江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介绍说,4月运到水生所进行解剖的两头洞庭湖死亡江豚,一头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死的,而另一头也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

在洞庭湖当地的一些渔民看来,江豚死亡与非法捕捞、水质污染、无序采砂等有着密切关联。

负责处置此事的湖南省岳阳县渔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怀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目前江豚的生存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威胁——电捕鱼、“迷魂阵”、矮围等毁灭性非法捕捞方式造成鱼类枯竭,导致江豚食物严重匮乏。

另外,长江干流和洞庭湖水质逐渐恶化,加上无序采砂活动,以及此次在洞庭湖湖边喷洒农药灭螺等因素,都极大地威胁着江豚的生存环境,亦是造成此次江豚密集死亡的原因。

江豚或将面临灭绝厄运?

人为活动影响加剧,鱼类资源衰退,江豚数量迅速减少,如不加以防范,江豚重蹈白鳍豚灭绝命运将成为现实。

长江江豚频频死亡,凶讯令人揪心:江豚这一“水中大熊猫”是否会快速步白鳍豚后尘,最终走上灭绝之路?

“真是不敢深想,因为这12头江豚只是被人们发现的部分。而按照以往经验,很可能还有因沉没、漂流、失踪而导致未能被发现的江豚尸体。”徐亚平说。

2006年3月6日,在武汉白鳍豚馆里出生的有“世界第一”美称的小江豚首次全面体检了。摄影/高宝燕/CFP

而按照这一推断,江豚死亡数量将有可能超过12头。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13个全球旗舰物种之一,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它与白鳍豚是长江中的一对难兄难弟。随着白鳍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江豚就成为我国淡水水域唯一的胎生哺乳动物。

曾在洞庭湖湖面捕鱼多年的老渔民们都视江豚为“湖神”——每到变天或湖面刮大风之际,江豚就会在浩瀚的湖面上成群结队来回跳跃。透过这一特殊信号,渔民们能择机安全返航,待风过之后再次出湖。如今,这些“湖神”或将面临灭绝的厄运。

王克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此次死亡的江豚身长大多在1.3米~1.63米之间,雌性居多,年龄大约在4岁~6岁,相当于人类的20岁~30岁,正值青壮年,是繁衍生息的绝佳时期。这次大规模的江豚死亡事件,将对生活在洞庭湖的江豚家族带来致命打击。

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科学家们甚至担心,长江江豚或将重蹈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覆辙,成为下一个灭绝的淡水豚类。

其实就在现在,江豚已然不可避免地在重复着白鳍豚的悲剧,它的种群数量正在逐年锐减。

199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根据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进行研究,认为当时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约为2700头。

2006年,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在长江、洞庭湖、鄱阳湖这“一江两湖”江豚主要生存水域的江豚数量仅剩下1800头,其中长江1200头、鄱阳湖450头、洞庭湖150头。

2009年5月18日,宁波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暂养池,驯养师刘斌在看护小江豚。摄影/张培坚/CFP

这个数字少于大熊猫,且江豚非正常死亡数也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濒危野生动物。于是,江豚也悲壮地获得了一个称号——水中大熊猫。

2006年9月~2012年1月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洞庭湖及邻近水域的长江江豚进行了7次种群生态考察,数据显示,洞庭湖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年下降率为16.6%,整个长江下降率在每年5%~10%之间。

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来势汹汹,“一江二湖”接连发生江豚死亡事件。

以洞庭湖为例,至2012年3月初江豚锐减至85头,而此次12头江豚死亡,则又宣告了洞庭湖的江豚只剩下了70多头。

在采访中,专家分析,这样的数据意味着活动在这一水域的长江江豚很可能会在未来的10年~20年之间出现区域性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办公室主任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江豚的生存环境主要来自食物缺乏、传统的捕捞方式正在被违法和密集型的捕捞方式所取代、采砂船影响、水质整体状况恶化等4方面的威胁。

“洞庭湖是个过水湖,鱼也是过水的鱼,我们不捞,也要被下游的人给捞光的,还不如自己捞呢。”岳阳一位渔民代表如此陈词。

渔民的发言反映了湖泊自然资源利用竞争的事实。洞庭湖短时间内在某些集中区域突发江豚集体死亡事件绝对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江豚是吃鱼的动物,现在洞庭湖四处可见成排的渔网,虽然湖中的鱼不至于被捕捞殆尽,但是“人豚争鱼”的现象颇为严重。

在这里,一种赶尽杀绝的捕捞方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电打鱼”。从三江口、洞庭湖盆内沟渠壕沟到四水入湖口所有的航道里,几乎都能看到“电打鱼”船只的身影。所过之处,不管是鱼虾还是螺蚌尽数遭殃,即使江豚也无法避免。

此外,当地人将洞庭采砂船戏称为“航空母舰”群,洞庭湖口采砂船、运砂船及大型集装箱货轮等各类船只大量聚集,已形成一道江豚无法逾越的屏障,阻挡了江豚洄游路径,巨大的噪声更使江豚不敢洄游。

2009年5月19日,宁波市镇海区码头,工作人员将江豚抬到船上,准备放生。摄影/张培坚/CFP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生性胆小的江豚甚至连洞庭湖大桥都不敢越过,使得洞庭湖江豚逐渐成为一个孤立的种群。

