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贫离不开“精神脱贫”
黄苇町,本刊顾问。《求是》杂志研究员,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著名党建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以《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轰动国内外。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之内,意义极其重大。作为中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贵州能够大幅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首先就是对全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大贡献。特别贵州的很多贫困地区,恰恰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而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初步实现共同富裕。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既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制定和采取一些系列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还要在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上下功夫。
贵州的绝对贫困人口大量集中在地处偏远、环境闭塞的地区。很多人长期在贫瘠的山地上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要帮助他们脱贫,不仅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拓宽农民的视野和信息渠道,帮助他们增强市场意识,同时定期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并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为他们创造致富机会。党代会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后五年,将要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很高、生存条件难以根本改善的地区,这也是帮助他们较快脱贫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动员那些“故土难离”、也习惯清贫生活的农村老人搬迁出来,异地安置。不仅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也可以更好地涵养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要摆脱贫困,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做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还要在激发老百姓的创业积极性,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上下功夫。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不仅存在经济条件和环境的差别,还有人们经营理念和创业观念的差别。
现在浙江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参与了创业,有近400万户企业和个体户,因创业实现就业的占全省就业总量90%。广东省的市场主体更达到500万户,高踞全国第一。现在很多广东和浙江的孩子上大学选择的专业就有很强的目的性,毕业后也不是到处投简历应聘,而是领了证书就回家了,进入父母的企业或在父母支持下自己创业。这当然和他们的创业传统有关。反之,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对于“吃公家饭”的热情更高,也与缺乏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有关。
因此,经济不够发达的江西省,也在新世纪之初提出要学江苏、学广东,并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作为自己的口号。并积极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多,先富起来的老板就多,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岗位就多,市场的内需就多,政府的税收就多,解决贫困问题也有了更好的财力基础。但也必须看到,财政转移支付、拨款补贴等“输血式扶贫”政策,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困难,包括为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疾病缠身的鳏寡老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但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却不能挖断穷根。帮助农民脱贫的根本办法,还是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在农民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组建产、供、运、销一体化的农工商联合体,发展旅游、科技等各种高附加值产业,从而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要增强创业能力,必须抓教育。现在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女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外出打工现象仍大量存在。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普遍提升情况下,一些外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厂,关键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当地能否为它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作为没有技术含量的最低层次的劳动力,其微薄的收入,也很难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而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子女受教育程度,又往往和这个家庭的生育数量成反比。“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便成为一种恶性循环。而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妇女就业率的提高和家庭经济地位的改变,坚持计划生育也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
在贫困落后的地区,经济贫困往往是和精神贫困、思想贫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不“脱贫”,经济上就很难脱贫。这就要求“承包”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任务的党员干部,不仅要积极为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创造致富条件,还要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增强他们战胜贫困的“内生动力”,这也是我们对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一项重要任务。(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