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恒进(南通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DENG Heng-jin (School of Busines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借用区域创新系统 “四三结构”模型[1],可以构造出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如图1),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内容4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别包含3种要素,创新主体包含物流管理机构、物流供需机构、物流科研机构,创新投入包含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资金,创新产出包含发展环境、物流产业、物流产品,创新内容包含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
依据能否直接衡量的标准,可以把12个要素进行归类,隶属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要素称之为状态要素,可以采用相关参数直接衡量;隶属于创新内容的要素称之为过程要素,需要借助相关参数间接反映。9种状态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物流系统,而由于3种过程要素的加入, “区域物流系统”便升级为 “区域物流创新系统”。
逻辑模型中通过采用3个首位衔接的环形箭头连通3种 “创新内容”与3个 “创新主体”旨在表达两层含义:其一是静态含义,表示了创新主体除主要开展对应的创新内容外,也需要开展其它创新内容,如管理机构除主要进行以激励、协调、约束各种物流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制度创新外,也需开展一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其二是动态含义,箭头的旋转表示创新主体对应的创新内容在特定条件下或具体情况中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以其它创新内容为主,如一些占有大量优质科研资源,科研产出却很低下的物流科研机构,就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以针对物流管理体制的 “制度创新”或针对系统运行机制的 “管理创新”为主。
1.2.1 产出牵引机理
产出牵引是区域物流创新系统逻辑模型区别于其它模型的最大特点。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支持是区域物流创新系统构建的终极目标,为达到终极目标需要分阶段地进行区域物流创新发展定位以明确区域物流的创新发展路径。为实现区域物流创新发展定位需要进行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物流产品的规划,为落实各项规划,首先是根据物流创新产出的规划设计物流创新主体发展或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制定优化配置区域物流创新资源的思路,最后提出使规划、方向、思路变为现实的相关措施,即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以通过物流创新主体的建设与互动和物流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产出,从而实现区域物流创新发展定位,并最终达到终极目标。当然,该逻辑模型的产出牵引不是纯粹的单向线性关系,而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和要素间的相互约束进行不断的调整,只不过通过创新产出实现创新定位和终极目标的主线始终不变。
1.2.2 要素协同机理
所谓协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在完成某一任务过程中的一种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互动的相互关联关系。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要素应当保持协同,任何一环出现短板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出现冗余便会引起创新资源的浪费[2]。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要素协同除了要求物流创新系统本身与其它经济系统协同以外,还要求系统内部结构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体现为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内容四大子系统间的相互协同;横向协同体现为各子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协同。当然,要素间的协同是暂时的,非协同是经常的,要素协同只是区域物流创新系统运行的理想状态,为实现这一状态,区域物流创新主体拥有巨大的创新空间,能够不断地开展创新活动[3]。
2.1.1 分工众多的物流管理机构
与物流产业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数量众多。具体到南通,核心关联的机构有市发改委下属的服务业处、市经信委下属的交通与物流处、市交通局下属的运管处,分别从宏观指导、规划落实、运输管理三个方面管理物流产业;紧密关联的机构有市商务局、市海关、市农委,分别从对外贸易、通关检验、农产品流通三个方面影响物流产业;一般关联的机构有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公局,分别利用补贴、税收、监管、管制等工具来影响物流产业;还有许多存在一定关联的机构,如金融、海监、港口、铁路、民航、劳动,他们主要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影响物流产业。
2.1.2 蓬勃发展的物流供需机构
得力于南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通物流发展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包括供应、销售、消费、中转四个方面的物流需求方,在物流总量、物流类型、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在急速变化;包括企业物流部门和物流企业的物流供给方,在 “精干主体、分离附属”理念的驱使下,物流企业逐渐成为南通物流供给的主导。
