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英国、德国特约记者肖磊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王渠 甄翔卢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3日将抵达印度尼西亚,开启其本周亚洲行的第一站。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在11月大选来临前,这或是奥巴马政府“着手”这一地区主权纠纷的最后机会。7月的东盟会没能结成在南海问题上反对中国的统一战线,中国学者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说,希拉里的美国版南海行为准则会将这一问题再次挑热。而在随后两天的中国行中,议题显然远不止南海这么简单。法新社称,希拉里和中国同行的对话将“不会轻松”。在上周末的南太岛国论坛上,希拉里“太平洋对美中两国足够大”的说法,被认为刻意降低对抗声调。但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看来,希拉里发出的清晰信号是,美国关心这里,且比中国更关心这里。作为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的积极推行者,这已是希拉里不到4个月内第三次亚洲行。与此同时,这一战略正在亚洲、美国的欧洲盟友以及美国国内遭受质疑。《纽约时报》评论说,在大选当头的情况下,希拉里希望美国人看到星条旗在亚洲的影响力,她面对的却是非常棘手的亚洲局势,以及一直拒绝美国前来“搅局”的中国。
4个月内第三次来亚洲
“当美国国内政党大会如火如荼之时,希拉里却跨越半个地球,并要在亚太待上10多天。”美联社2日的这番感慨代表了世界不少媒体的声音,因为今年5月和7月,希拉里曾先后两次访问亚洲多国。而此时,希拉里已经完成美国国务卿在南太岛国论坛的首次出场,将于3日抵达印度尼西亚,并随后(4日和5日)访问中国。
希拉里3日将会见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印尼《雅加达邮报》2日报道称,人权观察组织呼吁希拉里向印尼政府施压,释放在和平示威中被捕的政治犯。不过在世界很多媒体看来,这显然并非此访的重点。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点明访问印尼的意义说,东南亚是冷战时期美国反共斗争的前线,如今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战略中,印尼再次成为重要一方,虽然印尼是否愿意在潜在冲突中扮演这个角色仍是变数。
“南海”被认为是希拉里与印尼必谈的话题。《华尔街日报》说,在7月的东盟峰会上,南海问题将各方火气都挑得很高。对于一直想把东盟打造为反对中国地区影响力的统一战线的美国来说,破裂的金边谈判无疑是个挫折。所以这次,希拉里将敦促东盟国家形成一致立场,并就如何同中国谈判达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扮演调停人角色的美国,最终会和南海争议国搞出一个美国版的南海行为准则,而南海问题将被再次挑热。
在中国,希拉里将花两天时间和中国同行讨论“广泛的重要话题”。报道这一消息的法新社说,议题包括中美关系、人权、南海、叙利亚问题以及中日岛屿争端,“对话不会轻松”。日本共同社称,希拉里的亚洲行将“稳定正处于不安中的亚太形势”,如何劝说中国避免钓鱼岛争端恶化备受关注。日本《产经新闻》则承认,亚太各方对此心态不同,对于中国而言,这就是美国在地区问题装上“阻止中国的篱笆”的明证。8月中旬华盛顿战略研究机构推出的“阿米蒂奇-奈报告”说,美国期待这些争端能对中国形成牵制,但无法接受它破坏美国亚太盟友体系内团结的结果。
“这是一次时间很长、颇具多样性的访问,但贯穿此访的一致主题是,展现我们战略重心重回亚太的坚定决心”,CNN报道称,美国国务院一名高官这样概括希拉里的亚洲之行,并强调这不仅涵盖亚洲,不仅是东北亚、东南亚,还将日益涉及到整个太平洋。希拉里8月31日罕见出席南太岛国论坛显然已经表明这一点。
不过法新社称,希拉里在这里降低了对抗声调,刻意淡化美中竞争,称“太平洋对美中两国来说足够大”。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1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称,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但也强调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国家。路透社评论说,虽然希拉里对华的调子放得比较温和,但美国仍要在南太推进“美国合作模式”。《悉尼先驱晨报》2日报道称,希拉里在介绍地区安全形势时说,打击非法捕鱼的海岸警卫队可能扩展至包括美国海军。当时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就坐在她身边,这非常少见。
“希拉里的庞大代表团以及一同前来的美国航母发出清晰信号:美国关心这里。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美国比中国更关心这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样评论道。新西兰电视新闻“OneNews”2日说,太平洋的确足够大,但是中国目前占到一定先机。
“到了埋葬重返亚太战略的时候”
随着美国大选日益临近,且希拉里称不会谋求连任,她积极推进的重返亚太战略开始引起争论。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倪峰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奥巴马政府此任期有四件大事:“阿拉伯之春”、金融危机、改善美国形象以及重返亚太战略。其中,后两件是希拉里等外交精英推动的。金灿荣说,希拉里自认为担任国务卿期间的最大成就和政治资产,就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她渴望这个战略能有明显成果,且延续下去。
