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鲁安,牟 越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的国土资源配置与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笔者在把握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与闲置状态的基础上,提出与其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国土资源配置与管理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表1 12所高校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及其利用状况
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其本质是国土资源的利用问题。为了较为客观的把握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北京朝阳区12所高校及其大学周边地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相关资料,在运用Excel等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12所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特征与闲置程度,及周边居民对高校公共体育资源闲置的看法,最后提出结论及其发展对策。
北京市朝阳区12所大学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现状见表1。
2.1.1 不开放型 该类场馆多为会员制式,通过收取使用费运营,通常双休日及晚间使用率较高,其余时间基本闲置。由于收费标准较高,可以接受这种消费水平的居民较少,因而很明显地表现出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的现状。这些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很难体现。
2.1.2 半开放型 其特征是:对校内职工及学生实行免费或优惠,对外收取一定使用费用的方式经营公共体育场馆。这些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傍晚及双休日和寒暑假,这些时间又与学生课余时间相重合,造成场地利用拥挤的矛盾。而所有这些公共体育资源,晚八点以后几乎处在“休眠”状态。
2.1.3 全开放类型 这类体育场馆对内对外除上课时间外均免费开放。调查中发现,由于全开放型的公共体育场馆使用率高、设施老化、缺乏管理以及场地的环境较差等问题十分突出。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12所高校中,有管理措施的学校10所,占被调查的83%。其中有管理制度以及完备措施的学校为七所,占样本的58%,有管理制度,但管理措施不完备的学校为三所,占样本的25%;没有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措施的学校为两所,占被调查的17%。进一步了解发现,有管理制度以及完备措施的七所高校,每年投入公共体育资源保护的资金较多,学校有专门的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人员,设施维护与保养结果较好。但这七所学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状况严重的现象。究其原因:保障公共体育设施正常运转和维护的成本较高,对外开放的场馆也有一些收入,但其管理运营成本远远高于现有资金的投入。为了减少资源消耗及其使用中可能带来的设施损害,许多场馆除保障正常教学外,更多时间选择让体育场馆处在“半休眠“状态。
有管理制度,但管理措施不完备的三所学校和没有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措施的两所学校,虽然学校每年也有公共体育资源保护资金的投入,但其数额十分有限,造成设施维护资金的收支失衡,损耗的公共体育资源很难得到及时修复和保护,因而一些体育设施因损坏未能得到修复而闲置。另外,这类学校不仅缺少管理制度,而且没有专门设施维护与保养人员以及规范的管理措施,尤其在外来利用者与在学生收费标准不等而利用权限一样的条件下,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的秩序和安全保障就成为资源利用效应的一大难题。调查结果表明,有62%的居民和48%的在校学生不愿意在高校体育资源管理不规范的对外开放时间利用公共体育资源,这样无形加大了公共体育资源的闲置程度。
2.3.1 居民利用高校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 调查显示,有55.5%的居民在高校公共体育场馆一周锻炼1~2次,每周锻炼3~4次的居民占总调查样本的27.7%,只有16.7%的居民坚持每周锻炼五次及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多项选择统计),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中对开放程度不满意的占68%,在参加频率较高的居民中对开放程度不满意的占54%。这说明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居民对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利用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积极性。
2.3.2 居民对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费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利用费用标准多为15~100元不等,而居民倾向的收费标准在5~15元之间,其中:倾向5~10元的占调查总量的66%,倾向10-15元的占调查总量的21%,倾向15元以上的占1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高校体育设施开放收费较群众的预期要高。收费标准超过居民对使用体育资源的认知价位以及经济承受能力是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2.3.3 居民对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的希望 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居民希望高校体育场地降低“门槛”费用,加大开放力度。有88%的居民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资源要体现公共资源的公益性,国民享有土地资源的公平性,高校公共体育资源不应是某一所高校的“独占”资源。它应当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承担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中高度密集的人口现状与公共休闲健身资源配置短缺矛盾的社会公益责任。有77%居民希望高校公共体育资源收费标准统一。高校体育场馆由于要满足学生低价消费的要求,因而把对公众开放作为其回收成本和弥补本校学生低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了许多居民要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必须要付出高于高校学生三分之一或更多的费用才可享用。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费用因其所属地域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国民待遇。这与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是格格不入的。
有78%的居民希望强化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由于高校公共体育资源是非商品化的资源,因而高校的体育服务质量与商业体育场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当把它当作商品销售时,居民在付费购买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暂时使用权或者购买体育服务时,应当获得与其付出的费用相对等的资源与服务质量,而现实中却不是这样。这也是导致高校一些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长期处在“半休眠”状态的原因。
2.4.1 在校生利用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坚持锻炼3~4次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58%;每周锻炼5次以上,约占22%,只有少部分每周锻炼1~2次,约占20%。被调查对象中,不满意的学生占到62%。分析原因:(1)学校将场地开放给外来人员造成设施损坏严重和存在安全隐患(约占33%);(2)学校场地对校内开放时间不确定(约占15%);(3)入场费用较高(约占52%)。
2.4.2 在校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共体育场馆外包给社会,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使用时间。45%的学生表示反感社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活动;69%的学生认为,校方需要有限制外来人员使用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满足本校师生的利用。
2.4.3 在校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费用的希望 有68%的学生希望学校室内体育大馆降低“门槛”。被调查的学校室内体育场馆大多数是商业化运营,经营者关心的是运营成本(如电费、设施维护费、人工费等)与收益的关系,往往把“门槛”设定的较高。但现实中运营成本与“门槛”收入不均衡,即支出成本高于收入,因而许多学校的室内体育馆就选择了“半休眠”运营,从而减少成本压力。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室内场馆利用率极低的现象。
有82%的学生认为,学校公共体育资源面向学生的开放时间不合理。即大多为早晨或晚上以及双休节假日进行活动,而这段时间又往往与社会开发时间重叠。因而常常会因体育资源不足而放弃利用学校的公共体育资源。有67%的学生希望,有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开设学生专用时间。增加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更合理充分地使用体育资源。
(1)被调查的高校中有25%的全开放场馆,但由于场馆条件有限,而且设施老化,缺乏管理以及场地的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其利用率较低;75%的高校体育场馆处于半开放型,面向社会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傍晚及双休日和寒暑假,这一时间又与学生课余时间相重合,造成场地利用拥挤的矛盾。而且晚八点以后几乎处在“休眠”状态;33%的学校体育场馆为不开放型。多采用外包给社会经营,收费标准在80~100元/小时不等。可以接受这种消费水平的居民较少,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很难体现。84%的会员利用体育场馆的时间基本是晚上,平日白天这些场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2)12所高校中,全都缺乏规范的公共体育资源管理制度。39%的学校没有或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