南通现有各类运输、仓储及货运代理企业5 000多家,根据其总部所在地,可以分为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两类。外来企业以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形式存在,如UPS、DHL、联邦快递等跨国巨头在南通设有办事处,华宇、佳吉、德邦等零担明星企业都已进入南通,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在南通竞争激烈,以苏驰为代表的江苏省内物流企业也纷纷来南通设立分部。他们的到来给南通物流业营造了产业环境,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
南通本土企业以微型和小型物流企业为主,它们大多经营一种或两种具体的物流业务 (如运输、仓储),其中涌现出了一批运作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截至2011年7月,南通拥有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的4A企业4家 (大地物流、交运物流、南通中远物流、叠石桥物流),2A企业4家 (南通市百发实业有限公司、南通远通货柜储运有限公司、南通新轮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中国南通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一批成长性良好,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如南通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海安正元港务有限公司、南通远通货柜储运有限公司、南通汽运飞鹤物流公司。
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带动第三方物流产生。南通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和经济板块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由此引领了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初具雏形,如港口集团、中牧物流、飞鹤物流、叠石桥物流、恒基物流、五峰物流。
2.1.3 凤毛麟角的物流科研机构
南通从事物流研究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级别不高,除了1家由江苏省经信委认定的物流企业技术中心之外,就只有南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研究院下属的物流工程研究所,以及一些物流企业自设的技术中心了。
上述3类物流主体除了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外,对比物流发达地区,也分别存在不少差距。物流管理机构进行的多数是例行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前瞻性,机构相互之间在统筹性和系统性上尚有很多提升空间;由于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不够而导致物流需求社会化进展缓慢,物流企业集成诸多物流运营资源的能力亟待提高;企业科研机构的实力急需加强,学校科研机构需要在针对性、应用性和发挥本土化优势方面做出努力,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需启动。
依据系统要素的协同性原理,分析3类物流主体的发展态势,物流供需机构表现强劲,物流科研机构表现最弱,成为南通物流主体中的短板,物流管理机构表现居中。整体看来,3类主体的互动性较弱,没有形成相互协同,共同发展的局面。
2.2.1 潜力可挖的物流人才
南通物流人才主要包括3部分,企业物流从业人员、学校物流教学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他们为本地物流产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南通物流人才也存在着业务上的提升需求,除了依靠外地培训机构支持外,本土的物流培训机构也开始出现,如南通大达物流培训部的创立。在人才流动比较频繁的大背景下,南通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在吸引优秀物流人才方面发挥着相应的功能。除此之外,南通各院校纷纷开办物流相关专业,使南通拥有了丰富的物流储备人才,如表1所示。
2.2.2 急需强化的物流科技
学术研究方面,截至2011年9月10日,在中国期刊网,以 “南通”和 “物流”分别进行一、二次 “题名”检索得到48篇论文;以 “南通”和 “运输”分别进行一、二次 “题名”检索得到28篇论文;以 “南通”和 “仓储”分别进行一、二次 “题名”检索得到2篇论文;以 “南通”和 “供应链”分别进行一、二次 “题名”检索得到2篇论文。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物流信息化的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物流的科技水平。近年来,南通物流供需机构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如大地物流运载余力信息发布系统的开通,林野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的建成,苏中医药物流全自动物流样板工程的实施;一些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物流信息化方案的引入本地化工作,为南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南通华冈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智能物流平台和集装箱储运管理系统,南通爱递吉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引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表1 南通地区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院校一览表
物流设备技术方面,除了通过科技市场和引入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以外,南通一些企业正致力于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如南通宝荣物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专用物流器具,南通星诺提供配套冷链物流的相关设备。
物流专利标准方面,除了在船舶工程方面取得不少专利标准外,较少见到物流产业直接相关的有关南通企业参与的 “技术专利、物流标准”的统计。
2.2.3 未加专业化的物流资金
同其他地区类似,南通物流发展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两方面,政府资金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物流项目启动,民间资金主要用于企业发展、市场开拓、技术改造等。物流资金流动主要依靠既有的资本市场和民间借贷,尚没有专业的物流资本市场。物流金融方面,目前只有南通中远物流正式推出物流融资业务,其他企业还在酝酿当中。
