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2012-08-22 07:53:42孙福明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分值指标体系

卿 松,孙福明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存的地球资源被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被大批量地开采,导致这些资源濒临枯竭。节约资源,充分应用有限的资源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重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我们大家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与资源息息相关。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们不珍惜它,充分利用它,就会很快消耗殆尽;而可再生资源,如果人们不加以保护性地利用,必将严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充分应用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护我们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监测各地区资源供需。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监测各地区资源供需存在的矛盾,及时做好资源的有序开发、调度与充分利用,缓解地区资源供求的矛盾。

2.有利于监测和促使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许多地区虽然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仍未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因此,要尽快改变这种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的状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根据指标体系,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充分发展低碳产业及资源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减少三废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研究背景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考虑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形成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在21世纪,许多学者和地方政府机构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许俊杰、宋仁 (2008)撰写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体系》一文,从经济节约、社会节约、环境支持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四项指标,并进行比较排序。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但缺乏对资源消耗和产能消耗方面的考虑,另外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1]何金钱、李赐平、孙宁宁 (2009)撰写《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社会、生态环境和科技五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该方法具有很好地操作性,但缺乏对产能消耗方面的考虑,另外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

国外首次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口号和概念提出来,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组织联合出版的一份题为《世界自然保护大纲》(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的报告中。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上,挪威首相用“可持续发展”一词概括了他们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主张,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影响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3]

国外许多学者在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研究中,通常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范围内来考虑资源节约型。比如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共包含58项核心指标,其中包括环境指标和资源节约指标。而资源指标具体包括经济结构、生产模式及消耗两大主题,7个子主题和14个基础指标,主要的基础指标有:人均GDP、资源使用强度、人均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工业固体废物排效量、危险废物排放量、废物再利用水平等。[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本文试图在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在方法上考虑问题的简易和可操作性。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帮助我们恰当地评价社会资源的节约状况,为正确引导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手段。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是随意地堆砌指标。我国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如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守社会经济现象和客观规律,能用量化数据客观地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5]

2.可比性原则。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充分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以便保证用同一口径的指标体系,去测试不同地区的资源节约现状,以便从地区差异中寻找存在的优势与不足。[6]

3.实用性原则。资源节约型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量化性,且数据可通过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直接或间接进行计算,且计算方法简单易行,这样应用指标体系,可以时时监测资源节约状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4.独立性原则。独立性是指主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子评价指标体系之间也相互独立,这样可以避免指标重复计算,确保指标体系比较简明。

四、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的利用,直接服务于经济,因此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然会涉及到资源的利用。因此,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指标。资源在应用于生产、消费过程中是否得到合理地节省,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而科学技术为资源的节约利用与再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环境是资源的载体,资源来源于环境,而利用过的资源又影响着环境。总之,要想真正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状况,必须从以下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需要考虑地区人口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可用如下一些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人均 GDP(元/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工业能源消费弹性和工业水资源消费弹性。

2.社会进步指标。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反过来也促进人们对资源的再认识与合理利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具体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3.资源节约指标。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中众多资源的利用。正是因为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利用,才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开采和利用往往表现为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半粗放形式。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和能源资源 (煤炭、石油、电力等)的开发和利用。衡量水资源、能源资源的耗用,可以用实物量指标,具体包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煤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原油量;价值量指标有: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4.产业能耗指标。产业结构是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

单位GDP能耗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结构。创造相同价值的社会财富,不同产业所耗费的资源有相当大的差别。2008年中国第一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为0.178 4,第二产业为1.430 3,第三产业为0.307 8,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4.65倍。由此看到,经济结构调整在节约能源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衡量产业能耗的指标有第一产业每万元产值能耗、第二产业每万元产值能耗以及第三产业每万元产值能耗。上述指标的数据可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公报数据中,经过计算间接获得。

5.消费指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基本生活的吃、穿、用到提高生活水平的住、行方向转变,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因此,倡导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缓解资源约束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最佳选择。消费可以从农村商品性消费、城镇商品性消费、农村住房及水电消费和城镇住房及水电消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6.技术支撑指标。技术支撑有助于控制废水、废气和废品的排放量以及对三废的有效处理与合理利用,具体指标有: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综上所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五、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方法——综合分值法及其应用

要了解某一地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水平状况如何,可以利用以上“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具体地说,可以结合事先设定好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值法。具体方法如下:

1.计算三级指标值。根据表1中所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原始资料,逐一计算出各项三级指标的值。

2.设定分值标准。由于三级指标值中,有些指标是用名数形式表示,有些指标是无名数形式,不利于数值的综合。为了统一标准及后续的分析评价,必须事先设定好三级指标值所对应的分值标准,为确定分值提供依据。分值标准可以取全国各地区的平均值,或者某一局部区域各地区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标准分值设定为5分。由于在各项三级指标中,有些属于正指标,有些属于逆指标。为了有利于合理分析一定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状况,应根据三级指标本身判断正指标与逆指标,分别选择相对应的模型计算,具体如表2所示。

表1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表2 资源节约型社会三级指标分值标准与计算模型

3.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分值。将表2中计算的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加总,得到各二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即:

在公式 (1)中:M代表各项二级指标的分值,m代表二级指标下各三级指标的分值。

4.计算一级指标的分值。由于各二级指标都比较重要,因此不必考虑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将各二级指标的分值加总,就可以得到一级指标的分值,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分值,即:

在公式 (2)中:T代表一级指标的分值;M代表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指标总分值与标准总分值进行比较,如果超过标准总分值,说明社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建设良好,反之,则存在问题。差距越大,问题越严重。因此需要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5.综合分值法的应用。

(1)计算华东六省三级指标的平均值。以华东六省即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山东和安徽2010年的有关数据资料为基础,计算三级指标的平均值 (当个别省份缺少有关数据时,只按照有数据的省份数来平均)。

(2)计算华东六省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实际分值。首先,判定三级指标属于正指标还是逆指标。其次,根据表2所设定的标准并运用计算模型,根据华东六省的数据资料,计算可得华东六省2010年度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实际分值。最后将各三级指标汇总,计算出各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实际分值。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0年度华东六省实际分值与标准分值表

(3)华东六省2010年度的比较。从一级指标实际得分值来看,华东六省中仅有两个省份超过标准分值160分,它们分别是福建省190.36分和浙江省175.88分,它们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表现较好;而低于标准分值有四个省,分别是江苏省157.85分、安徽省144.91分、江西省101.71分和山东省156.54分,它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上,相对较差。

以二级指标来看,表现较好的是产业能耗指标,有四个省份都超过标准分值,有两个省份未达标。表现较差的二级指标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和消费指标,它们各有三个省份达标,三个省份没有达标。二级指标得分值达标最多的是福建、浙江和江苏等3个省份,在全部6项二级指标中分别有4项达标,另2项指标不达标。达标最少的是江西省,6项二级指标无一达标。

总之,综合分值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检验各地区资源节约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综合分值法的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修正。

[1]许俊杰.宋仁霞.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体系[J].统计研究,2008(3)108-109.

[2]何金钱,李赐平,孙宁宁.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76-78.

[3] WEC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5.

[4]叶文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3):83-87.

[5]李岩,郭秀珍.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07(19):74-75.

[6]郭秀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J].财会研究,2008(1):75-76.

猜你喜欢
资源节约型分值指标体系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工会博览(2022年8期)2022-06-30 12:19:30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新型资源节约型耐热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
上海金属(2015年6期)2015-11-29 01:08:57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病种分值结算模式下的医疗监管之实践与启示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