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现状与SCSR的实现

2012-09-05 03:41:56王麒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12年3期
关键词:报告责任建设

□王麒凯 包 薇

(1.重庆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镉污染等化学词汇红遍大江南北。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CNKI数据库中,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关键词,可搜索出8223篇文章,其中核心4686篇,仅发表于2011年的就达到1208篇。在企业界,早在1908年,美国钢铁的总裁泊金斯就曾经指出,“企业越大,就应该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大量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编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毕马威(KPMG)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财富500强”前250家企业中有79%编报了社会责任报告[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自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发布了我国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特别是在深交所(2006年)编制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商务部和社科院(2006年)联合研究的《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草案)》、国资委(2008年)出台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问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水平和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方式,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利益相关方沟通、接受社会监督、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工具。本文正是对上百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读,分析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及问题,以期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解读

我们通过Baidu、Google、CNKI等引擎,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企业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搜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2006-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最迅速的5年为时间段,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作为筛选标准,分层随机抽样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165份,包括英特尔、IBM、北京首钢、佛山塑料、东方航空、三阳工业等。

(一)从样本分布来分析

从搜集到的165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2006年的占6份、2007年占9份、2008年占33份、2009年占62份、2010年占55份,每一年都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纷纷编制并发布报告。从行业情况来看,165份报告中制造业企业达到72家,占43.64%,排名最多;其次是金融业占16.97%;其他依次为物流交通业、房地产业、采掘冶金业、能源业、通信业等。这说明目前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水平较不均衡,资产规模大、占据更多资源的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更加重视。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达到92家,占55.8%,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优于三资企业,优于民营企业。从地区来看,我国东部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142家,占86.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东部企业在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优于中部和西部企业。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有条件在社会责任方面开展探索性的建设工作。

表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样本分布表(总数=165份)

(二)从报告形式来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多样,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远集团)、“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宝钢股份)、“社会报告”(中国平安)以及“三重底线报告”等形式予以发布,其中最主要的形式为前三种形式,分别占74%、14%、10%。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大部分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保持在40-50页之间,篇幅较长的达到近百页,如中国石油在2006年、2007年报告篇幅分别为69页、72页;最少的只有20余页,如东亚银行2010年企业责任报告只有20页,内容简洁明了。德国Pleon咨询公司调查表明,喜欢报告篇幅在50页以上的人只有30%,大部分人希望在50页以下,因此报告篇幅在50页左右比较合适[2]。同时,大部分企业也开始注重责任报告不断地反馈和吸收中作出改进,包括E-Mail、邮寄、网站在线反馈以及电话等。

(三)从报告内容来分析

165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主要涵盖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股东和债权人权益、客户和消费者权益、员工权益、商业道德、公益事业、供应商、国家责任、社会责任11块内容。其中员工权益、环境责任、公益事业、股东权益、客户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最关注的。具体来讲,提高资源使用率、减少排放、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和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支持文化科教事业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二级维度。在诸多具体内容中,在报告中关注度最小的几项为商业道德、国家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等,有待提高。而依法纳税、环境管理体系、不损害债权人利益、客户需求和满意度、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合作共赢、支持社区发展是企业责任报告中提及率逐年上升的二级维度,说明是各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内容。

三、基于报告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纷纷发布、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得分仅为31分(满分100分),“在中国100强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仍是少数,仅有14家,约占样本总数的15%”,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及社会责任建设还存在较大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体水平刚刚“起步”。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有待加强

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内容看来,数量仍有待加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金融业、电力等行业,其他行业的企业还有许多未开展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发布工作。同时,企业乐于披露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而回避披露不利于企业自身的信息,把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的“功劳簿”。部分报告甚至没有使用数字、百分比、金额等形式来表述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定量数据较少,报告内容的连续性不够,使报告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大为降低。目前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依据标准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既有国际通用的标准,也有国内的标准,还有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标准和格式的不统一导致报告质量参差不齐,使得企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反馈改进不够,第三方审核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社会责任建设的全面披露,其编制主体是企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与社会期望有较大差距。因此,引入外部反馈和审核非常必要。大部分企业在编制报告时主要依赖单个部门,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反馈不足,或将沟通反馈流于形式。我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由中远集团在其2005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到2009年,我国共有34家企业披露了58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3]。本文所搜集的报告中,仅有中远集团、中国银行、平安保险、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独立鉴证报告”、“验证声明”、“审验声明”、“鉴证意见”、“评审意见”和“第三方证言”等标注报告通过了会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的认证审计。同时,完成鉴证的报告中,还存在鉴证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鉴证标准不统一、鉴证程序有待规范等问题。

(三)部分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不重视,流于形式

大部分企业能够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查显示(2007)[4],通过对4633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4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大量学者也从经验数据中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5]、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社会责任与顾客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企业发展大有好处。然而,仅有6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去3年来企业履行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仍然对企业责任这个概念并不理解或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二是部分企业要么不重视、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要么将责任建设仅仅停留于口头或责任报告上,导致不能落实,以致近年来表现出来的一些企业漠视消费者生命、无视职工利益、肆意破坏环境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很多企业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在现实中存在着矛盾。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如行业不均衡、区域不均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财力有限,管理水平受到局限,对企业社会责任只字不提。

(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缺乏相应的归口部门,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

