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的一点思考

2012-09-07 01:41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21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灾害

◎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范维澄

在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等等,经常一种灾害伴随多种灾害的次生或者耦合,像地震引发火灾,洪水引发泥石流,爆炸引发水污染。这就涉及到了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涉及的范围是什么?按照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国务院总体预案和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我国公共安全涉及到四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等;第二类是事故灾难,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环境生态灾难,二是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第三类是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涉及到人的群体不名原因疾病、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等,也包括与人密切相关的动物的疫情,像疯牛病、禽流感等等;第四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基本上是公安部门所涉及的职能范围。

这么宽的范围,怎么构建一个公共安全的学科体系?怎么考虑研究公共安全的方法学?经过几年的研究,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关于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模型,三个边分别是突发事件、承担载体和应急管理,当中有灾害要素,灾害要素的表现形式是物质、能量或者信息。突发事件实际上是发出或者携带或者产生灾害要素,这些要素作用在承灾载体上,承载载体在突发事件灾害性作用之下,它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应急管理就是对这样一个由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所构成的灾害体系来自外界的人为的干预。在我国,应对管理有四个环节,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回复与重建。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也有相应的环节。如果把三角形模型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第一,研究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的规律;二是研究承担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变化,可能产生本体或者功能破坏,对于应急管理,研究在上述过程当中,如何施加人为的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弱化突发事件的作用,增强承灾载体的抵御能力,减少损失,同时避免应急不当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再生、承灾载体的破坏以及应急代价过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批准了城市安全项目,按照三角形模型进行课题分解,包括围绕突发事件的城市多灾种时空耦合技术,围绕承灾载体的城市脆弱性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围绕着应急管理,一个是安全保障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一个是基于物联网智能感知的综合监测。如果我们把三角形模型考虑成一个动态的情况,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三个边,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发展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突变、衰退的过程,如果到达和超越临界区间,对承灾载体就会造成破坏。监测、预测、预警要花费一定时间,民众疏散准备和实施需要一定时间,救援队伍接到报警之后救援准备、救援到达和救援实施需要一些时间,作为科技工作来讲,我们如果能够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就可以缩短监测预警的时间轴,从而有更宽裕的时间进行疏散的准备和疏散的实施。如果我们能够加强预案和演练,提高危机意识,就可以缩短疏散准备的时间,从而赢得更多疏散实施的时间,争取在突发事件到达临界区间之前,所有民众都能够疏散到安全地带。

在公共安全领域,比如城市风场、智慧城市的概念,除了快速获取信息并且有比较先进的表达方式之外,其实还需要了解城市很多过程的机理和规律,这个不是通常的信息科学的范畴。2009年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物联网,2010年北京市也开始了这项工作,当时让清华大学提了一个基本的构想,后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北京市公共安全物联网从城市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切入。其实公共安全物联网可以说是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延伸,是将应急管理的触角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为应急平台体系提供全面的支撑。在我们来看,物联网基本环节是四个:感、传、知、用。感就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信息;传就是要把信息传递到应该传递到的地方;知就是通过数据作出判断,比如预测到有暴雨,到底发布黄色预警,还是发布蓝色预警,还是发布橙色预警,你要对数据进行判断,经过判断找出结论,有了结论之后就要用,用就是部门的协调。在安全生产物联网监测预警方面,我们举一个加油站的例子,假定一个区域中加油站比较多,处于什么状态,譬如到达每一个监测点以后可以把监测点的状况显示出来,液位的高度、界位的高度、单点温度、平均温度等等;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通过物联网可以更确切的了解火灾位置,也可以了解人员比较危险的点在哪儿,消防部队来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对核心位置进行救援,保证救援效率更高。

在城市管理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任何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保障城市的业务或者政府的业务能够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为全体纳税人服务,在应急管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就是业务持续性管理,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应急过程当中重要的理念,不应该为了应急而中断我们的核心业务,具体怎么做呢?在美国曾经有很多经验,正在变成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的一些国际标准,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保证城市各个系统的运行。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业中,诸多的理念、方法与技术需要思考和创新;构建智慧城市,并在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予以落实和体现,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智慧城市服务民生,是民众的期盼、政府的责任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我们共同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