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义
现行初中汉字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在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能力构成与责任意识等方面未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审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汉字教学标准,我们发现,初中汉字教学目标、地位、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设置都有其不当性,甚至存在着缺位现象。正视初中汉字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反思和建构初中汉字教学体系,为一线语文教师指明教学方向,推进初中语文汉字教学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初中学生汉字书写状况举隅
汉字书写水平整体下降。随着书写量的增加,学生书写的字迹越来越不清楚,主观随意性很强,歪歪扭扭的字形,仿佛是不合节拍的乱舞。更有甚者,行楷字很不规范,难以辨认,影响了阅读。于是就有教师“初中生写字怎么不如小学生”的感喟,家长的“我的孩子在小学字写得好,怎么到初中就变差了”的原因追问。
1.汉字规范责任意识淡薄
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汉字学习兴趣,对汉字规范必要性应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自己不仅要书写规范的汉字,而且要自觉地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正确地认识现实中使用不规范汉字的现象,而且力所能及地加以纠正。但现实是,不少初中生不但没有认识到使用不规范汉字的危害性,而且出于“好奇求新、媚俗从众”的心理,在QQ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字母代码、网络最新用字和繁体字等。
2.错字数量不能减少,别字数量逐渐增加
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心智应更为成熟,对汉字的理解应更为深入,书写时应更能把汉字的“形”与汉字的“义”联系起来,正确率应更高。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汉字的教学方式绝大部分是以“音”与“形”相结合的,“形”的识记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有时虽然利用了“义”的辅助记忆,但是教师随意曲解,并没有根据汉字的“形”体现出来的意义特征来进行科学的教学。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汉字教学主体地位的让位,错字数量不能减少也就理所当然。更为糟糕的是,随着汉字使用语境范围的扩大,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具体语境下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本义之间的联系,别字数量增加就难以避免。
3.汉字审美教育的缺失
汉字既是实用性文字,又是艺术性文字。教师在引导学生书写汉字的基础上,了解、认识汉字的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这些是汉字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教学任务的提升。但是,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书法课程很难设置,它只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美好愿望”,学生很难具备汉字审美能力。
二、对现行《课标》中汉字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
1.能力达成目标小与学生汉字书写现状不乐观的反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毕业时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毕业时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从数量上看,识字与写字的数量各只增加了500个,这个数字反映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任务由小学主要地位到初中次要地位的转变。这样小的任务分布在初中三年里,按理说,学生识字与写字的状况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写错字形还是屡见不鲜,而别字的误用情况更是让人担忧。究其原因,文字要达到正确的运用,成为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它应该包含三个阶段:识字、写字和用字。识字是对文字符号声音的正确表述,写字是对字形的正确呈现,它们是掌握一种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而正确、熟练用字才是文字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初中阶段不仅仅是在小学基础上新增500个左右的识字与写字的任务,而且有它自己新的教学任务,这个任务是学习汉字能力要求的更高设置,是初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汉字正确运用在量和质上的规定。
2.汉字习得途径单一与学生汉字使用范围扩大的不匹配
综观《课标》,小学与初中汉字习得的途径相同:使用字典、词典来独立识字,只是初中阶段识字要求,在使用字典、词典熟练的程度与检字方法多样性上有更高的要求。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汉字使用范围上不断地扩大,字典、词典提供的帮助虽然规范,但是这种帮助很单一。反思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所包含的以字义为基础的丰富信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汉字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得汉字特别富有表现的张力。尤其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四种基本造字方法,非常富有智慧,即使现代的简化汉字,也能体现出汉字构造的理据,真可谓一字一世界,营造了艺术表达的巨大空间。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由现成的汉字或汉字的组合构成的词语也很有道理、很有智慧和很有文化的。因此,汉字习得的过程,是与汉语词汇、汉字文化、汉语语法紧密联系的。这种状况就决定了初中阶段不是在小学阶段汉字习得途径上简单的延伸,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多样化。因此,了解常用汉字的文化,掌握一些词语构造知识,洞悉基础语法知识,都有助于避免初中生随着用词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用字混淆现象。
3.审美教育虚幻与汉字教学评价體系缺失的痼疾
