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在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2012-09-06 02:26刘晓楠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战略

刘晓楠

【摘要】统战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应当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法宝之一。结合国际斗争实际可以看出,统战文化中“后发而先制”中的“忍”不是白忍;“求同存异”的“求”绝非妥协或示弱;“和而不同”的“和”不是无原则之“和” ;“审势” 、“攻心”是相互为用的。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统一战线将会彰显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统战文化 国际斗争 战略

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借助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规范、教育功能,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应当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法宝之一。

“后发而先制”中的“忍”的作用

统战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斗争方式之一的“后发而先制”,并将其发展成为统战文化中的重要因素。由于是“后发”,就难免先有损失。但是,这种损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通过各种方式向世人展示正义和公理在我方,从而争取最大限度的舆论支持,凝聚民心和民意,在我方内部激发斗志。

以近期菲律宾在南海制造事端为例,当全世界看到、看清、看够、看透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国“有理、有利、有节”。那么,不论我国采用战争还是非战争的手段,都将是比较有利的。在这次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菲律宾的总统与其副总统等人的言论逐渐产生明显分歧,菲国防部长的言论与其总统的言论也不尽一致,而在菲律宾民间已经出现与政府截然相反的说法,其反华“抗议”活动,记者多于参加者,且参加者摆着一副应付了事的态度,由此种种可见,事态的发展已经逐渐对我方有利。

即使菲律賓已经输了理,我国也没有得理不饶人。主要表现在没有像一些网民所要求的那样,马上对菲律宾使用武力,而是宣布要加强南海管理,对该扣押侵入的外国渔船、渔民,予以扣押。至于对方军舰的入侵,要不要击沉,则没有说,这叫做“有节”,就是进行了节制。不难看出,这是在有足够的实力打败对手的情况下,却选择不打。这种情形,是在展示大国风范。为什么要展示大国风范?因为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分化敌方阵营,争取同盟者,为最终化敌为友创造条件。这也是统战文化的精义所在。

“忍”,绝非无底线。“忍”是表现为“后发”,即先是迟迟不发,让敌方有足够的“表演”时间,让我方有时间看出敌方的虚弱之处,从而做出一切有利于我方的准备,在必要时给予地方致命一击。在什么时候进行致命一击?就是敌方可能打破我方底线或已经触及我方底线的情况下,我方不得不选择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在这个准备过程中,也给双方重新选择策略提供了空间。菲律宾总统先是以毫无余地可退的僵硬态度表示,绝不跟我国合作开发资源,要坚持他的“主权”,但是,仅仅一个月,他就改变了先前的言论,表示可以跟我国合作开发南海资源。由于统战文化的作用,即使我国没有选择军事手段,我国也已经在道义和政治上取得了先机,这就是统战文化的“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求同存异”的“求”绝非妥协或示弱

对菲律宾等损害我国海洋权益的国家,我国早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是,这种统战文化的体现,并没有被有关国家所理解,它们不顾中国的主张,擅自开发中国的资源。统战文化的要旨是利人利己,如果我国在做利人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不利己甚至害己的结果,那我国就不可能再将争议搁置下去。我国与那些南海权益无理声索国的“异”,包括争议的观点、立场、对事实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国际关系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等等。

但是,我国本着统战文化的精神,在处理相关争议的过程中先求“同”。我国与相关各国的“同”就是都需要和平发展,都需要资源,这是关系根本利益的“大同”,其实现是以没有损害我国的根本利益为条件的。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如果我国无条件让出资源甚至是国土,让相关各国得利,则无“同”可言,只有“异”,“求同存异”则变为“求异去同”。这是对我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践踏,是主权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要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恢复我国被无视的利益,即把我国与相关国的“同”的因素恢复起来。

如果相关国的立场是坚决地“求异去同”,毫无妥协余地,那么我国就只能将争议的“异”予以厘清,维护国家主权及国家利益。当“同”尽失,只剩下“异”的时候,我们需要以战争求“同”。同时,我们也是在告诫相关国,我国的“求同”不是一种妥协或者示弱,而是以“求同”的方式让各国在尊重他国利益的基础上获得和平发展。

我们追求“同”,是以尊重“异”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有国家要以坚决排斥他国发展,剥夺他国资源的方式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值得再尊重,而是要予以坚决回击。因此,追求“同”,有时候不得不以强硬手段来“求”,任何人都不能将“求”理解为妥协或者示弱,因为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需要凭实力追求“同”,凭实力保存“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和”不是无原则之“和”

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统战文化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宗教和顺文化和海内外同胞“根”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障。

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是不全面。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表明,“同”与“和”的关系是辩证的,不是机械和教条的。文化尤其如此。辩证地理解统战文化,起码要把握两点:其一,“同”有边界,“和”亦然;其二,不同时期有不同之“和”,也有变化之“同”,在对外斗争中更是如此。简言之,“同”与“和”不是一成不变的。

统战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和谐,一方面,我们要秉持广泛包容的文化气度,促进各种力量的团结联合;秉持互相尊重的文化基调,努力做到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秉持和衷共济的文化意蕴,协商中显智慧、合作中见真诚,不断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同” 、“和” 、“异”三者的原则底线就是尊重事实,捍卫我国的核心利益,维护我国发展的和平环境。如果为了“和”,将“和”强调到“核心”的程度,那么可能就会为了追求“和”而损害我国的核心利益,进而没有尊严可言,更没有长远发展可言。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以“和”为重的同时,求“同”有方,存“异”有度。因此,我们的“和”绝非无原则之“和”。坚持原则,才能“和而不同”。

