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材
【摘要】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状态的调整,除了需要省区之间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寻求政策倾斜和法律保护外,关键是提高地方经济水平。各地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中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空间分布差异 优化措施
为了扭转陈旧的经济发展观念,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
循环经济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行为中倡导的新规范。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寻求资源的可再生或者可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并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能够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成效。
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时空约束,具有空间的分布差异性,因此表现出发展阶段和发展区域的相对性。按照空间尺度划分,循环经济的评价可以分为国家、区域、城市等多种尺度。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城市尺度的评价,然而,在辽宁省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后,省级尺度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的主要评价层面。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和经济基础不同,区域文化差异巨大,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笔者以省为单位,研究省级行政单位(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分析和评价。中国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如下:
一是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前十位的地区除西藏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最好。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所占比率不高,经济比较发达,绿色经济建设比较到位。
二是位于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大省排名靠后,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尤其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的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宁夏、贵州、内蒙古、山西、和新疆五个省(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程度特别高,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贵州、宁夏排名比较落后主要是山西的工业污染造成的,新疆则是由于资源、能源不足,而生产投资又少消耗较大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普遍较高,发展状况比较理想。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水平较低。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城市发展能力欠缺,发展速度缓慢,区域整体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也较弱。
我國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点。评价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情况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进行,本文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以下我们依据国内知名学者研究探索提供的分析思路,加上现阶段已更新的数据,研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程度划分各省(区),可以看到:
一是地区之间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不同的地区平均值之差很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不同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处于控制地位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占到各地区总数的一多半;
二是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内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带,是东部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地区数目的三倍;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在中国的东部经济地带分布表现比较集中,比中、西部的两倍还要多。
这种数据分布说明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间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而且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比例偏大,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循环经济空间发展非常不平衡。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一是建立新的国民生产总值考核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障。要大力推行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摒弃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GDP至上的政策方向,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绿色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坚持低污染、低耗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改变传统GDP统计方式,要在核算的过程中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损失,实现一种真实的统计核算。最后,将绿色GDP核算得出的结果与传统GDP核算结果进行对比,促使人们改变观念,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循环经济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要发挥关键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合理的政策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在政策激励方面,政府要明确政策导向,强化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节约能源,产出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引导传统产业改造,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产业的推动性力量。利用税收、贷款政策等引导产业转型,促进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环境,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应公共设施,进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投资;在消费拉动方面,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公众行为,倡导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
另外,推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让价格机制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严格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约束企业和政府的经济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在立法的过程中,将发展循环经济变为法律要求,将其纳入法律管控的范围内,在法律的强制下得到有效落实,使发展循环经济走向法制化。
另外,要加快循环经济各类专项法规的制定,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各方面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用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实。在贯彻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设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法规的实际运行,健全责任制度,使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有法可依,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
四是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多年实践证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要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的限制,在科技领域创新和发展,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科学技术。鼓励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争取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要以市场作为导向,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使技术创新符合市场需求,使技术创新最终融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当中。建立成熟的科学技术示范基地,带头搞好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的建设,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五是从产业结构上优化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进行更合理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资源和经济现实状况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目標和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地区经济建设。
严格执行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标准,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减少盲目投资。进出口政策的制定要重点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完善、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从贷款、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比重。
结语
总体来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状态的调整,除了需要省区之间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寻求政策倾斜和法律保护外,关键是提高地方经济水平。各省(区)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中观察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