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兵,李 新,白杰建,辜云杰
(1.天全县林业局,四川 天全 625500;2.东坡区林业局,四川 眉山 620010;3.青川县林业局,四川 青川 628100;4.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ar.vestita Diels),又名水冬瓜、山梧桐、油葡萄、白乳木、椅树等[1],属大风子科(F1acourtiaceae)山桐子属(Idesia)落叶乔木[2],分布于东亚,主产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3]。在我国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台湾、河南、甘肃、湖北、陕西以及四川等省均有分布[4]。毛叶山桐子树皮灰白色,树干通直,树形美观,花繁果红,果实成串下挂似葡萄,入秋后红艳夺目[5],是较好的城乡园林绿化树种[6];木材心材与边材区别明显,心材蓝灰色,边材淡黄褐色,光泽美丽,纹理直,切面光滑,也是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7];果皮与种子富含亚油酸等油料成分,经精炼后是优良的食用油[5],每克毛叶山桐子油中保健食用的维生素E含量达60% ~80%[8],也可作为提取亚油酸制剂及制作油漆、涂料和制皂的原料,市场需求很大[7]。我国目前对毛叶山桐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栽培和繁殖研究等方面[9-15],而国外则针对果实、种子等的化学成分[16,17]及叶腺的解剖结构有所研究[18,19],对果实形态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而果实作为遗传变异的重要特征之一,又是作为木本油料树种的利用器官,研究其变异程度和性状之间的关联非常必要。本文对四川选择出的毛叶山桐子优树果实及种子性状进行了研究,为毛叶山桐子优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试验所用优树选择自四川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等地天然林分或人工林分。2008年9月,对选择的19株优树每个单株树冠中上部采集2kg果实,从中随机抽取30粒果实/株进行表型性状测定。
果实测定:每个单株随机取30粒果实,用游标卡尺测定每粒果实、种子的长度、宽度、果柄长,精确到0.01 cm。每个单株随机取100粒果实称其质量(鲜重),果实分单株处理后随机选取100粒种子称其质量精确到0.01 g,均重复30次。定义果实长/果实宽为果实的形状指数,种子长/种子宽为种子的形状指数。
用SPSS、SAS和EXCEL5.0等统计软件提供的有关程序对各优树果实、种子的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表1为毛叶山桐子优树种实性状方差分析。从表1可见:毛叶山桐子优树的果柄长、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果实形状指数、果实百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百粒重在19株优树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形状指数差异不显著。19株优树中种实性状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果实百粒重,变异系数为24.36%,其次为种子宽度,变异系数为22.43%,果实形状指数变异最小,为4.17%。对19个表型优树果实形状的统计描述量及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种子形状指数在各优树间没有明显差异,优树1号的果实百粒重、果实侧径、果实横径与果柄长等性状同其余优树有较大差异,优树2号、3号、4号、5号及优树10号、11号的果实横径、侧径和果实形状指数虽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果实百粒重指数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优树9号和10号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2个形态指标虽然不一致,但果实形状指数和百粒重却没有差异;优树2号和3号,优树5号和6号,优树8号和9号等在果实百粒重指数上有明显差异,但种子百粒重差异却不明显;就果实形状指数而言,仅优树18号和优树1号同其余所有优树都表现出差异,而剩余优树在两两间差异都不显著,表明果实的形状在优树间基本表现稳定,而种子形状指数差异不显著,说明种子的形状更为稳定;就果实百粒重而言,仅优树5号、9号、10号与19号这4株优树差异不显著,其余优树差异都显著,说明果实百粒重指数在优树间差异较大;比较果实形状和种子形状,由多重比较结果可知,果实形状在优树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种子形状,表明果实遗传改良的潜力大于种子的遗传改良潜力。
表1 毛叶山桐子优树种实性状方差分析
19株毛叶山桐子优树种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1)果柄长的变异系数为3.05% ~13.68%,变异幅度为1.00 cm~1.70 cm,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2号,其次为优树9号,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11号和优树13号;(2)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为4.31% ~9.81%,变异幅度0.57 cm~0.98 cm,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5号,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3号;(3)果实侧径的变异系数为3.84% ~13.89%,变异幅度为0.53 mm~1.00 mm,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1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5号;(4)果实形状指数的变异系数为1.26%~6.60%,变异幅度为0.84-1.17,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10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4号;(5)果实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0.59% ~6.59%,变异幅度为10.10 g~24.88 g,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9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6号;(6)种子长的变异系数为9.10% ~15.04%,变异幅度为0.20 mm~0.30 mm,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10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3号;(7)种子宽的变异系数为14.12% ~24.49%,变异幅度为0.10 mm~0.25 mm,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6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3号;(8)种子的形状指数的变异系数为8.78%~22.45%,变异幅度为1.00 mm~2.50 mm,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6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11号;(9)种子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5.00% ~14.71%,变异幅度为0.07 g~1.16 g,变异幅度最小的是优树11号,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优树6号。
表3 毛叶山桐子优树内种实性状变异系数(Cv/%)
如果以果实形状指数、果实百粒重指数、种子百粒重指数作为优树的重要性状,从优树间和优树内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可得:(1)在果实形状指数上,优树间的变异系数为4.17%,优树内的变异系数为1.26%~6.60%,优树间和优树内的变异系数小于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表明果实形状指数最为稳定,改良潜力不大,作为选优指标意义不大;(2)在果实百粒重指数上,优树间的变异系数24.36%,优树内的变异系数为0.59% ~6.59%,表明果实百粒重在不同优树间的变幅较大,而在同一株优树内变幅较小,以果实百粒重作为选优指标意义较大;(3)在种子百粒重指标上,优树间的变异系数为16.36%,优树内的变异系数为5.00% ~14.71%,表明在优树间和优树内都有一定变异,可作为选优指标之一。
