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章先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原因;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及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明确了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校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之一;她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传家法宝。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奋斗目标实现的接班人与主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状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做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是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为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这种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艰苦奋斗的本质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它并非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价值。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为:第一,在政治思想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学习上勤奋、刻苦精神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三,工作追求安逸和享受,缺乏吃苦奉献精神,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凡事讲报酬,讲得失;第四,生活上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第五,心理上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第六,择业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原因
引起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是由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引起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学生对现实理解过于单一和片面;第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和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深刻,艰苦奋斗信心大受打击;第三,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后,家庭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必要的艰苦奋斗实践。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部分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三个方面引起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学生自身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认识,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重视,社会对不良消费倾向缺少净化管理。同时,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及其长期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部分家庭的教育指导方向不当,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及不良消费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本身缺乏实践锻炼。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人曾经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把有问题的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令人担忧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只要到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少数人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当代大学生不懈地艰苦奋斗。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多万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创业,正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弘扬并不断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教育+实践磨炼”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重要的“孵化器”。艰苦奋斗贵在长期坚持,重在刻苦实践。
五、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
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艰苦奋斗教育环境与氛围。辅导员要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庄严使命及艰苦奋斗精神在各项使命完成过程中的必要性;利用各楼栋宣传栏、橱窗、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形式作专题宣传与教育渗透,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广大学生中达成共识;树立典型,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善于发现和表彰学生中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并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形成勤奋向上,克勤克俭的良好校园风气,树立艰苦奋斗的新风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艺术节,贯穿各项艰苦奋斗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一定联系和相同价值观念及认同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物质产品丰富,精神生活缺乏而开展的校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容易形成的一种氛围,因而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中,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思政电教片、爱国主义演讲、颂祖国歌咏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绘画、才艺展示等形式文化艺术活动;由学校、系部牵头,辅导员配合,开展创建文明楼栋、文明宿舍、文明个人、先进班集体等评优评先活动,形成勤俭文明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个人品质;辅导员要经常开办以艰苦奋斗教育为主题,形式多样,融时代性、思想性与艰苦奋斗教育为一体的系列讲座;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学生以楼栋或院系为单位进行一些有益的集体文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深入体会集体主义、团队配合、竞争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加强艰苦奋斗的养成教育。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下楼栋,下宿舍,与学生们交谈,和他们做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占领网络空间,加强勤俭奋斗精神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搞好艰苦奋斗教育的网站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勤俭奋斗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