“审势” 、“攻心”是相互结合,相互为用的

统一战线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审势攻心的谋略传统。现在,“审势”不仅仅是审时度势,而且是审视双方或多方的人心,审视双方或多方的根本利益及其利益链的发展及其把握等等。审视是全方位的审视和科学的综合评估。即使对某一方的力量的审视,也应当与其他相关力量的审视结合起来。正是科学的审视与评估,使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若干阶段中,敌我态势的变化。如果审视不与审心、攻心结合,那么其作用终究有限。

“攻心为上”既是军事命题更是统战命题。攻心,不仅仅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是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争取人心、凝聚人心展开。不论各国的文化有多大的差别,一些平等的理念、正义感、公平原则、道义责任、互利互惠的条件、是非观念等等,是普世的东西,即在各国人民心中是共识。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各国人民之心有相通之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是统战文化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统战文化是一种战略性的文化,而不只是权谋文化,更不是权宜之计所体现的文化。这不仅仅表现在统战文化在任何情况下都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而且表现在不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任何问题,统战文化总是抓住其战略根本。这也是中国文化优良传统中的精华之一。比如,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甚多,其中就有对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知兵”,即研究军事,进行备战,这首先是为了震慑住敌方,使之不敢动刀兵,这样就易于达到战略意义最大化的效果。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所在,也是统战文化的真谛之一。在国际斗争中,把握这一点往往可以避免刀兵相见,从而得到动刀兵所达到甚至达不到的目的。

全局在胸,统筹兼顾,不能失之偏颇

在国际斗争中,风云急剧变幻,各种力量交汇,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牢牢抓住最关键之点,防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这就需要有统一战线的观念和基本原则,即:全局在胸,统筹兼顾,预见未来,操之在我。

全局在胸,就是要洞察整个世界的各种力量和相关力量的运动规律。对于这些力量,需要把握的是:我们可以施以多少影响甚至予以改变、转化、消除、化解,化其消极性因素为积极性因素?在对手施加影响或全力争取下,这些力量又会有哪些变化?这些方面的把握是统战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就是把全局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统摄、精心计算、筹划其各种关系变化之机、变化之条件,弄清其有利于我之变化条件,则予以条件之营造。即使像菲律宾和越南那样强占我国蓝色领土,并继续觊觎我国更多领土之国家,其内部也绝非铁板一块,我们必须极其细心、极其谨慎地进行条分缕析,进行耙梳、定性,分别情况的争取和转化。分化敌对阵营的力量,把敌方的力量“化”得越小越好,把预想的各种情况的应对预案全部设计好,这样才能一击而胜。至少一击之后,立于不败之地,为再次出击创造条件。统战的战略和策略的预工作过程相当于“十月怀胎”,必要的战争,一击致胜,相当于“一朝分娩”。

预见未来,操之在我。预见未来就是走一步绝不能只是看一步,而是要统筹全局。在具体战略当中,就是要做到敌方之变全部在我方的预料之中,从而使形势的发展在我方的控制之中,由我方引导着敌方走向失败之途,我方当然也就保证能够走向胜利之途。操之在我的主动权能够不失,能够使敌方永远拿不到主动权,就在于我们能够统筹全局,预见未来,做好一切有利于我方的准备工作。

我们之所以必须做到预见未来,因为这是在时间上把握全局的必要环节。只有预见未来,才能操之在我。从表面上看,我们有时似乎是被动的,对手在不断地挑衅,触碰我方底线,我方只是稍做反应,或未作剧烈反应。但是,这绝不是全部。我们要做到行动前的全面预判,而非局限于一点,也非局限于局部,更非局限于一个时间段。从长远来看,我们毫无疑问必须收回全部属于我国的领土,包括蓝色领土。但是,绝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即使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只是过渡性的方略,是争取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的积善之举,而非战略之举。

统一战线是一种战略载体,战略是统筹过程之策略。战略是全局性范畴,而策略是基于全局性的环节性或局部性范畴。过去,我们的一些统战工作者以为统战只是策略性、计策性的、技巧性的过程,这是错误的观念。对越南、菲律宾以及相关国家的占领我国之蓝色国土的行为,我们要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要有足够的聪明来进行解决。基本的原则是抓住统战的战略和策略科学统一的过程,决不能失之偏颇。所谓失之偏颇,就是只看到一点、一个方面、一个枝节、一个局部,就急匆匆地行动,那样必然导致失败。结合最近的国际斗争实际,可以看出,统战文化中“后发而先制”中的忍不是白忍;“求同存异”的求绝非妥协或示弱;“和而不同”的“和”不是无原则之“和”;“审势”、“攻心”是互相结合,相互为用的。只有至少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全局在胸,统筹兼顾,不会失之偏颇。从而使我们胜券在握,进而使对手无还手之力。

结语

胡锦涛曾指出统一战线不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作为重要法宝的统战工作,在建设文化强国、打造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而统战文化是支持统一战线始终作为法宝的“陀螺仪”。

在国际国内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自然更加凸显了统战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引领力、感召力、渗透力和感染力。统战文化以其尊重差异、和谐包容的特有文化理念,能够起到在凝聚人心、提高素质、引导行为、协调关系以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统一战线越来越将彰显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战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和谐思想,奠定了统战文化的历史基础。如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统战文化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是“和合”的理念,追求和谐与合作;二是“中庸”的理念,不偏不倚居其中,把握合適的度;三是“大一统”的理念,即所谓的“四海一家”,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就是“协和万邦”、“和谐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和人类普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超越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扩大和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为开展具有民间外交功能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文化基础,为构建和谐世界而显现“法宝”的新作用。

(作者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战略在精不在多
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乌江榨菜:战略之争
基与GXGL银行战略控制的相关措施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要走出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