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连续8届夏季奥运会的累积,让中国人对体育的欣赏趣味与观察角度渐渐丰富起来,而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从生硬的金牌数字向“人”回归。
伦敦值得我们记取的中国面孔有很多,比如孙杨的霸气外露,徐莉佳的大气从容,陈一冰的大将风度,冯喆的搞笑卖萌,陈定的轻松,刘哮波的直率(他对着CCTV镜头向女友求婚)。但是,假使从中发现一个人,在运动生涯中渐渐活出了味道,我们首推林丹。
对林丹而言,获得“全满贯”后,在伦敦战胜永远的对手李宗伟的意义,无非是随手改写了奥运羽球男单无人卫冕的历史,他的纵情狂奔,是压力的释放而非对荣耀的标榜。就运动成就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可以用“伟大”来标注的人,不过我们想强调的不是这个,是一个青年在中国特有的体育体制内如何自我省思、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将其视为比耀眼奖牌更了不起的成就。
2008刘翔退赛和2011李娜问鼎法网之间,林丹成为中国体育明星广告代言的宠儿。这看上去像广告商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羽毛球虽然足够大众,林丹的成就也足够耀眼,但是中国人极其看重“突破历史”的意义,很抱歉,羽毛球没有一鸣惊人的可能;此外,林丹的火爆脾气会让人隐隐担心——2008年初,他接连发生与韩国队教练李矛(中国籍)、中国队教练吉新鹏的冲突,强化了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一个长不大的问题青年。
事实上,当广州亚运完成全满贯而无须在球场证明什么,当他与许多人并不看好的女友谢杏芳确定关系,比正常年岁增长更迅速的成熟,在林丹的世界里悄然发生。
人们一度喜欢拿林丹与刘翔对比,其实二者没什么可比性。从事的运动差异巨大,个性同样大有不同。刘翔曝光率奇高,却因善于自我保护而显得不那么真实,林丹倒是很容易让人看得真切——无论是身上的锋芒还是眼里的忧伤。
这个福建小县城走出的羽球天才,一直都不曾丢弃率真的本性,只不过,年少时它体现为冲动和张扬,如今的真实,既有对本我的坚持,也有对责任的担当。
借着伦敦奥运的热度,林丹推出了个人传记体的新书《直到世界尽头》。当然,传主本人坚持认为,假如称为传记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更愿意把它看作“纪念册”。书中,林丹表现坦诚的方式就是直面自身,他不加雕琢地还原与李矛、吉新鹏的冲突,力图给彼此一个更理性的评价,他坦言自己赛场上一些恐惧、想退缩的时刻,也重新打量那个经常摔拍子、使性子的自己,“不同时期的每一个我,那都是真实的林丹”。
一些对于林丹的运动生涯足够重要的人物,并没有出现在“一路上有你”那一章里——那是林丹献给恩师与挚友的部分。林丹不是趋炎附势之辈,这从他以往的一些言行也看得出来。
最近两年,超级丹很少再以蛮力征服球场,他具备了调控比赛节奏的能力,这使得一些关键对决看似风浪迭起却被一种力量稳健地把控。羽毛球资深记者邹晔评价,这才是臻于大师的境界。
如果说球风的转变,是更合理分配体力的需要,那性格的成熟,则应是林丹自己所言“近年来经常思考人生意义”带来的馈赠。
冠军拿到手软的超级丹,在近乎残酷的竞争中体会到了尊重、友善的价值,他与一度疏远的好友鲍春来找回了友情,与李宗伟、陶菲克、盖德这些伟大的对手更是英雄惜英雄,在各种场合表达着对“手下败将”的真诚敬意。而奥林匹克的真义,不正是这种超越胜负的理解与友爱么?
他无所禁忌地尝试不同的体验,不忌讳谈论文身,不忌讳在杂志封面展示性感,他结交各界的朋友,明知不会获奖还是赶往伦敦出席劳伦斯颁奖礼。林丹说他认识到了专业体育对人的局限,他想让改变发生。“人生的精彩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现在,我也想看看我左右的风景,甚至站在不同的角度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自2011年开始,林丹一再提及,羽毛球的影响力更多局限在亚洲某些国家,还不像网球那样真正属于国际舞台,他希望尽自己所能提高这项运动的影响力,这是“巨星的责任”。就如同一个金牌大国需要适时承担“大国责任”一样,一位非凡的球员也将因赛场外的贡献而显得伟大。
中国体育成就了林丹,而这个逐渐成熟起来的选手,会在某些时刻直言精英体育体系的弊端,他希望看到一条更好的道路。
姚明、李娜“单飞”后,有了更广阔的视域和更独立的思考空间,其嬗变令人刮目。而林丹作为本土成长的体育明星,由粗砺到成熟的标本意义或许更独特。2008年后林丹逐渐拓展的自由空间,受惠于强悍的战绩,这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争取得来的,但一定代表了运动员的普遍梦想。
我们相信,林丹的嬗变不是偶发的个例,而是集体成长的缩影。一个不那么完美但真实可感的超级球星的成熟之美,一次值得回味的“炼丹”历程,在这片羽毛球的热土上,应该也可以“激励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