上述3类物流投入对比物流发达地区存在着不少差距。
物流从业人员多数是 “半路出家”,由于学历层次不高、专业背景不强,更多的是从事操作性、事务性的工作;物流教学人员尽管科班出身,但由于工作需要和经费限制,更多的是从事理论教学、宏观研究;政府管理人员由于事务众多,多数是兼职承担物流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本土物流培训尚未形成气候,对物流人才专业能力、业务水平的提高作用有限。人才流动方面,由于南通经济存在差距,目前流出量绝对大于流入量,例证之一就是物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选择去苏南区域就业。而在校的物流储备人才有待激发、留住、用好。
物流先进科技应用的主动性不强,物流科技市场刚刚起步,从事物流设备研发制造的企业不多,在发表物流科研成果、申请物流技术专利和参与物流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相当差距。
物流产业的投融资急需专业化、规模化,物流金融产品开发有待加强。
依据系统要素的协同性原理,分析3类物流投入的发展态势,物流人才表现相对不错,但需要大量工作,才能盘活;物流资金表现最弱,但借助既有资本市场,表现强劲指日可待;物流科技尽管表现居中,但由于其提高的长期性,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南通物流投入中的短板。整体看来,3类投入都需要极大加强。
2.3.1 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
(1)优势凸显的硬件环境
随着 “大桥深港”的建设,南通 “有江有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随着公路网络的完善,长江航道的深化、内河疏浚的完成、机场定位的实现、铁路路网的融入,公、海、江、河、铁、空立体化综合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 “一基地、八园区、六中心”的逐步建设和投入使用,南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升,如东洋口港物流园区使 “国际多式联运”成为现实,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区使 “公铁联运”成为可能,南通出口加工区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
(2)较为领先的政策环境
南通市政府较早就提出创造发展环境的领先原则——“掌握政策规定时,上限与下限之间——选择下限;放开与收紧之间——选择放开;创新与守旧之间——选择创新。凡是周边地区能做到的,我们坚决做;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我们大胆做;凡是过去规定不合时宜的,我们创新做。”[4]南通将建成 “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决定了其成为 “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的物流产业定位。早在2003年,南通就出台了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并于当年举行了 “国际物流技术及运输车辆展览会”,又在2009年主办了 “江海联动·现代物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3)初具规模的服务环境
作为产业与政府的桥梁,南通市物流协会、南通市交通运输协会相继成立,他们在规范产业发展,表达产业诉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资讯平台的南通物流网、南通物流平台、南通国际快递网相继开通,他们在发布物流信息、传播物流知识、介绍物流动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述3类物流发展环境,对比物流发达地区,仍分别具有一定的差距,区位优势的发挥,交通格局的利用,需要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的衔接和兼容;物流园区需要彼此的错位、互补和支持;领先的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服务环境是较为薄弱的环境,需要增加物流科技服务平台、强化物流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投入要素服务体系。
2.3.2 渐成气候的物流产业
南通物流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持保障作用。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0 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5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市物流业增加值20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4%。
尽管有第三方物流出现,但南通物流产业仍然以传统业态为主,包括运输、货代、仓储等。运输方面形成了以公路、港口运输为主,铁路、航空运输为辅,管道运输为补充的综合体系;货代方面,得益于南通外向型经济的发达,发展水平较高,而且还支撑了国际物流发展;相比之下,仓储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但国内领先电子商务企业的南通布局可能会为之带来生机。
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南通物流现已形成了家纺物流、医药物流、钢结构配送等多种细分产业。另外,化学危险品运输、大件运输、农产品运输、大宗物资运输的发展也比较强劲。
2.3.3 处于低端的物流产品
南通的物流产品以运营层面的单一运输和单一仓储为主,顺带提供简单包装、流动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服务,存在较为严重的彼此趋同、相互压价的态势,如内河货运、专线、零担,以及快递。
南通物流高端产品较少。尽管物流解决方案、一体化设计、供应链优化、物流信息等物流集成化产品在一些公司有所开展,但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以此为主要业务,普遍是用来做广告宣传。
上述3类物流产出,对比物流发达地区存在着不少差距。物流发展环境中的服务环境存在短板,物流产业中的第三方物流比重极低,物流产品中缺乏高附加值产品。依据系统要素的协同性原理,对比3类物流产出,发展环境相对较好,物流产业表现次之,而物流产品成为其中的短板。
