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段瑞春
2001年11月10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尽管我国“入世”历经15年谈判的“长征”,其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但最终划上圆满的句号。中华民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员,在21世纪世界经济舞台上担当起重要主角。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今天,中国“入世”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刚刚送别的2011年,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华民族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了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迈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2012年。时间总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又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在这承上启下的时刻,回顾我国“入世”的风雨历程,展望和思考新时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推进创新全球化等战略问题,具有深刻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世界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入世”,对发展中的大国的中国,是走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大步骤,对世界贸易组织来说,也是获得其应有的广泛性和完整性的历史性标志。
从1986年9月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到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国许多部门领导和专家曾经直接和间接参加了先前叫“复关”,后来称为“入世”谈判的研究、论证、协调和相关磋商工作。80年代末和90年代,我在国家科委工作期间,有幸参与有关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谈判方案的研究、论证和国际磋商。
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国家科委按分工所承担的专题是科技研究开发市场准入的磋商,一帆风顺。当时,由国家科委牵头起草、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7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在第三十六条旗帜鲜明地规定:“研究开发机构可以依法在国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国外组织和个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也可以与中国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其他组织举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我国通过这部科技立法昭示:中国科技体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协定对成员国科研准入的要求,我国科研市场准入问题,迎刃而解。
有关知识产权的谈判,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为焦点,却一波三折,艰难前行。1994年至1998年,为了协调指导国内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国际磋商,国务院成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由宋健国务委员主持。宋健同志选择我担任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主任,协助他接过被他称之为的“烫手的土豆”。在此期间,我作为中方主要谈判代表参加了由国家科委牵头的科技合作知识产权谈判和由外经贸部牵头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通过尖锐交锋和艰苦磋商所取得的成果,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是整个“复关”、“入世”外交斗争的一个战场,从一个重要方面,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回顾“入世”10年,我的体会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成为WTO举世瞩目的成员,其意义,一是有权分享当代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二是能以经济大国的崭新姿态,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三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事务话语权,为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参与贸易自由化,以国际公约为武器,抵御超级大国的经济霸权,摆脱其歧视政策;五是在全球化大背景、大平台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方位开展国际经济、技术、投资、工程咨询的合作与交流。
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定(TRIPS)》为例,它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00多个成员长达13年马拉松式磋商的产物。我是这样评价这个协定的:第一,协定在客观上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政策取向,规定了较高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相当大的压力。第二,它也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困难情况,对发展中国家采取过渡期政策,允许其自协定生效后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再履行规定的义务。但至2006年,协定规定的宽限期已经届满。第三,由于南北差距、东西摩擦、法律与技术的复杂关系,协定也留下了若干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灰色领域,包括矛盾、瑕疵和漏洞。这些为各成员国施展辩护、解释、博弈的智慧和技巧,提供了空间,也为未来谈判预设了主题。第四,协定适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议解决机制。这是对所有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刚性规定。我国“入世”以来,WTO已经受理外国成员对中国起诉24起,中国起诉其他成员15起案件,包括2007年美国就知识产权问题对中国的起诉。就最终裁定来说,有胜诉,有败诉,二者大体参半。
显然,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负责任的成员,全面履行其规则的义务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是要按照议定书规定的范围和进度,向所有缔约成员开放市场,各项经济技术法律法规和贸易政策必须公开、透明,与多边规则接轨,并置于WTO的政策审议机制,这对我国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要兑现市场准入承诺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展示大国风范,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大举抢滩中国市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组织面临冲击波,有些要在大浪淘沙中重新洗牌;三是我国执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定》,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舞台上迎战对手,不仅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把全面提升科技进步速率和企业创新能力,提上紧迫议程。
总结10年风雨历程,盘点“入世”的成败得失,检阅我国“十五”、“十一五”辉煌成果,我的结论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成功完成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国际接轨,平稳越过了平衡经济规模与创新成本的“拐点”,奇迹般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近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主权信用等级下降和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的时期,中国自信和从容地应对了复杂国际经济形势,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这里列示的是我国2010年、2011年若干重要经济技术指标:
连续两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二位,高技术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位;
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8610亿元,世界排名第二位,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83 %;
全社会广告投放总量6000多亿元,世界排名第三位;
180多种产品在世界产销量居于世界第一;
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
国际投资和海外并购持续上升,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股权国。
