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何江川,杨 放
中超联赛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俱乐部赛事,亚冠联赛是亚洲最高级别的俱乐部赛事。中超球队在该项赛事中,多年来始终未能有所突破,折戟小组赛,黯然而归已然成为多年来中超各路豪强的终点。然而,亚冠联赛参赛效益较高,中超前几名球队均为夺冠亚军资格而战,前几名的争夺极其激烈。本研究为对不同战线的比赛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代表中超联赛参加2011亚冠联赛的四支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战线比赛进行技战术分析,建立多层级数据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讨论与检验,探讨中超球队在中超赛场和亚冠赛事中的表现,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以2011年代表中超联赛参加2011年亚冠联赛的俱乐部:山东鲁能、天津泰达、杭州绿城、上海申花的技术统计指标为研究对象。
根据过往研究,选取16项统计指标为本研究所用,包括:进球数X1、控球率X2、射门数X3、射正数 X4、射门被封堵数 X5、远射数 X6、角球数 X7、前场任意球数X8、前场30米任意球数X9、后场任意球数X10、界外球数 X11、犯规次数 X12、越位次数X13、黄牌数 X14、红牌数 X15、攻入前场 30米数X16[1]。
本研究在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统计法对案例进行实例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各个俱乐部参赛队不同的比赛统计处理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
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比赛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认识[2],进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异同性进行检验,以全面观察问题,寻求研究的切入口;其次,采用分类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比赛进行分析,寻求数据函数与比赛技战术的联系与意义;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加权处理,建立多层级数据评价系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与检验。
根据过往比赛分析及国际通用法则,达到对原始统计数据的充分认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便观察不同比赛的基本技战术情况及表现。
表1显示,在进攻方面,中超联赛比赛的控球率、远射数、越位次数、攻入前场30米数高于亚冠联赛主场、客场,而进球数、射门数、射正数、射门被封堵数等指标在亚冠赛事的主场要高于中超联赛及亚冠客场;在防守方面,中超联赛犯规次数高于亚冠赛事,而黄牌、红牌数亚冠赛事高于中超赛事,其中黄牌数亚冠客场高于亚冠主场;定位球方面,角球数、前场任意球、后场任意球数、前场30米任意球、界外球数均为亚冠赛事高于中超联赛,且前场任意球、后场任意球数、前场30米任意球、界外球数亚冠客场要高于亚冠主场。
表1 不同类型比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进攻方面数据分析表明,四支参赛队在国内联赛中表现较好。中超联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对抗性、侵略性较差,各队水平虽相近,各队进攻技战术水平均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与其他各国联赛的亚冠代表队交手时,相差较远,面对亚冠对手的坚固防守,很难有机会发挥正常的进攻水平;在防守方面,由于中超参赛队进攻技战术贫乏,致使球队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在客场,均受制于对手,在场面上时刻有被压迫的感觉,尤其是在亚冠赛事中,客场技战术的保守且消极,也许,这与比赛中多场比赛各支球队在客场直接派遣二线队员出战的消极表现有直接的关系;在定位球方面,亚冠赛事中的表现要高于本国联赛,表明球队在进攻战术上有所改进,致使对手采取了破坏性战术、犯规战术等。解决当前防守压力,同时也表明四支参赛队面对亚冠对手优秀的防守技战术时,表现出进攻技战术单调、呆板,以及进攻节奏杂乱、不连续、不具侵略性,易被对手识破,难以攻破到对手前场,这也是中超球队参加比赛中的实际表现[1,3]。
在中超联赛比赛中,各队为争夺联赛冠军,比赛激烈、防守硬度高,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联赛的亚冠参赛队,小巫见大巫,防守硬度的欠缺就显现出来了。由于参赛队对亚冠赛事的“不热心”,在亚冠比赛中各队出工不出力,进攻乏术,防守消极,甚至在客场曾经有球队派出二线队员来完成比赛,这也是中超亚冠联赛参赛队在亚冠赛事中一度惨败的反映[4]。
