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义
五控并举 六路开渠
——鸡西市对人员编制既管住又管好的创新实践
● 朱德义
黑龙江省鸡西市编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机构编制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努力实现既要管住,又要管好。
针对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膨胀、反弹”等“管控”吃紧的问题,鸡西市编委创造性地实施了“高层掌控”、“中层监控”、“基层布控”、“部门联控”、“双检调控”等“五控”措施,通过监管制度创新、强化人员编制“数量管理”,实现了人员编制“零增长”。
一是高层掌控,提升“管控”层级。鸡西市编委按照中央编办提出的“五不准”要求,提出了“人员编制零增长”的工作目标,并以市编委会议纪要形式规定: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实行人员编制“一支笔”审批、实名制、公示制等制度,并把“人员编制零增长”等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中。同时,市编委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工作中前置考录、调转、调任编制使用计划及核编审核程序,确保全市各单位增人在编制限额内进行。通过“高层掌控”措施,提高了人员编制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管理层级,增强了人员编制管控工作的约束力。
二是中层监控,明确“管控”责任主体。针对部分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不善的情况,实施了《鸡西市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履行人事编制职责审核监督暂行办法》,通过实施任期或离任分类审核评价监督和民主测评方式,对各部门“一把手”履行人事编制工作职责按四个等级进行审核评价,审核评价结果作为市委调整领导干部的依据之一,从制度上进行“中层监控”,强化了各单位“一把手”履行“落编减员”管理职责的自觉性。近年来,鸡西市已对市直及县(市)区130余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和离任审核监督并做出等级评价,对履行人员编制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单位落实了整改意见,为市委提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了依据。
三是基层布控,拓宽“管控”监督渠道。针对基层单位人员编制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市编委规定: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要履行层级报批制度,要经领导班子同意,要把不涉密的人员编制信息在本单位公示。为确保人员编制公示制度的落实,鸡西市实行了人员编制核查公示信息报市县两级编办备案制度,并公示了12310监督举报电话。同时,通过鸡西政务信息网站、《鸡西日报》及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实施有效的“基层布控”手段,进一步畅通了人员编制“管控”的社会监督渠道。
四是部门联控,建立“管控”协调配合机制。近年来,鸡西市大力推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由市编办牵头联合组织、人保、财政、社保、民政、教育等七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的通知》,规定了七部门在实施《机构编制管理证》工作中的例会、联办等协调配合制度,明确了联动部门在实施“干部调任、人员调配、核拨经费、工资福利、社会保险、退职退休、自然减员”等工作中的联动监督程序,为人员编制“管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制约机制保障。
五是双检调控,确保“管控”实时到位。为加强对人员编制情况的实时管控,鸡西市实施了人员编制动态检查备案制度,要求各单位在人员编制信息内容发生变化后的3个工作日内在网上提交办理变更手续。同时,确定每年年底为集中年检期,市、县编办分别对单位人员编制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检查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信息没有发生变化的单位也要例行年度巡检,确保年检工作不重不漏。年度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的调控措施,既保证了人员编制信息的准确率,又有效预防和纠正人员编制违规行为的发生。
“管住编制不是目的,用活资源才是根本”。鸡西市按照“总量控制、调剂余缺、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充分挖掘区域内现有人员编制潜力,积极探索人员编制由“数量管理”向“效能管理”转变的新途径,实现了人员编制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实施“带薪分流”,畅通富余教师安置渠道,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二次利用。通过实施严格的人员编制“数量管理”,鸡西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持续实现负增长,但如何解决部分职能加强或职责任务增加单位急需用人问题又摆在市编委面前。适逢鸡西市实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尚有925名分流教职工需要安置,对于这笔宝贵的人才资源,本着“养事不养人、增人不增编”的原则,经深入调研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富余教师带薪分流办法”,制定下发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带薪分流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带薪分流财政管理办法》,规定了分流人员职称、工资、福利、退休、考核、奖惩等另册管理制度,保障了带薪分流人员的原有待遇。