我们有理由告诉世界,入世10年,中国是赢家!我国成功把握了机遇,战胜了挑战,深刻印证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更需要中国”,同时,在交融和分享中,也阐明一个哲理:开放才能发展,互利才能共赢。
21世纪是创新决战未来的世纪。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怎样认识我们所处时代、所在起点,我们可以做出三点判断: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相互作用下,科学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基础科学逼近极端和本原,趋于交叉和融合;高技术前沿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性突破,其产业化进程势如破竹;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竞相崛起的崭新的创新时代。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主流经济历经几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流程再造,当代世界产业价值链凸显两大高端,一是产前研发,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获得知识产权,占据技术竞争制高点;二是产后营销,打响著名品牌,开发有利的商业模式,从市场获得丰厚回报。
第三,我国经济改革和技术创新迈出巨大步伐,总体上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科技跃升期,但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相当尖锐,体制性瓶颈问题仍很突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围绕资源、能源、资金、技术、人才的全球竞争日趋白热化。我们一定要对严峻的世界经济竞争态势保持清醒头脑。
改革开放30年,我的职业生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国家科委、后更名科学技术部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担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我很赞同一个概念:“国际对标”,就是将我国企业、产学研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和外国强势集团对比,找出差距,发现自身的“短板”和“瓶颈”,从而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创新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产学研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我认为,我国企业在总体上面临五个突出问题。
一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三分之二来自投资和出口。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说过多年,但在高速成长的“惯性”驱动下,始终没有真正落实。这种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规划把转变发展方式提到经济发展主线,在国际层面,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围堵和打压不断升级,在国内层面,来自资源能源的约束日益加剧,如何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考验我们中国的决心、力量和智慧。
二是我国产业技术缺少历史的积累。由于长期沿袭技术引进、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和大规模接受外国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式,多数部门和企业产品沉淀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相当部分也在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实现产业升级,是企业整体性问题,企业资源难以完成产业高端的创新。如果不能通过产学研合作破解这个难题,则无法应对日益升级的国际竞争,我国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存在继续拉大的危险。
第一,公路桥梁的下部结构养护。公路桥梁地基对整体桥梁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公路桥梁的下部结构养护不仅可以延长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第二,公路桥梁的桥面养护。公路桥梁的桥面是承重负荷的主要接触面,其面临多样的受损因素。若不对公路桥梁的桥面进行及时养护与维修很容易造成桥梁的变形性损坏。第三,公路桥梁的上部结构养护。大部分的公路桥梁养护工作都是对其进行简单维修,工作人员很少会进行深层次的养护,导致公路桥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1]。
三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高技术前沿处在外国专利包围之中。尽管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我国专利总量有较大增幅,但人均发明专利数和国际发明专利量差距甚大,加之专利战略意识缺失,面对通过“专利池”联盟,在产业高端形成事实标准的跨国公司大军压境,我国企业尚处在被动地位,如果不能从战略、布局、结构、质量、标准等方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继续付出沉重代价,而且很难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知识产权陷阱。
四是品牌战略处在弱势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传播创新相互脱节。尽管我国企业广告投放量与日俱增,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本土著名品牌为数甚少,有些在市场崭露头角、有一定影响的品牌,相继被外国企业收购,广阔市场为凝聚巨大无形资产被外国品牌所主导,丰厚利润在诸多环节流失。中国品牌与中国力量极不相称。如果不能加快推进著名品牌战略,打响我国的世界品牌,势必继续日甚一日地丧失国际和国内市场财富的优先分配权。
五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总体上体现发达国家政策取向。知识产权和品牌博弈的“游戏规则”更为他人主导。跨国公司除拥有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外,依仗规则优势如虎添翼,我国企业尚且处在朦胧、盲点和误区之中。加之对国际市场风险和跨国经营方略缺乏经验,进入国际市场后,累累受挫。如果不能加快了解规则、精通规则,争取规则制定和解释的话语权,提升博弈和交锋的软实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难免落空。
去年10月,我应邀出席上海浦江论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专题讨论中,第一个问题是,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否乐观。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我谈到我国企业面临上述突出问题时,主持人(凤凰卫视邱震海先生)问我,你所持的乐观态度与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否自相矛盾?我强调,客观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存在问题,是制定战略、策略和计划的基础。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执行自主创新的方针,充分发掘蕴藏在数以千万计的科技人才和庞大企业家队伍中的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历经“入世”10年洗礼的中国,一定能够谱写崭新华章。
今天。步入“入世”第二个十年的中国,旗帜鲜明地推进自己的创新国策。其基本点,一是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二是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以全球视野,开放胸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选择创新国策?我的理解是,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产业信仰,是世界财富创造中最重要、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因素。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一场创新战。创新冲击波,其上游延伸到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研发和生产全过程,下游推进到市场营销和服务各环节。从哲学上讲,科学研究是继承与突破的矛盾运动。而创新冲击波积聚的是“创造性摧毁力量”。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居于技术制高点和占据市场大份额的创新型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是创新,来自后来者的重大后发创新。未来创新冲击波总是改写世界技术版图和市场领先记录。
2012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以创新国策为主导,加速转型升级和国际化步伐。是我国科技、经济战线肩负的神圣使命。
——转型,要瞄准建设创新驱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出口、投资,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的方向深刻转变。
——升级,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价值定位的重要支撑,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农业服务业高附加值环节,推动其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进入高端。
