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未成名之前,他的小说无人问津。情急之下突发奇想,他用剩下的一点钱,在大报上登了一个醒目的征婚启事:“本人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求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广告一登,毛姆的小说很快销售一空。
看到这个征婚启事的未婚女性,不论是不是真有意和富翁结婚,都好奇地想了解女主角是什么模样;许多年轻的男子也想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一个富翁这么着迷。不管如何,从那以后,毛姆的小说销售总是一帆风顺。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为了宣传梅兰芳,戏班子想到在报纸上做广告。经过一番筹划,他们决定在報纸上只印“梅兰芳”三个大字,然后什么都不说。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梅兰芳”三个大字,这下子议论的人就更多了。连登了几天之后,上海街头巷尾的人都开始议论梅兰芳了。由于这个特殊的广告格外引人注目,梅兰芳这个名字很快就传遍了当时的上海。
广告连登一周之后,报纸上又登出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某某戏院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广告一出,戏票立即就卖光了,而梅先生也是一唱走红。
善于运用广告为自己蓄势,然后出奇制胜,上述两例可谓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