目前,已将925名教职工分流到社区、安全监控、煤炭征管等事业单位,部分人员已成为单位骨干,得到组织提拔重用。“教师带薪分流”措施既解决了人员分流安置的难题,又解决了编制管控和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完善了科学的人员编制管理机制,得到了黑龙江省人社厅、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二是实施“划编带人”,畅通冗余编制人员分流渠道,实现了编制资源的高效使用。近年来,鸡西市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对一批职能弱化或消亡的单位进行了撤、并、转。针对这些单位冗余的编制和人员,确定了“人随事走、编随事调”的原则,对急需增编增人的机关事业单位一律采取从上述单位“划编带人”的办法解决。例如,从职能弱化和工作任务量减少的原市经贸委、市乡建处等单位向市信访、劳动监察等急需用人单位划编带人调剂71人;从职能消亡的原市经济开发中心等单位向市农村老年福利中心等单位划编带人调剂341人等。既为急需用人单位及时补充了力量,又大大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益。
三是实施“横向调剂”,畅通人员顺向流动渠道,实现了人员使用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鸡西市组织实施了以职能“量化、简化、确权”为导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了量化。以此为契机,市编办对工作量相对较少、人员相对富余的单位进行了排查,对要求增人单位,提出了“横向调剂”解决的措施,即单位系统内调剂,同等经费渠道之间调剂,同等编制性质之间调剂。为此,市编委还修订下发了《鸡西市机关事业单位落编减员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简化规范了“横向调剂”人员工作程序,提高了“横向调剂”人员效率,开通了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人员顺向流动的绿色通道。近年来,鸡西市区党政群机关之间横向调剂285人,事业单位之间横向调剂865人。
四是实施“重心下移”,畅通行政执法力量下沉渠道,优化了用人单位人员编制结构。针对以往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头重脚轻”、“倒金字塔结构”情况,市编办按照“加强一线、充实基层”的原则,从行政执法部门入手,推进执法人员重心下移。在市、县两级煤矿安全监管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上,严格精干安监机构上层、做强驻矿安监一线,一线执法人员编制比例配备达92%。在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力量配备上,积极推动警力下沉,市公安局机关编制占全局警力编制的4.5%,城管部门一线执法人员占总编制的84.1%。此外,还在公务员考录、职员招聘等工作中向基层和一线倾斜。
五是实施“凡进必考”和“清理清退”,畅通人员进出渠道,科学调配使用了人员编制资源。为搞活用人机制,改变人员编制工作中“一编定终身”的管理模式,鸡西市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出台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按照“老人新机制、新人新办法”等新的用人机制,一律实行“凡进必考”,市编办对考试合格人员办理编制备案手续,把住了新进人员的质量关。同时,针对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历史上遗留的编外自用人员问题,为畅通人员进出口通道,制定了《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编外自用人员清理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三个一批”的清理原则:对进入单位时间较短、无任何经办手续的编外人员实施“清退一批”;对经原劳动部门办理调配手续的编外人员,按劳动合同用工管理,不办理核编手续,实行“改变用工方式一批”;对进入单位时间较长的编外人员,经考试合格人员办理编制备案手续,予以“理顺一批”。近年来,市区机关事业单位累计清退解聘380人、改变用工方式1680人,通过考试考核等“凡进必考”方式聘用备案管理1430人,科学调配使用了人员编制资源。
六是实施“花钱养事”,畅通单位自主用人渠道,把住了编制资源节约使用关。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和“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的原则,针对后勤服务单位用人机制落后的实际情况,按照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以区为单位组建了企业化运营管理的区域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了向社会购买公益服务的“花钱养事”新机制,改变了原有人员管理模式,原1005名职工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驾驶员等工勤编制人员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单位自主聘用管理,结束了鸡西市工勤编制人员“铁交椅”的历史,畅通了单位自主用人通道。
通过上述措施,鸡西市人员编制实现了由“数量管理”向“效能管理”的转变,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持续实现了负增长,现市区行政事业编制总体空编4000余名,市区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累计负增长1877人,每年可减少市财政支出4800多万元。
(作者系黑龙江省鸡西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