——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导致创新步入全球化的道路。要基于“入世”10年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理解,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高技术转移、人才引进、海外参股投资、国际兼并收购等领域,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当今时代,世界主流经济经过几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流程再造,全球产业价值链呈现两大高端和全球化战略选择。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一是产前研发,实现技术突破,获得知识产权,占据技术竞争制高点;二是产后营销,,打响这么品牌,创建有利的商业模式,从市场获取丰厚回报。与此同时,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产学研联合以至竞争对手之间战略合作,持续建立和发展在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战略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随着我国产业逐步升级,产学研组织将进入知识产权密集,专利大战此起彼伏的热战领域,提升知识产权实力刻不容缓;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我国快速形成消费者驱动的市场,其本质是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品牌市场,我国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将决定谁是赢家。随着我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嵌入、融入国际化、整合产学研的经济资源和技术储备,高起点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愈加具有战略性、根本性意义。一句话,推进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必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著名品牌战略、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这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这是迎接新时期产业革命的攻坚战。
首先,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在法律意义上,是法权,是以法律形式固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确定经济秩序;在政策意义上,知识产权是关于科技成果和知识财富归谁所有、如何使用和转让,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怎样分配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和产学研组织而言,知识产权是财富、武器、竞争力。高起点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定位,一要保护核心技术,通过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技术合同,尤其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渠道适时获得国际专利,使得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包括创意、技术秘密获得充分有效的保护。二要构建战略布局:实施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知识产权进攻、防守和许可战略,提升专利申请的前瞻安排和纵深配置、拓展企业成长空间,遏制对手生存余地。 三要谋划技术标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按照合理、互利、非歧视原则,组建“专利池”战略联盟,力争形成获得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的事实标准,逐步建立起产业竞争优势。
第二,大力推进著名品牌战略。什么是品牌?诚如世界广告主联合会著名经济学家阿丹森所说,关于品牌的定义,经济学界已经争论讨论了100年,也许今后还要讨论100年。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品牌指的是用户、消费者、社会公众对特定市场对象的感受和评价。品牌价值在于能在市场为企业带来附加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已经从产品需求、质量需求,进入品牌需求;企业竞争也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进入品牌竞争。我们常说,经济竞争、国力竞争,站在竞争第一线的是企业,直接进入市场交锋的,是品牌,接受社会公众评价的,是品牌,影响公众购买决策和决定市场份额的,是品牌。因此,品牌是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的结晶,是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说服力的表征。我国著名品牌战略的目标定位。就是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努力培育和提升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品牌。依靠先进技术支撑、优良品质保障、诚信经营依托、先进文化铺垫、成功营销促进形成的世界品牌,是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其价值和力量将从企业,延伸到社会,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因此,协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营销传播创新,打响我国本土的世界品牌,这是新时期落实创新国策的一场硬仗。
第三,实施产学研创新全球化战略。改革开放30年,为了破解长期沿袭的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问题,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不懈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从实行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放技术市场,到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企业化转制,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但较多地还是在科技系统内部循环,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活动分散、重复,小循环,整体效率低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资源尚未进入国家经济主流。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在贯彻对外开放政策过程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缩短了产业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形成一批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没有也不可能引进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依靠进口的状况没有改观。而今,西方国家基于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图谋,跨国公司处于维系其市场垄断的利益需要,从关键技术到知识产权,加紧对我国实施围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方针,科学回答了双管齐下、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问题,是我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核心内容越来越转向创新全球化,包括创新资源配置全球化,创新活动范围全球化,创新产业布局全球化、创新人才来源全球化和创新服务模式全球化。推进创新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大政方针,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产业模式。因此,我国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无论是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人才、经验的储备和积累,唯有通过多个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包括市场分析、营销策划等机构资源整合、集成和提升才能实现,都必须立足创新全球化的战略基点。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们与跨国公司差距不大,有的领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的技术也尚未形成;知识产权壁垒也没有完成;商业模式和技术标准都在探索之中,从而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难得机遇和广阔舞台。我们期待聚焦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发展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创新资源的多种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我国一定能够在创新全球化的大潮中,涌现一支强大的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产学研合作的生力军,一定能够培育和发展大批拥有过硬知识产权、著名世界品牌、以产学研合作优势驾驭经济全球化的强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