《课标》里对小学阶段的汉字审美教育基本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由低年级的在注意汉字间架结构中初步感受汉字美,到高年级的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目标体现了递进性,但是缺少实施的手段及具体要求。在初中阶段,此项要求体现在《课标》里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目标表述更为空泛,只强调临摹,忽视了临摹背后的实质:通过临摹各个朝代的名家书法,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找到书法作品鉴赏的途径,进而才能培养审美情趣。这种空泛的要求反映在初中语文教材里,表现为书法鉴赏放在课本的附录位置,在教学地位上给了执教者一个不好的暗示;鉴赏内容不成系统性,只是选了几个名家作粗线条的概述,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要求出发,根据书法学科的规律进行编排。正因为如此,实际教学中它也只成了一个遥望的空塔。至于汉字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师也只是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试卷的书写状况作一个大致加分减分的评判,它完全出于教师主观上的一种判断,而且这也只是对学生钢笔字书写状况的单一检测,毛笔书法的水平和鉴赏所达到的程度,却缺少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
4.情感养成断裂与汉字良好发展的忧患
学习一种知识,要让学习者在掌握这种技能的基础上,情感上也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有递进性,为这种知识的持续、健康的运用与发展作有力的保障。细寻《课标》,情感养成的目标体现在低年级的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中年级的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在小学的高年级与初中阶段,此项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在汉字教学情感养成上出现了断裂现象。良好愿望与浓厚兴趣不是汉字教学情感养成的终极目标,它只是实现终极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方法和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主观上树立汉字学习是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观念,进而热爱汉字,自觉地执行、维护汉字的规范性。主观上情感态度培养的缺失,体现在学生身上是对汉字学习热情的淡化,尤其在现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汉字输入方式的智能化,使学生在汉字的书写、运用方面的能力有所消弱,给汉字良好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初中汉字教学目标的展望与构建
1.遵循汉字学习规律,厘清初中汉字教学任务
《课标》规定初中阶段汉字能力要求体现在数量上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实际上在小学的基础上只增加了500个识字与写字的任务。这个定量的要求只是在识字与认字目标上的延伸,并没有对初中汉字教学任务提出质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别字增加的现象,应由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转化到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运用汉字要求上。因此,不仅要界定好初中阶段新增常用汉字教学对象,而且要厘清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常用汉字的字义、词义的基础之上,到了初中阶段新增义项的学习目标。在复习已学过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出现的内容,避免产生混淆。
2.研究汉字教学规律,完善汉字学科建设
汉字是由一定数量的部件,按一定的构形模式逐级组合而成的,是一个严密而有规律的符号体系。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常用汉字的构形理据,掌握汉字基本部件所表示的意义,进而就能用字理知识进行科学的教学。同时,研究简化汉字的构字理据时,要避免俗形义学对某个汉字的一个部件的说解是讲得通的,迁移到另一个汉字上,就出现矛盾的情况;而要探究与原本汉字字形的联系,在简化后字形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字理分析依据,为汉字有效教学服务。在汉字教学中,要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积淀的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感受汉字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使汉字的现实性与教学目标的前瞻性相统一,从文字的关注引发到精神上的关注,从思维的训练迁移到情感上的熏陶。
3.量化汉字教学达成目标,建立多样评价形式
初中汉字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课标》表述宽泛、模糊,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就缺少了执行的标准,评价体系也就难以构建。因此,汉字教学达成目标必须量化。首先,无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初中階段的生字表都应该量化明确,使汉字教学具备有所遵循的硬指标。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小学汉字教学的重复与重大遗漏,又可以避免把冷僻字当作教学重点。其次,对汉字书写要达到的标准给出可参照的具体规定,书写的速度也要作出明确的数量上规定,而不是含混不清。最后,要建构初中书法教学体系。临摹名家书法,既要有硬笔书法,又要有毛笔书法;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有序性、规律性,又要符合学生学习书法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而不是随便罗列几家作为摆设。评价的体系要把平时的考察与段位考测结合起来,平时考察的功能应注重学生写字的态度、习惯方面的养成,段位的考测侧重于学生写字所达到的水平认定。
4.强化汉字学习动力,续建情感教育目标
目前初中汉字教学所出现的窘况,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汉字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意识到汉字学习的真正意义。识字、用字不是汉字教学的终极目标,汉字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我们的学生通过汉字的学习,热爱汉字,自觉地维护汉字的规范性。这种情感的教育目标达成不能单纯地强调汉字教学的工具性,而要注意到汉字人文教育的特征。我们的汉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反映了大量的汉民族文化信息,才能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自身结构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欣赏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美,自觉地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