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2-08-30 16:53李秀清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口人文新课程

李秀清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创设典型教学情境、师生平等交流培养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人口道德、全球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逐步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中的作用更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1]。一些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可能更多地演变为了一种“人文知识”的传授,而未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本人通过地理教学实践认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而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诸多阶段: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这体现出我们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科学环境伦理观的最好体现,而近年来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理念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地理学能多方位地体现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它涉及人类社会中的诸多要素,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力图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以高中地理必修部分为例,必修一、二分别侧重于自然与人文,而必修三又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对一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评判。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如果我们盲目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的将是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只有保护好环境,留下一片青山绿水,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他们树立了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才会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做出正确的谋划。学生将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决策者,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领导者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而一些地区急功近利,盲目投资,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应该成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基本素质之一,相应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二、人口道德

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关于人口的一些论述中,其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分布等知识,它们涉及了各个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特征,而在学习其他一些问题尤其是人类的活动时,由于人是活动的主体,所以也会间接地牵涉到人口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人口变化单元时本人注重学生对当前人口问题的关注,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并在未来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三、全球意识

21世纪已走过10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潮流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培养全球意识,让他们了解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是互相依存的。全球化不仅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便利,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带来了许多挑战,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等。通过地理课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学习,意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努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全球意识的教育要求从狭隘的地域界限中摆脱出来,超越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不同,超越文化背景的差异,去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

四、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学校地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能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可以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中的优势,如国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优越的季风气候等,又能够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我国国情中存在的一些劣势,如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占有各种资源及生活资料数量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很理想等等。此外,通过时事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我国领土与主权相关的问题,包括两岸的和平统一、中印边界划定问题、南沙群岛问题、中日钓鱼岛及东海专属经济区划分纠纷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其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而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乡土地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更好地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爱国、爱家乡的思想如果进一步扩展,又会让学生进一步联系到自己身边,即学会关心集体,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真正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主体

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我们应彻底解放思想,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

2.师生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激励、鼓舞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的重要前提。地理教师要更多地学会以“学习伙伴”而非“教导者”的姿态与学生倾心交谈,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分享彼此的思维和观点,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实现各自的自我提高和完善,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3.创设典型教学情境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停靠点,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多媒体、视听等手段,也可利用实际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猜你喜欢
人口人文新课程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