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群
【摘要】日本高等教育坚持“立身、置产、昌业”的教育政策观,把人才培养与推动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重视教育投资,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产业发展与富国强民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立身、置产、昌业”的日本现代教育政策观
日本的现代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把发展产业和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途径。以日本的《置产兴业政策》(industry-promotion policy)为标志,日本全面開启现代产业发展序幕,同时也开始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明治四年(1871)日本文部省初创,同年《学制》公布,《学制序文》中明确提出“立身、置产、昌业”的教育政策观。这种教育政策观基本上确定了日本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目标,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立身。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新式教育兴起,开始向西方学习、追求富民强国的新途径,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认识到,要强国必须富民,要富民必须使民有创造财富的立身本领,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源于明治维新教育发展的需求,日本全面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大幕,日本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自此崛起。
第二,置产。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发展起来,是源于其服务社会需求职能。明治维新的一系列发展战略造就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这需要学校教育体系迅速发展,服务于日本的富民强国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对西方国家的考察认识到,如果日本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实现富民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发展新兴的工商业才能使日本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因此,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置产”能力,即提高国民发展产业的能力,通过发展教育培养更多的实业人才,以推动日本产业的发展,实现日本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三,昌业。富国强民,需要大力发展产业,产业昌盛才能国富民强,因此教育的目标导向十分明确,要旗帜鲜明地利于产业发展和兴旺。为了“昌业”,意味着教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适合于产业发展的人才,不仅有产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还应该有更多的各类技术人才,包括各类专家、工程师、技术员,等等。同时意味着教育的模式和教学的内容应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使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正是“立身、置产、昌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日本才实现了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二战后的经济崛起。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经验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教育投资,把发展素质教育与实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为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国培养人才。日本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重视加大教育投资,创办新学,发展有助于“立身、置产、昌业”的现代高等教育。早在明治六年(1873),便开始全面推行新学制。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开始,日本全面推行免除学费的四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日本十分重视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①随着实业教育的发展,创办高等教育机构被提上议事日程,1877年日本第一所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就是这个时候创建的,开启了日本现代高等教育的最初时代,标志着日本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开始。1899年,日本《实业学校令》颁布,技艺学校统称为“实业学校”。1903年,《专科学校令》颁布,专科学校的法律地位明确,专科学校稳步发展起来。1910年,日本有3所帝国大学、79所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地位。并且日本已有几所帝国大学可与西方各国高水平大学比肩。②
其次,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便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日本早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有些大学或专科学校就是企业创办的,开启了日本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早期路径。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更加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例如在1996年日本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把高校与企业合作作为日本基本国策之一。再次,注重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培养亟需人才,为有效促进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做出贡献。如日本于1955年推出《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推出《新长期经济计划》,1960年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推出《农业基本法》等政策,这些战略政策的推出,要求放弃传统农业的政策,释放第一产业中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迅速构筑高度产业化、工业立国的日本,其结果是日本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以农林渔业为中心的传统第一产业的从业者锐减,而新兴的工业领域则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人才。为适应这一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日本的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大学的入学率从1950年的10.1%上升到1970年的23.6%,培养了大量矿产业、制造业、加工业所需要的人才;1990年之后,日本信息产业、金融业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术、金融知识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日本不仅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张,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4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高等教育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达2144.65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已达660万人,仅毕业生这一数据,已是2000年的6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如此之快,既是经济发展所推动,也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进一步分析,在这种基本适应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才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招技术性的高端人才更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大学生毕业生、甚至硕士和博士找工作难的局面。据麦可思(MYCOS)公司《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这意味着有80万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为了降低高校人才资源的浪费程度,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人才需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机。高等教育部门要抓住这一良机,自觉地通过适应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来谋求自身发展。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新兴产业的崛起、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拉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几乎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一方面,国家财政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也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当前情况下要求高校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实业家的眼光来办高等教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仅意味着我国正由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还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进一步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从目前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看,从事传统农业的非技能劳动力过剩,而从事现代农业的人才后备不足;从事新兴制造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从事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资源非常短缺。面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种需求变化做出回应。唯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借我国这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KGHAB-0074)
注释
①日本文部省:《学制百二十年史》,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
②[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5~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