为观测在各类比赛中的技战术指标统计学意义是否显著,特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亚冠参赛球队在中超联赛比赛、亚冠主场、亚冠客场,三类比赛中,进球数X1、控球率X2、犯规次数X12三项技战术指标 P(sig)均 <0.05,分别为0.009、0.006、0.047,在 0.05 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其他技战术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意义,即表明这三项技战术指标发挥均有不同表现,而其他技战术指标则相对正常。然而各类比赛的技战术具体情况及表现怎样,单项指标的研究具有局限性[5,7]。为更好地了解各类比赛四支参赛队的技、战术表现,需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不同类型、性质的比赛,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对技战术指标进行分类处理。分类分析方法为组间联接聚类分析,根据Euclidean距离为度量标准,制定聚类分类数为3~6类,系统迭代次数等均采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分类分析[6],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不同类型比赛相同类中心结果的横向分析
表2显示,当聚类数值设置为三类、四类时,各个聚类中心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指标的归属基本相同,差异主要集中在射门数X3、犯规次数X12两项指标。结果表明,三类比赛中进攻情况、威胁对手球门(射门数量)的射门较少,进攻技战术水平较差,而犯规次数的差异则表现为四支参赛球队防守强度在不同类型比赛中的表现。当聚类数值设置为五类、六类时,各个聚类中心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技战术指标的归属基本相同,差异主要集中在:前场任意球数X8、后场任意球数 X10、界外球数X11、犯规次数X12四项指标。在比赛实际中,前场任意球、界外球数是球队进攻受阻的表现,也可以作为对对手施加的进攻压力,迫使对手采取破坏性战术、犯规战术等的表现。然而该指标消极的表现体现在控制方进攻的失败,需再次重新组织防守,再次获得有效的进攻机会,亦是对手防守技战术的积极性表现。后场任意球数在比赛中多表现为对手为防止控制球权方组织快速反击、就地反抢而造成的犯规,同样可以作为对手(防守方)积极有效的防守能力,即防守技战术水平强大的证明。
当聚类数别在度量值在10左右时,聚类数别为三类、四类,当聚类数别在度量值在5~10的范围内时,聚类数别为五、六类,亦可直观地说明该聚类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类型比赛技战术分类分析树状图
以上不同类型比赛技战术分类分析表明,设置不同的聚类类别时,单项指标归属与技战术的组合变化相对较小。说明三类比赛技战术理念与现代足球技、战术理念一致。不论是中超联赛,还是在亚冠联赛的主、客场比赛中,技战术结构相对无差异。然而单项技战术指标的归属与技战术的组合在不同类型比赛中,聚类数设置一定时,是否具有联系,是否具有差异性,需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性分析。
表3显示,聚类类别数设置为3~6类时,中超联赛比赛、亚冠主场、亚冠客场技、战术类中心结果相关度极高,相关系数均在0.800以上。表4显示,三类比赛类中心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sig)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不同类型比赛相同类中心的相关分析
表4 不同类型比赛相同类中心的差异性分析三类
分析表明,设置不同的聚类数别,指标的归属均符合现代足球技战术的要求。在不同的比赛场合,四支参加亚冠联赛比赛的球队在不同类型的比赛中技战术表现一致,且三类比赛技战术类中心结果差异性不显著。
综合不同类型比赛相同类中心结果的分析,四支队伍在不同的战线技战术一致。只是面对不同对手水平发挥有所不同,为更好地综合评价不同类型比赛的技战术水平,特此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见表 5、图 2。
表5 综合函数分析
图2 综合函数分析树状图
对不同类型比赛进行综合分析,将聚类数别设置为3~6类,各项指标的类中心归属差别集中在:前场任意球数 X8、后场任意球数 X10、界外球数X11、犯规次数X12、攻入前场30米数 X16四项指标。与将不同类型的比赛分开进行指标归类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且树状图结构亦较为一致,结果见图2。
聚类中心聚类结果的意义在于相同类中心变量较为“接近”,而不同类中心变量较不“接近”[6]。因此,根据类中心聚类结果,将不同的类中心作为一项综合的技战术因素,该因素则包含了多项原始指标,将每一类中心结果函数设置为1,通过类中心平均权重处理,不同聚类数别将会出现不同的结果[7]。为此,本研究建立了不同聚类数别的权重评价系统(见表6)。
根据四支球队在中超联赛、亚冠联赛主场、亚冠联赛客场比赛的原始统计情况(见表7),根据表达式:
得到当聚类数别设置为3~6时,不同聚类数别的权重二级评价体系检验分析表。对四支球队三类不同类型的比赛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间接结合比赛实际,对评价体系进行检验分析,检验其有效性。
首先,聚类数别设置为3~6,第一类中心10项指标的类中心归属始终未变。故该类中心结果不同聚类数时始终一致,根据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到其综合评价结果为:1-A1>1-A2>1-A3、1-B1>1-B2>1-B3、1-C1 >1-C2 >1-C3、1-D1 >1-D2 >1-D3,即第一类中心综合评价值顺序为:中超联赛>亚冠主场>亚冠客场。该结果表明:在中超联赛比赛时各队第一类中心表现良好,高于在亚冠赛事中的主场或者客场的比赛,亚冠联赛主场比赛的技战术表现要好于客场比赛。结合比赛实际,究其根本原因得知:中超联赛质量水平较低,各个俱乐部虽在国内顶尖,但在国际赛场,水平相对较低,面对对手持续的、强烈的攻势,难保不被攻破城池。此外,中超联赛比赛对抗强度低,比赛节奏迟缓,面对对手的高压防守、贴身逼抢,各项技战术均难以发挥较高水平。
