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德媒体论坛9月2日在成都展开讨论。薛蕊摄
【环球时报记者段聪聪】第三届中德媒体论坛9月2日在成都进入嘉宾讨论交流阶段。18位中德主流媒体负责人围绕中国西部崛起、中国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欧债危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讨论中,中德媒体高管们没有回避彼此的不同,还坦诚向对方征询解决方案。讨论触及如何走好改革发展道路、对自身问题的反思等多个方面。与会的中德嘉宾都认为这是一次深入而有意义的讨论。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在致辞中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中德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可通过沟通而相互谅解。中德双方应该加强合作,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双方媒体应加大两国在经贸合作、国际发展、文化交流领域里的报道,使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识更深刻。
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执行董事英格丽特·汉姆女士也表示,“过去两年的对话,我们都是把对方看成一个平等的伙伴,我们也愿意找到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我相信今年我们也会同样以这个态度继续我们的交流,继续以这种态度合作。”
讨论开始前一天,德国嘉宾们参观了成都的高新区企业、搬迁农民的居住小区等,对成都如何解决农民工就业,规划是否会受到经济发展放缓影响等问题感兴趣。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介绍情况时表示,成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支持,才取得了快速发展。他说,西部占中国总面积的72%,这一未来巨大的市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谈到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时,财讯传媒总裁戴小京认为,中国下一阶段最大的机遇是城市化,最大的挑战也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经济再平衡,包含如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等。德方嘉宾却纷纷表示,从外部看中国很平稳,很有实力,为什么中国自己反而很紧张和担忧。
人民日报社亚太中心分社首席记者丁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国际上对中国的期待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今后还会更大。比如,德国《时代周报》驻华首席记者弗兰克·泽林在新书中预测:未来10年,人民币将成为和美元、欧元平起平坐的国际货币。而中国金融专家认为10年不够,因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牵涉到国内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等经济领域的改革和调整。
中德广播电台暨电视台前主编沃尔夫冈·坎特米席教授向中国同行提问,“中国是怎样定义质的增长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中国人现在很困惑。过去认为GDP增长了,路修好了就是发展,并且以骄傲的口吻谈起这些。现在很多人提出质疑,这是发展吗?这是我们追求的吗?发展应该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中国发展的动力强大,来自于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困惑,但是我们会一步一步往前走。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房方表示,中国老百姓已经在反思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中国媒体人感兴趣的。
欧债危机是目前欧洲面临的一个困难。中德嘉宾就到底是否应该救助希腊等欧洲重债国家展开了激烈讨论。胡锡进表示对欧洲有一些悲观,他认为欧洲平均的勤奋程度,跟东亚国家相比实在差太多。中国是24小时商店最多的。欧洲人如果缺少勤奋,未来会在跟美国和东亚的竞争中衰落。新浪网总编陈彤认为,两年前中国是隔岸观火,现在也深受影响。同时中国在欧洲面临巨大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丁刚的观点是,欧洲不缺钱,缺的是一种工作精神。德国《时代周报》副总编辑伊利萨贝·妮雅认为:不是南欧国家的人太懒惰,而是当时这些国家太快进入欧元货币体系当中,导致南欧整个劳动力成本人为地过快增长,产业失去了竞争力。
德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萨宾娜·克里斯提杨森说,其实欧洲对解决欧债危机也很困惑,不知道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欧洲的安全感正受到威胁。中德互有所求,互相依赖。中国有资金,就是缺乏勇气。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陈华表示,中国最担心投资的安全性。胡锡进说,中国政府在购买欧债问题上有压力,因为舆论普遍不支持。
与会嘉宾还就中德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交换了意见。博世基金会执行董事汉姆女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德媒体论坛越来越吸引人。每一年的讨论都比上一次更加激烈和精彩。双方媒体负责人彼此间的了解也更加深刻,说话更透明。
中德媒体论坛由环球时报社和德国博世基金会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德媒体论坛于2010年在上海举行。第二届于2011年5月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本届论坛对话交流部分持续两天,9月3日中德嘉宾还将就社交媒体和双方相互报道等话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