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塔儿湾地区长6沉积相研究[1]

2012-09-04 14:23陈朝兵朱玉双王海华
地下水 2012年6期
关键词:合水水道层理

陈朝兵,朱玉双,张 杰,王海华,程 刚

(1.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二采气厂,陕西 西安 710200;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一采油厂,陕西 西安710018;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 第六采油厂,陕西 西安 710018;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 长庆油田档案馆,陕西 西安 710018)

合水——塔儿湾地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区域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伊陕斜坡内部构造相对稳定,地层平缓,仅发育一系列幅度较小的鼻状隆起。一般倾角不足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统延长组为一大型湖盆演化的产物,自下向上划分为长10-长1十个岩性段。一般认为,长6期为长7最大湖侵之后湖盆萎缩阶段,为“湖退砂进”的三角洲高度建设期,盆地周边以发育巨厚三角洲朵体为特征。根据区域钻井、测井成果,长6沉积期自下而上发育了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序列,长6油层组总厚度约100~140 m,各小层厚度相当。

1 物源分析

1.1 重矿物分析

重矿物的种类、含量及其组合特征是判定物源区母岩性质的重要指示剂。研究区长6重矿物组分中稳定矿物锆石百分含量最高,介于5% ~92%之间,平均值为58.5%;其次为白钛矿,含量1% ~58%,平均值为17.8%;石榴子石含量1% ~88%,平均值为 14.9%;电气石含量 1% ~11%,平均值为2.4%,黄铁矿、重晶石及其它重矿物平均含量6.5%。

本区重矿物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反映物源具有混源的特点。其中,南部和东北部物源为研究区继承性好,持续时间长的主要物源区,而西北部物源由于分布范围局限。

1.2 轻矿物分析

轻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变化特征也是判定物源方向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从物源方向向水流方向,石英含量会逐渐增加,而不稳定矿物长石会逐渐较少,根据该规律可进行物源方向的判定。

长6期各小层轻矿物含量及分布规律表明:稳定矿物石英的含量由南部、东北部向研究区中部庆城-合水地区逐渐增加,而不稳定矿物长石、岩屑含量向中部逐渐减少,由此可判断,物源方向至少来自两个方向,可分为:东北部物源区,主要是以“高长石低石英”为特点;南部物源区,以“高石英低长石”为特点。

综合来看,研究区长6期物源具多方向特点,且主次分明。主要受南部、东北部物源的控制,西北部物源受分布范围影响,对目的层影响不大。

2 沉积相标志

研究区位于盆地西南部,沉积所处位置为湖盆沉降中心地带,一般认为,沉降中心往往坡度较陡,水体较深,为典型的滞留还原环境,是形成优质烃源岩的部位。随着长庆油田近年来先后在沉降中心,即半深湖、深湖环境下获得高产油井后,才使得人们对湖盆底部浊积岩储层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岩芯观察、岩石结构分析及测井相等综合分析认为,合水-塔儿湾地区长6沉积期即为典型的浊流沉积体系。以下详述各类沉积相标志:

2.1 颜色特征

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是沉积环境的良好指示剂。岩芯观察显示,合水-塔儿湾地区长6砂岩颜色以灰色、灰褐色色调为主,多见浅灰色、灰绿色、灰褐色及褐灰色;长6泥岩主要为灰黑色及黑色,多发育水平层理,反映长6沉积时期应为水下还原环境。

2.2 沉积构造

通过岩芯观察及精细描述,区内沉积构造种类多样,较常见的层理构造主要有块状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压扁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另外,底层面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不完整鲍马序列及黄铁矿在本区尤为发育,是判定本区半深湖相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2.3 植物化石

本区长6泥岩、粉砂质泥岩层面上可见大量古生物化石,以植物碎屑化石为主,偶见完整叶片化石;动物化石少见,仅发现个别鱼鳞化石。表明长6沉积期水体相对较深,处于相对缺氧的还原环境下。

2.4 黄铁矿

黄铁矿在岩芯中普遍存在,为半深水、深水滞留还原环境的产物。在地层中,黄铁矿多数以透镜状结核形式产出,可见条带状、层状分布。岩芯观察显示,黄铁矿一般由咖啡色结核的核部向边部逐渐交代生长,最终整个结核被黄铁矿所代替,表明黄铁矿的成因与还原条件下的元素矿物交代富集作用有关,这与本区长6期处于盆地中心半深湖还原环境相一致。

2.5 岩石的结构特征

2.5.1 粒度概率累计曲线

概率积累曲线上的线段对应于滚动、跃移和悬浮搬运三类搬运方式,能较好的反映砂体的搬运性质和水流强弱,而线段的斜率又反映了样品的分选性:斜率陡,分选性好;斜率缓,分选性差。

合水-塔儿湾地区长6储层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多为由跃移和悬浮组分构成的两段式,缺少滚动搬运组分。其次为一段式,在粒度概率图上斜率有陡有缓,对应浊积岩鲍马序列从A段到C段,说明分选性逐渐变好。另外,还存在个别由滚动组分和跃移组分组成的两段式,说明浊积砂体中存在少量滚动及跃移组分,悬浮组分较少,水动力条件局部变强。