表6 不同聚类数别的二级评价表
表7 不同聚类数别的权重二级评价体系检验分析表
其次,从第二聚类中心之后聚类中心技战术指标组合发生变化,故对第二聚类中心后的类中心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EA(2~3)>EA(2~3)>EA(2~3)、EB(2~4)>EB(2~4)>EB(2~4)、EC(2~5)>EC(2~5)>EC(2~5)、ED(2~6)>ED(2~6)>ED(2~6),即第二聚类中心后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值顺序为:中超联赛>亚冠客场>亚冠主场。该结果说明:四支球队在亚冠联赛中,客场剩余六项指标表现较好,高于亚冠主场比赛。与比赛实际中,中超联赛球队主场面对其他联赛球队失利,丢失主场之利,在客场背水一战的背景相符。在亚冠客场比赛中,虽然多支队伍消极怠战,未派遣主力阵容应战,但二线小将们难得有机会在亚冠赛事中有所表现,因此也会拼尽全力,也有表现较为抢眼的(杭州绿城俱乐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未获得好的比赛结果是一致的,各队技战术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综合各项聚类中心技战术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结果为:EA1>EA3>EA2、EB1>EB3>EB2、EC1>EC3>EC2、ED1>ED3>ED2,即各项聚类中心综合评价值顺序为:中超联赛>亚冠客场>亚冠主场。结合分析二,综合说明:(1)中超联赛比赛技战术水平较低,在面对低强度比赛时,有较好发挥,面对强敌,难以有所表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其恰当的表述;(2)第一类中心综合评定中超联赛比赛高于亚冠主场与客场,尤其是主场高于客场,表明四支球队有所不表现;(3)综合第二类中心后,结果是亚冠客场高于主场,可见,主场因素对第一类中心技战术的影响较大,对其他类中心技战术影响相对较小;亚冠客场表现高于主场,虽说带有背水一战、放手一搏的心态,但其表现可圈可点,相信如果各队增强比赛进攻的侵略性、对抗性,放松心态,在比赛中会有所斩获。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不同聚类数别的权重二级评价体系检验分析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数据统计计算结果与比赛实际达到了相互印证的目的,该评价体系对于足球专项技、战术评定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且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1)中超球队亚冠联赛技战术水平发挥逊于中超比赛,多线作战能力差,中超亚冠参赛球队在三类比赛中,进球数、控球率、犯规次数三项指标P(sig)均小于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意义。表明这三项技、战术指标发挥均有不同表现,是影响四支球队比赛表现及结果的主要内容。
(2)设置不同的聚类类别时,单项指标的技、战术归属与技、战术的组合变化相对较小,说明三类比赛技、战术理念与现代足球技、战术理念相一致。不论是中超联赛,还是在亚冠联赛的主客场比赛中,技战术结构相对无差异。
(3)第一类中心综合评价值顺序为:中超联赛>亚冠主场>亚冠客场;第二聚类中心之后总和分数评价结果为:中超联赛>亚冠客场>亚冠主场;综合评价结果为:中超联赛>亚冠客场>亚冠主场。综合评价表明:中超联赛比赛技战术水平较低,在面对低强度比赛时,有较好发挥,面对强敌,难以有所表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其恰当的表述;其次,第一类中心综合评定中超联赛比赛高于亚冠主场与客场,尤其是主场高于客场,表明四支球队有所表现;综合第二类中心各项后,结果是亚冠客场高于主场,主场因素对第一类中心的影响较大,对其他类中心影响较小;四支参赛队亚冠客场表现高于主场,表现可圈可点,相信如果各队增强比赛进攻的侵略性、对抗性,放松心态,在比赛中会有所斩获。
(4)不同聚类数别的权重二级评价体系检验分析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数据统计计算结果与比赛实际达到了相互印证的目的,该评价体系对于足球专项技、战术评定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且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1] 王凯,何江川.2009年赛季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6支参赛队技、战术结构差异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33~37.
[2] 王凯,何江川.中国男子足球队技、战术结构的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4):32 ~37.
[3] 杨一民.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http://sports.cn.yahoo.com/ypen/20111102/675175.html.
[5] 龚明波.尺度空间层次聚类在足球球队技战术能力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87 ~90.
[6] 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 刘扬,毛炳寰.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