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维均
千载思州 古城风流
文Ⅰ王维均
岑巩古名思州,史学界素有“先有思州后贵州”之说。它地处楚、黔、滇交通要衢,中原的政治、文化、科技最先传入境内,农业生产的开发较早,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先发祥地之一。
有专家认为,贵州得“黔”之称谓正是缘于思州。
据考,商朝时候,思州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个非常庞大的土著民族,他们信奉黑帝,亦称黑神,在头上包扎黑巾以示敬奉,以期保佑。《史记·天官书》云:“黑帝行德,天关为之动。”黑帝,传说的五天帝中主北方之神。这个庞大的土著民族居住在一片很大的疆域上,自立为国,号“黔”,推举首领为“思王”,亦称“黑王”,这是因为“黔”字意乃“黑”也。“思王”二字,其意为号召敬仰“黑神”的人,要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片黔地,“思”由“田”、“心”二字组成,“田”字自古是代表疆域的象形符号,这里“思”字即把疆土放在心上之意。
“黔中”二字是中国史书上关于记载贵州历史出现的最早的文字。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但相对于思州“黔”史稍后数百年。
古思州经历了漫长而纷繁的历史变迁。始名于唐,开府于明。春秋属楚,秦居黔中郡、汉隶武陵郡,南北朝时为“五溪蛮”地,唐武德元年(618)置羁縻思州。北宋大观元年(1107)番部长田佑恭内附,置思州军。元置思州民安抚司、宣抚司,领府、州、县及蛮夷长官司六十六。幅员辽阔,盛极一时。明洪武元年(1368),置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置思州府。清随明制。民国二年(1913),改名思县。四年(1915),裁思州四土司,结束土司的世袭统治。民国19年(1930),更名岑巩县。
如今,从岑巩新县城出发,经过约15分钟,便可到达古代思州府(明代)治地——岑巩县思阳镇,在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思州八景:龙寺晓钟、碧潭晚渡、一山拥翠、二水拖蓝、白鹤鸣皋、玄宫倚壁、武场画戟、文石涵星。其中,八景之首“龙寺晓钟”最负盛名。这里龙江河三面绕绿,曾建有回龙寺、观音阁、花园亭、山门等,古树、翠竹成林,景致幽雅。
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观光,无不留连忘返。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冯其庸教授誉此地为“人间天上”,并即兴挥毫写下了“一路看山到米家,青螺十万尽轻纱”、“山回路转翠重重,扑面青葱十万峰”的诗句。也有贵州名人学者书赠“先有思州后贵州,千载古城多风流”。(作者单位:岑巩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尹 辉)
岑巩文化词典
思砚:它因砚材产于思州治地(今岑巩县)而得名,古名蛮溪砚,誉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砚,简称思砚。名传于汉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傩窝:岑巩的思州傩文化蕴藏丰富,被专家称之为“傩窝”。据《思州历代名师录》记载,早在东晋年间,傩戏傩技就在思州广为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