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葛燕
浙商回归重在结构升级
□ 文/葛燕
“浙商回归”并不是简单的资金和项目的搬家,而是要形成新要素、新主体、新资源的融合
“浙商回归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堪称今年浙江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今年上半年,浙商回归引进成效显著,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达到708.6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00亿元的59.06%,同比增长78.20%。然而,“回归经济”要真正成为推动浙江转型的新动力,除了政府营造较好的发展环境外,还要注意避免可能存在的几种误区:
一是非高端回归。750多万省外、海外的浙商,2011年投资规模超3万亿元、创造财富超6万亿元,是浙江GDP的数倍。跳出这组数据来看浙商产业转移的特点,浙商原先的低端产业存量部分仍然留在浙江,而高端产业的增量部分另辟省外战场;另外,老一辈浙商长期专注低层次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高耗能、低产出、粗放型的特点明显。在呼唤浙商回归时,由于政策的刚性要求和乡情亲情的感性冲动,一些较为盲目的引进,容易导致产业陷入低端化的恶性循环,有悖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的初衷。
二是非实体回归。浙商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资源和财富,“浙商回归”被各方寄予厚望。然而,2011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有效需求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相对于各种投机炒作,实业投资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浙商回归要防止出现以高投资回报率为目标的非实体回归,出现“炒”经济的倾向。
三是非集成回归。呼唤浙商回归,其目的在于突破浙江经济发展的困境,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浙江经济的活力。一场场浙商回归洽谈会如火如荼,一项项浙商投资项目落地实施,能否带来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呢?有些浙商回归仅仅是投资了一些项目、建立了一些厂房,却没有将技术、管理、人才资源等带回来,产业集成性不高,短期效应明显,从长期来看,对于促进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并不大,甚至可能重蹈粗放式发展的覆辙。
“浙商回归”并不是简单的资金和项目的搬家,而是要形成新要素、新主体、新资源的融合。避免落入以上误区,最根本的还在于把握好“浙商回归”重在调结构的原则,通过集聚和激发浙商的巨大能量,促使浙江产业结构站上“微笑曲线”的两端,真正增强浙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注重引进高端产业回归,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浙江是资源小省,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都很缺乏,经济增长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要素瓶颈。浙商回归须在项目的产业升级上下功夫,促使浙商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从低端向高端转化。另一方面,浙商回归就是要形成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以大企业和高端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带动大批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一些产业,实现产业化协作,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从而带动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
——注重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引导浙商回归实业。在区域竞争加剧,要素制约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只有进一步优化政务、政策、服务、商务、法治、舆论等各类发展环境,才能提高浙商回归实业的热情。目前,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涉及财政税收、工商注册、土地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在大量推出优惠政策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切实提升浙商回乡创业的热情。
——注重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回归,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在“浙商回归”的大潮中,要努力感召浙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回归,形成总部在浙江、市场在省外的模式。目前浙江已经拥有诸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海宁皮革城、永康中国五金城等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发展壮大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成长,形成许多国内外知名产业群,完全可以基于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浙商总部经济。另外,浙商回归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走出去,要充分发挥境外省外浙商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浙商引进世界500强和大型国有央企、全国乃至世界的科研院所以及世界前沿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号召省内外浙商共同拓展国内外市场,合作共建市场营销网络,从而形成浙商回来与出去的良好循环。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