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的文化自觉

2012-08-30 16:53杨继红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发展

杨继红

[摘要] 本文从大学对文化地位属性的深刻理解,对自身使命的正确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文化自觉是大学能否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同时提出了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需准确把握的三种关系。

[关键词] 大学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話中又为大学使命增加新了内涵,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增加了“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使命的正确认知,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理解,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

一、大学对文化地位属性的深刻理解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更重要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要求得到满足。文化有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机构转型,提高经济整体质量的助力器,历史风俗、创意设计等已成为市场开发的又一“宝地”。但文化是精神产物,其最根本、最鲜明的属性是意识形态属性,它是在无形中影响人的观念,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以文化人的直接途径是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因此文化在大学的教育框架中应处于核心地位。

二、大学对自身使命的正确认知

(一)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史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我国古代书院到西方的学术性行会。从我国来看,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就强调通过教化来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庸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正是强调大学通过教育来传承文化,以使社会文明的使命。而近代,在每一次文化变革引领的社会变革中,从文艺复兴到五四运动,大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由大学的自身功能决定的。第一,大学拥有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传承文化的浅层次行为——传播上,具备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集中优势。第二,大学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职能,尤其在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方面,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视角。第三,大学以服务社会为责任。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一方面大学以教育为手段,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通过他们服务社会来建立普世价值规范和良好愿景。

(二)大学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大学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是由大学自身特殊属性决定的。

第一,大学是多元思想碰撞,各种文化交织的汇集地。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是文化重镇。从中古的大学萨里诺到现代的剑桥,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因大学自由、自治、独立、开放的特质,学者与学者的交流讨论中,在探索人类未来答案的辩论里,多元文化得以很好展现并撞击出火花,从而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思想准备。第二,大学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产品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形态,如《富春山居图》,不但在艺术上达到高峰,在不同时期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大学不但在文化产品保护上拥有人才、专业等优势,同时也在悠久的办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自由思想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家,他们在文学、美术等领域创作了大批具有时代文化内涵的作品,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大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堡垒。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危难之际,自觉承担起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的历史使命,潜心学术研究,培养了一大批大家、大师,造就了一座思想丰碑。“大学不仅要回答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更要回答中国以及人类发展中未来的根本问题,为民族、国家、人类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为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与变革,提供精神资源,提供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①”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价值核心。

三、大学对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大学也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方面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证明,闭关锁国不能守住文化的根本,反而会让文化失去创新的动力,丧失掉生机活力。中国文化本身就是海纳百川,具有包容胸怀的文化,因为它自身就是由不同历史时期条件下,多个地区文化彼此吸收,多个民族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从唐代佛教文化、明代阿拉伯文化到近代的马列思想的中国化,中国每一次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都使中华文化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壮大,都使文化软实力得以提高,都造就了各个历史阶段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繁荣盛世。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扩大,西方文化开始不断涌入中国,形态也由过去的以思想输入为主转为以文化产品输入为主,好莱坞电影、肯德基快餐、迪斯尼等等,其中既有好的,也有对,必须加以辨别。因此,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要本着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坚守本土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取舍、吸收、借鉴,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关系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传统是文化大厦的根基,失去了传统这个基础,也就失去了文化本身。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为本民族的进步发展提供养分,也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百年来,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文化自卑始终存在于国民的思想中,对传统文化采取一味地否定。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如人本思想、德政观念等等。同时,红色旅游热的兴起也带动人民对革命文化的回顾和重温。不能因为两者在核心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而互相否定,革命文化是根植在中华文化土壤上的时代坐标,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升华。

(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大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切以市场为指挥棒,功利化倾向严重;反映在学校内部则是以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自然科学是从,而人文科学收到轻视。固然,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忽视文化传承的作用。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悼词中不仅歌颂她所做出的科学贡献,更赞扬他伟大人格魅力和对人类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科技者会成为“职业杀手”,无法拥有卓越理论思维的科技者,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家,所以清华大学前校长、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应“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还系统提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既然你而之学问,不能出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②

大学自出现开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特殊作用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而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大学必须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至善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