“挖砂船的日夜挖掘,不仅直接危害江豚,而且把湖底砂子抽走,破坏了鱼类产卵、着床、孵化的湖床,造成洞庭湖鱼类资源的连年下降。”徐亚平说。

据了解,每年东洞庭湖上有来自湘、鄂、川、渝、皖、赣、苏、浙、鲁等9省56县的7000多艘捕鱼船、1万多渔民在此生产生活,这个数字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

这些渔民85%拥有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等工具。

不久前,岳阳市对洞庭湖鱼类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洞庭湖现有鱼类品种仅有十几种,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洞庭湖鱼类品种多达120种左右。

鱼的种类数量在减少,捕捞总量也在连年下滑。洞庭湖水域的天然捕捞量由高峰期的每年12万吨降至目前的每年2万~3万吨。

在徐亚平看来,江豚离奇死亡之后,湖面上已经基本看不到非法捕鱼的渔民,但矮围、迷魂阵、滚钩、海网,甚至毒、炸等毁灭性的捕鱼方式在洞庭湖区已经存在了20多年。

“电打鱼、迷魂阵、挂钩、矮围,也可直接造成江豚受伤搁浅后死亡。”徐亚平分析认为,周边工矿企业的排污和血防灭螺导致水体受到污染,会导致江豚死亡;同时,大型运输船、采砂船螺旋桨直接打伤、打死江豚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鱼类资源衰退是导致长江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但影响鱼类资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原因都会造成鱼类资源衰退和江豚死亡,“但这些威胁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它们对江豚的危害是累加的。”

“近5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些因素呈现了加剧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异常气候频繁,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连续几年的干旱气候,给江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如不加以防范,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最终导致江豚灭绝。”王丁非常担忧。

2011年4月23日,湖北石首,科研人员在为在保护区暂养池内的5头江豚体检,其中身体状态较好的两头将会被“软释放”到故道。 摄影/高宝燕/CFP

2011年11月2日,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街道五溪村附近的海涂上,村民正在给一只搁浅的江豚浇水,以保持它身体的湿度。 摄影/郑鹏/CFP

谁来为江豚留下生存空间?

控制过度采砂、运输活动,减少捕捞强度,养护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减少对洞庭湖的污染,或可为江豚生存留下一片空间

在江豚死亡事件发生后,有建议认为应该把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此,王丁认为这是完全有必要的。

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现在仅剩下1000余头,而且种群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最快未来15年内可能就会在野外灭绝,极度濒危。而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是1989年制定的,经过20多年时间,情况同当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鉴于长江江豚的濒危状况,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多次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保护等级的改变需要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评定,并最终报请国务院审批,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周期。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局长、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富荣针对江豚问题说,长江治理和保护面临着江段长、范围广等问题,又涉及到多个管理和执法部门,“针对江豚死亡事件我们正在组织专家进一步调查。下一步,会考虑提升江豚保护级别,采取迁地保护等措施,加强对江豚的保护。”

对于江豚保护,目前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保护三种方式。

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故道已建立了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目前已有30多头江豚,是世界上唯一被认可的成功的淡水鲸类迁地保护区。

然而王丁指出,从保护生物学角度来讲,原地保护始终是物种保护的最优选择。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地区仍需坚持“原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只是辅助手段。

对此,蒋勇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就地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措施,因为长江江豚还要长期生活在这个区域中。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明显的效果,则考虑进行迁地保护。”

据了解,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办公室最近将赴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寻找适合进行迁地保护的地点,“或许一个地方的水深和水质可以,但人类活动不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需要现场考察,以找出像天鹅洲那样的地方。”蒋勇说。

据了解,江豚对生存环境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包括水质要求比较高,水深要求枯水期也能在4米以上,周边的人类活动像挖沙和渔业活动比较少。在考察过程中,既要考察自然环境,包括水深水质、鱼类资源,还有考察当地的人类活动,因为现在很难再找到一个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了。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大,长江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而且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是我国最主要的航运通道,航运非常繁忙。长江干流和两大湖泊保护区内的很多人类活动无法根本禁止,保护区保护江豚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在王丁看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7个保护区,但是江豚的种群数量仍然急剧下降的原因。

2012年5月5日,20多名环保志愿者来到武汉白鳍豚馆探望近期备受关注的江豚,了解江豚生存现状。摄影/王永胜/CFP

“实际上,我们目前在湖北天鹅洲做的迁地保护工作也仍然是在自然条件下的保护,因为天鹅洲故道原来就是长江的一部分。”王丁说。

在王丁看来,对于洞庭湖区长江江豚的保护,在核心区要遵循“禁砂、禁渔、拆围、限速”八字原则,同时必须对城陵矶地区进一步严格船舶管理措施,为江豚留出江湖洄游通道,通过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带动整个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

对此,徐亚平认为,在保护江豚方面,公众的江豚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履职部门应该迅速加大保护力度。

徐亚平还建议,应减小捕捞强度,养护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减少对洞庭湖的污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对采沙、扩苇,运输等生产活动,要有序有节制地开展。

2012年5月5日,武汉白鳍豚馆保护的江豚。 摄影/CFP/CFP

猜你喜欢
江豚亚平洞庭湖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浅谈洞庭湖渔文化(上)
洞庭湖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江豚“归来”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南海随笔
洞庭湖遇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