可《华尔街日报》却大唱反调,高呼“现在是埋葬奥巴马政府战略重心重回亚太的时候了”。该评论称,目前,战略重心转移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它模糊且预期不明,这不会解决亚太的问题,甚至还会因为承诺过度、实践不足而增加该地区的不确定性。巴基斯坦《黎明报》认为,该战略令亚洲愈发分裂,美国身边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同盟国,中国则努力同朝鲜、巴基斯坦等搞好关系。
至于中国,美国《外交政策》评论说,中国将重返亚太战略当成美国敌视中国的证据,事实上,已经有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与越南和菲律宾的南海纷争背后是美国在捣鬼。倪峰说,和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政策相比,如今美国在介入亚洲的度上能力在下降。当时美国成功地拉拢了盟国,甚至中国,在冷战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英国萨里大学的美国政治研究学者韦伯对《环球时报》说,虽然希拉里一直强调她的立场是捍卫美国国家利益,但现实是,她的立场一直在考验中美两国人民心理防线和互信水平。他说,这几年从美菲军演,到中俄关系增进,以及在贸易人权等方面的多个话题,中美两国不乏吵架的理由,但问题是,美国并没占到多少便宜。
就连主张对华强硬的《华盛顿时报》也对该战略不满。报道称,过去几个月来,关于奥巴马亚太战略的名称出现一场辩论。事实上,叫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它是个空洞的战略。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说,美国负责亚太地区的最高级别外交官、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承认,美国的亚太战略做得“太过”。这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后果”,拨动美国的欧洲盟友神经,让他们认为美国会抛弃传统盟友。
为什么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进的重返亚太战略这么不被看好?南太岛国论坛上的一幕也许说明一些问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希拉里此访让一些地区观察家吃惊,但中国代表团已经第23次出现在这里。在拉罗通加岛上,希拉里如果从她的越野车上往窗外看,会发现一座法院和警察局,那都是中国人建的。新西兰电视新闻“OneNews”2日评论说,美国一战后在太平洋建立影响,并树立意识形态,现在也依然如此。美国介入太平洋,往往意味着政权改变以及建立新民主。
南太“塔西提岛信息网”上,许多网友探讨“中美在太平洋岛国间竞争”的话题。一些人认为“美国只要不带来更多军备竞赛和海平面上升,比带来多少援助款都好”,更多人希望“看到中美在该地区合作,而非对抗”,因为“大国对抗,小国遭殃”。《雅加达邮报》评论说,亚洲的未来不能只由中美两个大国决定。
中美能够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
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文明中心。它的急剧崛起震惊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既有的陆地霸主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的领导人采取回应举动。在长达30年的战争后,两国均遭毁灭。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这样评论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发的斯巴达的恐惧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格雷厄姆·阿利森在给英国《金融时报》的撰稿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说,未来数十年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能够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他提醒读者注意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关键变量:崛起和恐惧。
“酸甜之战”,这是巴基斯坦《黎明报》对中美竞争的称呼。该评论说,中美的争夺与曾经的冷战不同,不存在分隔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阵营的铁幕,没有调集军队彼此相向,迄今也没有附庸国的代理战争。事实上,美国和中国高度相互依存。中国生产的东西美国购买。这种贸易婚姻又被彼此的金融财务联系所巩固。
德国《商报》称,亚洲诸国如今面临的选择是,同中国一起实现经济起飞,还是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但在“德国之声”看来,就连美国自己对是否与中国合作这个问题都别无选择。《黎明报》称,我们正听到美国大选中铺天盖地的反华言论,希望在大选结束后,理性会战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