中国500家国有企业的调查表明,仅有10%的受访企业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其他企业大部分将社会责任纳入可持续发展部、环境管理部、公共关系部等职能部门管理予以模糊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专门的一项工作对待,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美国,专门设立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学院为企业强化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指导,并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在瑞典,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了政府在规范企业环保责任时的制度供给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规范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乡镇企业法》,在这方面尚没有一部法律有专门规范,也没有其他相关法律设定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条款,这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履行程序等。很多法律法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阻力重重。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民众参与力量有限、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实施环境不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淡薄等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已经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单纯从某一方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Burke和Logsdon(1996)[6]最早提倡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纳入战略管理的范畴,提出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 称“SCSR”)的概念。Porter和 Kramer(2006)[7]认为SCSR能够寻找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从社会问题中寻找市场机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企业价值。

四、建立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CSR)管理体系

所谓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CSR)的构建就是把社会问题纳入企业核心价值的内在、主动的战略,把承担SCSR看做是企业创造与社会共享的价值,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积极社会影响的战略机会[8]。

(一)政府引导是SCSR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保障

市场失灵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往往不能解决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性等问题时,政府应出面予以引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则制度,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样,在此问题解决中,政府的正确引导是SCSR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保障。其一,政府应该政策法律引导,在《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企业社会责任条例》等相关法律中应当增加公司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尤其是应明确使用“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以此来指导其他法律法规中分别规定的企业实体性社会责任;再比如《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将企业对消费者、环境和员工利益的保护责任予以规定。其二,政府应作好引导,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和格式,使得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统一的数字化、金额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增加报告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其三,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尽快出台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纳入审计范围,激发民间活力,鼓励第三组织、咨询机构、会计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对企业尤其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未通过鉴证的报告不予发布。其四,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加强责任培训教育,注重对企业家责任意识的培训,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资本力量雄厚、管理规范等优势,率先进行社会责任建设的探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9]。

(二)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纳入战略范畴是SCSR管理体系构建的显著标志

企业应该从公司战略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重新界定和审视,重视企业的社会SCSR建设,以求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建设企业的SCSR,意味着企业应把社会责任纳入竞争战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将相关职能归口部门(如战略规划部)予以统筹;建设企业的SCSR,意味着企业应以年度为单位,采用描述性内容为主、定量内容为辅的形式,公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发布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建设企业的SCSR,意味着企业应以责任观为导向,将责任建设纳入到企业绩效管理中,建立从上到下的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的SCSR,意味着企业以社会责任建设为契机和切入点,促使公司的安全责任、质量责任、产品责任等的具体落实,带动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环节。总之,要构建好SCSR就必须时刻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目标挂钩,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三)在社会领域寻找企业增长点是SCSR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世界,社会责任领域的服务和产品存在广泛的市场前景,比如绿色、环保、劳动关系、贫困问题等领域存在着可与IT行业、生物技术行业媲美的巨大商机,这为SCSR的存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在履行SCSR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社会责任领域的需求,尤其是如中西部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责任建设水平较低的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发现市场机会,并结合自身的产品生产、技术资源和价值链活动特点,挖掘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战略优先。如丰田为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而研发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如微软和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之间的合作解决了社区学院IT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SCSR的建设要求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维护良好的企业声誉,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回报实现企业在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四)注重全面性和适宜性的结合是SCSR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要建设好企业SCSR管理体系就必须遵循全面性和适宜性的结合。所谓全面性主要是指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地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而是说他对于社会、环境、资源、安全、股东、员工等有一种整体的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同时,企业要遵循全面原则,必须整体考虑股东权益、客户权益、员工权益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得失,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在撰写社会责任报告时做到程序要公开、决策要听证、结果要反馈。所谓适宜性就是公司应该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建立自身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应与企业经营情况相匹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使企业负担过重,耽误生产经营,如果过低,不能起到社会责任管理的作用。正如陈迅(2005)[10]提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分为基本社会责任、中级社会责任、高级社会责任三部分。朱文忠(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或等级,位于最底层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位于第二层的是法律责任,位于第三层的是伦理责任,位于最上层的是自愿社会责任。不管是三层还是四层,企业应在利润最大化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级管理,构建全面性和适宜性相结合的SCSR管理体系。

总之,企业责任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必将失足于泥潭之中,而且企业奋力塑造的企业品牌随时面临被吞噬的危机;如果企业自动承担社会责任,可能相当于给企业插上了一双冲天的翅膀,可以展翅高飞[11]。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福布斯或胡润榜上是否有名,还要更加关注承担社会责任的英雄企业和企业家。

[1]KPMG.International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Survey[R].www.kpmg.com,2008:16─20.

[2]Pleon咨询公司.2005年度全球利益相关方调查报告[R].http://www.pleon.com.

[3]沈洪涛,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68─7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7,(6):75─79.

[5]朱金凤,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7):135─138.

[6]Burke,L.,and Logsdon,J.M..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ysOff[J].Long RangePlanning,1996,29(4):495─502.

[7]Porter, M.E.,and Kramer, M.R..Strategy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78─92.

[8]王水嫩.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1):57─53.

[9]吴君民,胡晓艳.CSR实施环境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1):25─32.

[10]陈迅,等.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85─92.

[11]王麒凯.企业责任建设缺失让利润沾上了“瘦肉精”,《重庆日报》商评版,2011-03-24.

猜你喜欢
报告责任建设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报告
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报告
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
报告
南风窗(2015年7期)2015-04-03 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