(3)居民对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现状不满,主要原因在于收费价格不合理与开放时间不确定,加之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不高,从而使居民对高校体育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高校体育资源的闲置。
(4)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外包、开放时间不合理、收费高表示不满。由于场地外包的出现,学生在校内活动的时间和范围被压缩,学生可能利用的公共体育资源数量减少。
(1)重新定位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公共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与闲置问题的本质是国土资源闲置。解决高校公共体育的国土资源闲置问题的核心是要重新定位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即高校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本质上是公共用地,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国土资源配置给发展高等教育的公共用地。在高校公共用地上建设的所有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均属公共产品,本应具有公共性。但这种公共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的垄断产品,导致长期生存在高校附近的居民难以享受。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市场化历史较短的当下,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经济问题必须服从政府提倡的改善民生、实现公共资源供给均等化的要求,使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得到真正体现。这是减少我国人口众多与公共健康资源供给有限的社会矛盾、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2)构筑避免高校公共体育资源闲置的社会补偿机制。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和公益化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学校与社区居民共享学校公共体育资源必然增大校方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维护费用。如何解决超过学校可能支付费用以外的费用的问题,即构筑一个怎样避免高校公共体育资源闲置的社会补偿机制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应当与社会化共“担”相对应。过去和现在所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以及公共维护都由政府唱“独角戏”。不言而喻,政府的公共支出来源于国民税收,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已经参与了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支出费用。但仅仅靠政府单方的公共支出来维护增大了的公共体育资源“负荷”消耗与经营成本也是非常困难的,即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效应会超越高校公共资源保护与管理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构筑一个社会补偿机制来弥补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带来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损失。笔者认为:以政府为主体,对所有面向社会开放利用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校实施追加公共维护资金作为公共资源补偿的基础上,遵循以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投入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高校的公共体育资源的经营与保护同时,对于社会收费采用一视同仁的低价格市场运作(社会较低收入人群可以接受的消费价格)来使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得到体现的社会化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3)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制度。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高校有限的公共体育资源如何满足在校学生与社区居民的需要,避免公共体育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的外在不经济现象及其不同利用主体之间共享不均的利益矛盾,以使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应得和谐可持续发展。对此,如果要使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和社会共享,就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牵头制定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利用与补偿的具体办法或条例,明确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时段、市场准入与收费标准以及不同场馆的资源补偿标准等规定。在此基础上高校制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体育资源利用效应的经营与管理制度。即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人数、公共体育资源的总量与适宜的容量、以及周边居民可能利用人数制定具体运行方法与措施。在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有序运转的方法。同时,高校还要与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增进联系,积极构建区域共同经营组织,共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合作制度,使全社会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社会化共享的受益者、支持者、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从而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的公共性、共享性得到真正体现,使我国有限的国土资源可以得到最大效率的功能释放与可持续利用。
[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4):28.
[2] 冯建中.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N].中国体育报,2005-02-03.
[3] http://wenku.baidu.com/view/43300c8583d049649b665827.html.
[4] 张莉莉.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6).
[5] Montgomery W David.Market s in Licenses and Efficient Pollution Cont rol Programs[J].Journal of Economic,Vol.5,No.3,1972(12):395~418.
[6] Daily GC,et al.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San Francisco:Island Press,1997.
[7] Cuperus R,Canters KJ,Piepers AA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327 ~349.
[8] Cuperus R,Canters KJ,De Haes HA,et al.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way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9(90):41~51.
[9] Cuperus R,Bakermans MM,De Haes HA.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Dutch highway planning[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7(1):75 ~89.
[10] 孔凡斌.试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理论、对象和实现途径[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2).
[11]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 将姮.自然保护地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3] 李秉祥,邹首民.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4] 胡莹.后奥运比赛场馆多闲置[EB/OL].体坛网,2009-08-06-3(51).
[15] 郑钢,邓勇.紧闭的体育场馆何时能敞开大门[N].中国财经报,2009-04-23(5).
[16] 沈祖芸.学校场馆开放:好事还要多磨[N].中国教育报,2006-08-08(2).
[17] 江丽梅.楔入“破窗效应”解决学校体育场地闲置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6).
[18] 周挺.中小学校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8,90(1):3.
[19]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2):4.
[20] 张锐峰,韩坤.沈阳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科技,2008,30(1):2.
[21] 刘哲.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