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行板中的信仰坚守
——访老红军李光

2012-09-06 03:53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2年12期
关键词:遵义市关工委红军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如歌行板中的信仰坚守
——访老红军李光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李光的人生,恰似一曲如歌的行板,起承转合的旋律中,不变的,是他对信仰的执著和坚守。

14岁放牛娃的长征路

沿着遵义市杨柳街的青石板路向前走,走过喧嚣的店铺和热闹的人群,在离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幽静的小院,老红军李光就住在这里。

已过耄耋之年的李光,头发花白,双眉乌黑,思维敏捷,口齿清晰。谈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闸,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一段段战火中的硝烟往事,就这样随着老人的讲述历历在目。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4岁开始流浪,从8岁起给地主家放牛。1935年红军长征到遵义,才解救了我。”就这样,14岁的放牛娃李光参了军,成为红一方面军五军团三十七团七连的一名战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中,他一次又一次目睹战友们因为让出最后一点口粮而饿死在路上。这段血与火的征程,将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镌刻在这个懵懂少年的灵魂深处。

1950年,全国解放后,李光所在部队被派往四川剿匪。在成都的一场战斗中,他冲上敌人阵地,用手紧紧拽住土匪打得发烫的机枪枪管。争夺中,右手的三根指头被打断。

从此落下残疾的李光,谈到这段往事时,却说:“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当了红军。以后,我也会以红军精神走完自己的一生。”

李光说:“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当了红军。以后,我也会以红军精神走完自己的一生。”(杨 舰/摄)

人生暮年壮心不已

1985年,65岁的李光离休了。

那时,他看到遵义有许多待业青年没工作,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组建驯兽表演队,既能丰富文化生活,又能为待业青年找出路。

随即,李光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变卖了家中的黑白电视机和皮大衣,购买了动物、道具等,组建起表演队。此后几年,表演队走遍了贵州、四川、甘肃、广西等7个省区的400多个市县,行程数万里,收入逾12万元,先后解决了21名待业青年的生活问题。而李光自己,不仅没拿一分钱报酬,还倒贴了3000元,但他心里很高兴,因为“算经济账亏了,算精神账赢了”。

1987年,李光成为遵义市关工委顾问,从此踏上他人生的又一段征程。20多年来,他先后义务为市内外的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数万名青少年和干部职工做了上千场报告,讲述长征故事和红军精神。

每一次讲述,李光都热泪盈眶:“我们这些从沙场厮杀过来的人深深地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经常想起,爬雪山、过草地时,身边那么多年轻的战友因为饥饿、疾病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想到许多战友在战火中流血牺牲。每当想起他们,我就肃然起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工作,还有什么理由追逐个人的那点小利益呢?所以,党员永远没有离开工作的那一天,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

每年上万元捐款助学

李光一生只上过两个月的学,平时喜欢读报纸的他,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要向自己的子女求教。

认字不多,一直是李光的心病。

李光年轻时曾做过朱德和彭德怀的勤务兵。1937年,彭德怀见他年龄小,又不识字,就把他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嘱咐他:“小鬼,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将来好建设我们的祖国。”

然而两个月后,抗战的硝烟打断了李光的求学梦,他不得不结束学业,奔赴前线。

数十年后的1994年,一天,李光到市关工委开会时看到桌子上摆着一个写着“献爱心”字样的纸箱。当了解到这是为巷口镇红岩小学3名贫困学生募集学费后,他毫不犹豫地把兜里的400元全捐了。

一次,李光在走访中来到遵义市巷口镇光彩小学。看到这里的教室是用泥巴建的,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课桌、板凳是用几根木棒和石板搭成的,学校的旗杆上甚至没有国旗。看到此景,年过七旬的李光不禁潸然泪下。他把身上的5000元全部捐了出来,回家后,又捐了2000元钱给学校购置国旗和教学设备。

李光说:“旧社会我没有机会读书,今天看到这些孩子们读不起书、没有好的条件读书,我就心痛。”

正是从这一年起,李光制定了一个捐款计划:每年从自己的离休工资中,省出1万元来助学。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李光从每年的1月起,就开始攒钱。一分分,一厘厘,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为了攒钱,他舍不得吃好的,往往一碗素面、一点咸菜或一个鸡蛋,凑合着就是一顿饭。他的节俭,有时甚至让子女们心疼——一件衣服穿了10多年,他都舍不得扔,子女好心给他买新的,他却发脾气,嫌浪费钱。

有人对他说:“‘救急不救穷’,生活困难的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你帮不过来的。”他却固执地回答:“我是帮不过来,但帮一个就少一个。”

18年资助千余孩子

从2000年起,李光先后患上直肠癌、重症胰腺炎、皮肤癌。“2000年得直肠癌时最难受,躺在医院里,人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脑子里一片空白。多亏医生医术好,才让我从死亡边缘又爬了回来。”

现在,老人腰上随时挂着一根导管,每周都要上医院进行治疗。

看到李光身体不好,市老干局和关工委的领导纷纷劝他少捐一点钱,多留点养病。但他非但没同意,反而在2007年和2010年,先后将捐款标准提高到1.5万元和2万元。

“现在生活标准高了,多捐一点钱,才够孩子们用。”他说。

身体稍微好一点时,李光喜欢到处走走。他的足迹踏遍了遵义海龙、巷口、深溪、金鼎山等镇的山山水水,只要看到哪儿有失学儿童,他都会倾囊相助。

李光的6个子女,家庭条件都不算很好。大女儿李晓荣说,父亲从没有为他们的工作或小孩的上学问题找过熟人或托过关系,兄妹几个“从没沾到过父亲的光,三妹家小孩考上大学,缺钱读书,他也只是拿了200块钱给外孙”。

对家人“抠门”,资助外人却很大方,刚开始,子女们对李光的做法都有些埋怨。大儿子李建设说,有一年冬天,父亲为了教育他,就把他带到海龙镇桂花小学的操场上,指着三个衣衫单薄的孩子说,自己小时候就像这样。回来后,父亲给这个学校的300多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套冬衣。

看到越来越多受父亲资助的学生回到校园,感谢信像雪片一样寄来时,“我们才慢慢懂了,父亲这么做很伟大。”李晓荣说。

近几年来,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李光越来越走不动了。他的捐款,大多是通过老干局、教育局转给学校,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老人的资助,李光也从未打听过受助学生的姓名,更不愿意学生们“浪费钱”花路费来看自己。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他们好好学习,多为国家做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现在,18年间,李光先后捐出27.9万元,使1489名失学儿童重回课堂,奖励有贡献的教师30人。他资助的学生中,目前已有6人考上大学,4人参加工作。

“李光捐出的不仅是钱,更是革命的传统,是精神。”原遵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树松如此评价。原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夏仁斌则说,捐助学生一两次不算难事,可连续18年不间断地捐资助学,真正是难能可贵。

1995年和2000年,中国关工委授予李光“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贵州省委组织部、省老干局将他评为“离休先进干部”,遵义市红花岗区教育局将海龙镇桂花小学更名为李光小学;2007年,李光当选遵义市“十大感动人物”……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李光说:“一个人总得为社会做点好事。我这辈子能把送娃娃读书这件事做好,就算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会放弃帮助他们。”(责任编辑/彭美玉)

猜你喜欢
遵义市关工委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雅安市关工委到遵义市考察学习
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受欢迎的“三心牌”关工委
蒙牛有个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