2.5.2 C-M图

C-M图是Passega(1957)提出的。C值是累积曲线上颗粒含量1%对应的粒径,与样品中最粗颗粒的粒径相当,代表了水动力搅拌开始搬运的最大能量;M值是累积曲线上颗粒含量50%对应的粒径,代表了水动力的平均能量。

本次研究对长6砂岩取样数达30个,且长6砂岩储层为同一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符合取样要求。将所有样品的C值、M值点到图上,样品的点群平行于 C-M基线分布,即以悬浮载荷为主,反映了重力流沉积特征。随着水流强度的减弱,C、M值系统地减少,反映了递变悬浮的特点。

2.6 测井相分析

对测井曲线形态及组合特征分析后发现,本区长6电性特征表现为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呈低幅 -中高幅的箱型、齿化箱形、钟形、漏斗形及指形的频繁叠加,形成多种测井曲线组合方式,电阻率曲线为中、低阻的反复叠置,这些特征与河流及三角洲沉积的高幅箱形、钟形具有较大差异,体现浊积岩纵向岩性相变频繁、湖底砂岩泥质含量较高的特点。

综合上述特征,最终确定了合水-塔儿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环境属于半深湖相背景下的浊流沉积体系。

3 沉积相类型

在沉积环境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沉积特征,选用Walker提出的典型浊积扇沉积微相划分标准,并按有无固定水道的供给,把研究区浊积扇划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

图1 典型的浊积扇相序特征(据Walker,1978修改)

其中,又将坡移浊积扇划分为三个亚相:内扇、中扇、外扇(图1)。中扇为坡移浊积岩的主体骨架,内扇靠近物源区,是近基浊积扇的主水道发育区(李文厚等,2001),研究区位于湖心位置,内扇不发育。而距物源区相对较远的中扇和外扇比较常见。滑塌浊积扇又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

2.1 坡移浊积扇

当外界发生火山活动、地震、潮汐、风暴时,早先沉积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带的砂、泥岩发生滑动,形成碎屑流、液化沉积物流、浊流等重力流并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在斜坡带底部或湖盆低洼处形成浊积扇体。坡移浊积扇在本区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大,且以中扇和外扇沉积比较常见。

3.1.1 中扇

中扇是坡移浊积扇的主体,往往是由多期辫状水道叠置而成,以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在研究区广泛发育,构成了本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中扇沉积厚度往往较大,分布面积较广,进一步可划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前缘、辫状水道间等沉积微相。

1)辫状水道微相

辫状水道为一系列的分流辫状水道相互叠置,构成叠合砂体,一般呈透镜状。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常见薄层泥岩夹层。可见不完整鲍马序列,厚度数十厘米到一两米。

2)辫状水道前缘微相

为辫状水道向湖中心的过渡部分,处于辫状水道的前缘。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岩、泥质岩。剖面可见鲍马序列上部CDE、DE段,波状层理、水平层理较常见。

3)辫状水道间微相

为辫状水道之间重力流溢出时形成的沉积物。岩石类型主要为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交互层(吴崇筠,1986)。可见植物碎片及炭屑,差异压实形成的负荷构造较为常见。鲍玛序列主要为CDE或DE段组合。

3.1.2 外扇

位于中扇外缘的湖底平原,地形平坦,水体相对宁静,沉积作用缓慢。半深水和深水泥质沉积周期性地被浊流间断,因无水道限制,水平延伸稳定的薄层砂岩与深湖相暗色泥岩呈交互式沉积。

3.2 滑塌浊积扇

滑塌浊积扇规模较小,平面上一般呈土豆状、片状,剖面上呈透镜状,为发生事件沉积时,沉积物快速整体滑塌形成,主要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个相带。

4 结语

(1)本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物源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其中南部、东北部物源为持续时间长的主要物源区,西北部物源分布有限,影响较小。

(2)本区长6属于半深湖相浊流沉积,以发育坡移浊积扇中扇亚相沉积为主,中扇亚相又进一步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前缘、辫状水道间等微相,其中辫状水道微相是有利储层主要发育部位。滑塌浊积扇规模较小,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

[1]王金鹏,彭仕宓,赵艳杰等.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8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2):170 -174.

[2]赵俊兴,李凤杰,申晓莉,罗媛,付伟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和长7油层浊流事件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2008,29(3):390-394.

[3]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梁积伟,崔军平,张道锋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地质学报.2006,80(5)657-663.

[4]李博.西峰-合水地区长6_长8沉积相_古水流方向与物源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地质通报.2005,24(4):370 -372.

[6]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梅志超.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合水水道层理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原煤受载破坏形式的层理效应研究
特低-超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段储层为例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奇怪的封闭水道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页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初探
微裂缝低渗透油藏产能公式在合水油田的应用
层理对岩石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系结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