表4为毛叶山桐子种实性状相关分析结果,从表4可见:果柄长仅与果实形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同种实其余性状基本不相关,表明果柄这一性状比较独立;果实横径和果实侧径、果实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侧径和果实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果实侧径的影响要大于果实横径的影响;种子长和种子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从相关分析看,果柄长基本与果实和种子性状不相关(除果实形状指数)、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不相关,说明果柄、果实和种子性状基本独立。果实重量可以通过果实横径和果实侧径来预测,果实横径、果实侧径与果实形状指数不相关,种子长、种子宽与种子形状指数不相关,表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指标不能预测其形状。
通过相关分析可见,果实横径和果实侧径与果实百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可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模拟,方程为:y=-7.6478+1.6321x1+27.6817x2(其中:y为果实百粒重,x1为果实横径,x2为果实侧径)。从方程的系数大小也可以看出,果实侧径对果实重量的影响大于果实横径的影响。
表4 毛叶山桐子优树种实性状相关分析
为了避免果实大小对果实性状的影响、种子大小对种子性状的影响,只以果柄长、果实形状指数、果实百粒重、种子形状指数、种子百粒重为参数,进行聚类分析。以阈值0.75为标准,19株优树可以明显的被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1株优树,为1号优树,表现为果柄较长,果实较重;第二大类包括18株优树,表现为果柄较短,果实重量中等。结合表2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可知,关系越接近的优树,种实性状差异越不显著,反映出种实性状在近缘无性系间的稳定性。
(1)对毛叶山桐子19株优树的果柄、果实和种子等9个指标的分析表明:毛叶山桐子种实性状除了种子形状指数外,其余各性状在优树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19株优树种实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指数是果实百粒重,其优树内的变异系数为0.59% ~6.59%,表明果实百粒重在不同优树间的变幅较大,而在同一株优树内变幅较小,果实百粒重遗传改良潜力最大,通过优树选择就能达到改良目的;果实形状指数总体变异幅度最小,果实形状指数优树内的变异系数为1.26% ~6.60%,在优树间和优树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表明果实形状指数最为稳定,遗传改良难度较大。
图1 19株毛叶山桐子种实性状聚类分析图
(2)对果柄、果实和种子等9个指标相关分析表明:果柄、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比较独立,可以单独进行性状改良。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和果实重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和果实形状指数相关关系不显著,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形状指数不相关,表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指标不能预测其形状,果实的大小可预测果实的重量,其方程y=-7.6478+1.6321x1+27.6817x2。
(3)对19株毛叶山桐子优树种实系统聚类分析表明:第一大类包括1株优树,为1号优树,表现为果柄较长,果实较重,第二大类包括18株优树,表现为果柄较短,果实重量中等。
[1]吴全珍.我国毛叶山桐子开发利用回顾和展望[J].中国油脂,2011,36(6):54 ~57.
[2]钱学射.染料油植物毛叶山桐子的利用与栽培[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1):9 ~11,23.
[3]吴志文,谢双喜,刘青,等.山桐子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61 -164.
[4]卢翔,李效文,郑坚,等.木本油料树种山桐子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0,(5):123 ~127.
[5]祝志勇,王强,阮晓,等.不同地理居群山桐子的果实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J].林业科学,2010,46(5):177 ~180.
[6]缴丽莉,路丙社,白志英,等.四种园林树木抗旱性的比较分析[J].园艺学报,2006,33(3):667 ~670.
[7]祝志勇.山桐子繁殖技术与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周桂香,吴方全,李成焰,等.四川省广元市毛叶山桐子资源的开发利用[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70 ~73.
[9]李蕴涛,何立莹.毛叶山桐子生物学特性及油脂食用卫生安全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86,7(2):32 ~37.
[10]李蕴涛,何立莹.毛叶山桐子壮苗培育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1986,71(3):60 ~63.
[11]杨幼林,何立莹.毛叶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期含油率测定简报[J].四川林业科技,1987,10(4):74 ~75.
[12]王利,郭华田,李继国,等.毛叶山桐子的快速播种育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8,38(1).
[13]蒋泽平,梁珍海,刘根林,孙体如.山桐子茎段离体培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393 ~396.
[14]袁志良,尤扬,赵志鹏,等.山桐子人工林株高生长动态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76 ~10725.
[15]周桂香,吴方全,李成焰,等.四川省广元市毛叶山桐子资源的开发利用[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70 ~73.
[16]Wei M,Liang Y,Ru T.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fruits and seeds of Idesia polycarpa[J].Acta Bot.Bor.Occid.Sin.,1982,2(2):87 ~94.
[17]Yang Fang-Xia,Su Yiw-Quan,Li Xiu-Hong.Preparation of biodiesel from Idesia polycarpa var.vestita fruit oil[J].Industf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9,29:622 ~628.
[18]Golysheva M D.Leaf anatomyof Idesia polycarpa Maxim.and other Flacourtiacea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blem of affinitiv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milies Salicaceae and Flacourtiaceae[J].Bot.Zhurn,1975,60(6):787 ~ 799.
[19]Ao Y,Hu D,Jiang X,Yang S.A method of preparation and stain of thin sectionsfor the seeds of Idesia polycarpa var.vestita Diels[J].Acta bot.bor.-occ.sin,1992,12(3):24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