综合上述内容,对比分析南通物流系统的3个子系统 (物流主体、物流投入、物流产出),可以得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积累,南通物流产出相对较好;由于相对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和要素流动的趋利特性,物流投入相对较差;而经受外部发展环境冲击和内部产业环境推动的南通物流主体整体表现居中[5]。至此,可以得出南通物流系统的整体态势为内部要素不协同之上的子系统间不协同。
要素协同是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南通物流系统充分实现对经济发展支持功能的前提就是其内部构成须尽量保持协同。打破既有态势,从不协同状态过渡到协同状态就需要采取区别于既有实践模式的行动,即开展相关创新,而在区域物流系统基础上引入相关创新行为就可形成区域物流创新系统。南通物流创新系统就是在建设 “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的过程中,南通物流主体为获得新的发展环境、物流产业、物流产品,而运用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资金,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相互支撑的社会经济系统。从中可以得出,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南通物流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
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具体是指促进南通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设计一套让政府管理部门为物流产业发展主动负责的体制机制,进而促使南通物流主体积极开展有利于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创新行为。主要创新包括,促进物流主体开展自身内部的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如科学考核物流主体的运作效益;促进物流管理机构开展针对物流产业组成部分的宏观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如采取公开评价物流管理机构的工作表现,且惩罚及时、分明;促进开展物流管理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创新的体制机制,如强化既有的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促进开展物流主体间合作方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如建立官产研互动平台。进行制度创新,越宏观难度越大,应当从 “最小阻力”处试点,强抓落实和成效,而后逐步放大到整个物流制度体系。
主体自身的管理创新是指物流主体为提高自身运作效率和效益而开展的与管理相关的创新行为,主要包括物流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物流供需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物流科研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其中,南通物流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南通物流创新系统的关键,管理机构只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才有可能主动为南通物流业的发展负责;南通物流供需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南通物流创新系统的主导,供需机构是物流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善于整合资源、利用机遇,才能成就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官产研互动平台,积极表达自身诉求,借力发展自己,加强与客户的联动,提升物流产品加附加值,具体讲就是:大中型企业向物流集成商方向发展,在物流一体化方面做出成效;微小型企业向物流运行商方向发展,在物流专业化方面做出成效[6],南通物流科研机构自身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南通物流创新系统的助推器。
科技是南通物流投入要素中的短板,只有实用的科研成果才能切实助推南通物流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南通市的科技创新需要深入物流实践,着力解决南通物流发展当中碰到的瓶颈问题、共性问题和前沿问题[7],如怎样利用区位优势,怎样统筹多式联运,怎样优化作业流程,怎样改造物流设备。对于科技创新主体,除了利用外部资源以外,应该注重具有本土化优势的科研人员的培养和科研机构的建设。
文章借用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构造了由物流主体、物流投入、物流产出和创新内容4大部分12个要素构成的区域物流创新系统,提出了产出牵引和要素协同两条运行机理;通过对南通物流系统要素的解析和南通物流创新系统的构建,实际应用了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理论。本文在为政府部门发展区域物流提供分析方法和运作思路的同时,在探讨面向应用的区域物流创新理论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鉴于篇幅,对于区域物流创新系统的定量研究、比较研究、跟踪研究和仿真研究将在另文展开。
[1]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EdquistC,Eriksson M L,Sjogren H.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on in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reg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of EastGothia[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5):563-581.
[4]吴晓春.聚集国内外要素资源,打造长三角物流高地[EB/OL].(2009-09-24)[2011-11-22].http://net.ce.cn/tpyl/index.shtml.
[5]Gourdin,Kent N..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21st century[M].Blackwell Pub.,2006.
[6]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R].国发 [20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