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均
[摘要] 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有其必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的教育。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思想素质教育生物教学
据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死亡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些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即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青春期的心理困扰、学习上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三方面。如何在中学生中进行规范、系统地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弥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范围较窄、内容零星方法单一的不足,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各学科加强这方面的认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笔者仅对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物学科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丰富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21世纪的生命科学,人们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认识领域。在探究这些规律时,要始终贯穿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即生命的物质性。在生物教学中体现这一基本观点的内容很多。如: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而这些化合物是由基本元素组成的。经大量实验证明,构成生物体的元素无一不是无机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说明生命的物质性,从而验证世界的来源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为唯物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这种对立统一在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中无处不见:同化与异化;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显性与隐性;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通性和相对性;生物的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等,都表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就遗传和变异来说,遗传意味着稳定,使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代谢类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地向后代传递。变异则相反。如果只有遗传的一面,生物的个体之间就没有变化,生物就不可能适应各种环境,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就不会出现激烈的生存竞争,自然界就不会有许许多多的物种,形形色色的生物,即生物的多样性。反之,如果只有变异的话,基因频率在不断的改变,如: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异,基因重组等,物种就不能稳定。因此,遗传和变异缺一不可,是对立统一的斗争。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进化发展而来的。一切生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现在使用的"新课标"教材内容就有许多变动。这就足以说明生物学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
二、如何在生物学科中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渗透
生物学科的思想素质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德育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随意贴政治标签。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思想素质教育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中增设的“科学家访谈”这内容,是让学生对科研精神能直接感悟的很好素材。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教师由此强调:超过了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
具体来讲:
1、渗透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向学生介绍本地的生物资源及环境污染等情况,如内江沱江河水污染事件,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逐渐解冻“春游禁令”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产生真挚的情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得对自然具体的体验。从热爱家乡,奠定献身祖国的思想基础,同时还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2、渗透生态观的教育
当今世界上正面临着各种生态危机。“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1200多人丧生,成为1928年以来对美国影响最严重的飓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万人死亡,近13万人受伤,280万人无家可归。形成于孟加拉湾的特强热带风暴NARGIS导致77738人死亡、55917人失踪、19359人受伤。我国汶川、玉树地震,南方九省的大暴风雪、干旱事件等造成的巨大灾难触目惊心。最新公布的数据,2005年以来,全世界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3、渗透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们相互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WTO的加入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生物学思想教学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例如在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幼年动物发育的影响”这一实验时,需要分组制定计划、分组实验、分组记录数据、还需要分析讨论相互合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立新的和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向学生介绍每一项生命科学的重大成果时,都应该强调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配合,要想完成一项科研,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如:“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的完成,就由6个国家共同来完成的。当“非典”在我国流行之时也有国际卫生组织的成员加入研究行列,共同战斗克服困难,来战胜“非典”毒魔夺取胜利。所以有必要教育学生放眼世界,从全球、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有开拓进取的人才。
4、渗透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生物科学,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所必需的,生物科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过生物教育后对自身、对自然、对环境就有比常人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观点来观察、解释周围的事物。当面临一些重大问题时同样能够作出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有利的判断和选择,逐步形成适应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自觉意义和价值取向。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三、渗透思想素质教育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