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其转向:以恩施州为例

2012-08-20 08:23李忠斌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恩施州特色农业

李忠斌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武汉430074)

一、引言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民族地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客观地讲,挑战大于机遇。那么,民族地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是一味地追逐市场的热点还是用足自己的优势走 “特色”、“绿色”之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选择。我们认为,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瞄准市场并提高产品竞争力,走一条发展特色农业之路才是我国民族地区农业突围的关键。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四省市交界的71个县市区,片区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总人口36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23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12.5%,片区内世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9个少数民族。这里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但是,经济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历经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发展,尽管片区内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然而贫穷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武陵山片区的主体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江开发区和铜仁市等五大区域。在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恩施州)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恩施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虽地处中部,但受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所限,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农业基本上是在封闭空间上的自然轮回,尽管以农业为主,但农业却没有获得大的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自然区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现有的统计数据看,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但同样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放弃农业,恰恰相反,二、三产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要素供给,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强化强农富农意识,走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正因为如此,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恩施时就说:“恩施要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走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发展新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要“打好特色牌”。“特色就是优势,就是品牌,就是增长力和竞争力。”

关于什么是特色农业,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界定。我个人认为,特色农业就是指为社会提供的农产品及消费具有非同质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由于生产要素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差别性,而不可流动性的资源禀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的基础和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消费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市场需求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就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支持。一个地区从自身差别出发,发挥特有的农业优势条件,就有可能形成特色农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富有差异性的产品,及时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就能获得差别优势,获取较丰厚的利益。据此,特色农业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素: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基于区域优势的品质、有传统工艺与技术支撑、有一定的规模优势。[1]同时,特色农业还具有相对性、资源依赖性、高风险性和市场导向性的基本特征。[2]

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文献并不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还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如发展特色农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发展特色农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政策效果如何体现?民族地区发展这么多年的特色农业,为什么始终在传统的路径中打转?是什么原因导致特色农业不能做大做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有没有现实条件?有没有群众基础?

以上这些问题若得不到科学的回答,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就找不到根本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本文不可能对以上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作出判断,期望能对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有所启示。

二、恩施州特色农业现状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以特色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考察农业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成效便能较全面地把握该地区农业及经济发展的面貌,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事实依据和出发点。

(一)恩施州农业的基本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恩施州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农业一业独大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根本地位并未削弱,形成了较为稳固的“330产业结构”(如图1)。换句话说,在“330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构成比例还会有变动,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二、三产业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至少从当前来看,三足鼎立的格局,只要一足不稳,整个结构就将松动。更何况我们在经济统计时往往把基于农业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在第二产业中,由此也不难看出,农业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完全退出,而是农业向高级化迈进的结果,在第二产业中,农业的要素贡献是居于突出地位的。

据统计,2011年,恩施州全州生产总值4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2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3.17亿元,增长21.2%,其中工业增加值110.8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6.77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30.7∶28.7∶40.6调整为28.3∶31.8∶39.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

图1 2011年GDP三次产业构成

恩施州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19亿元,比2010年增长5.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0.9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增长1.3%;粮食总产量153.15万吨,比上年增加2.7万吨,增产1.8%。油料种植面积92.85万亩,比上年增长1.3%;油料总产量8.94万吨,增产6.6%。烟叶种植面积65.91万亩,总产量9.32万吨,增产9.1%;茶叶总产量5.29万吨,增产14.8%。全年造林面积2.76万公顷,全年林业产值7.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5%。全年生猪出栏456.97万头,比上年增加16.3万头,增长3.7%;年末生猪存栏421.3万头,增长2.4%。全年畜禽肉产量43.83万吨,增长5.2%。全年畜牧业产值7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

2011年末耕地总资源470.97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3.70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7.82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4.07万千瓦。①数据经《2011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恩施州“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整理所得,文中其他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据此所得。

农业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及营销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很多,可以说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但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恩施州农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发展势头,新的产业增长点开始显现,“双叶双业”(烟叶、茶叶、林业、畜牧业)增长强劲,农业比较优势得以展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二)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或者说是在寻找农业比较优势方面,恩施州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波动的过程,最终确定烟叶、茶叶、蔬菜、药材、水果、魔芋、生猪7个产业为特色农业(见表1)。

表1 恩施州、恩施市特色农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到,除生猪养殖外,六大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21.09万亩,而同年末耕地总资源470.97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超耕地总面积。①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恩施州为山区,耕地面积有限,特色农业大都是利用高山、荒坡、林地来发展的,如高山蔬菜、畜牧养殖、林果等。特别是蔬菜和药材近年发展很快,种植面积达299.0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高达57%,可见其重要程度。恩施市的情况与此类似,发展的重点也是一样的,从全州范围而言,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恩施走在了全州的前列,除蔬菜和生猪外,其他各项均超全州平均水平。②恩施州下辖6县2市,在这里我们只以县(市)为单位来计算,并没有考虑各县(市)国土面积、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差别,仅供在比较时的参考。由此可见,特色农业的地位在恩施州已得到巩固和加强,特色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了大幅度提高,规模优势开始显现,后续发展的动力较为强劲。

三、恩施州特色农业面临的困境

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特色的把握与挖掘不够,定位不明确。作为一个地区而言,在农业方面我们有什么特色,什么才是我们的特色?这是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恩施州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明显,似乎什么都是特色,对特色的筛选也是一波三折。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固然是特色,但离开了规模和市场就失去了特色的价值。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对特色的把握、挖掘和定位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家底把握不清,对特色资源及市场状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二是特色农业的选择,特别是主导性特色农业的选择上还存在强烈的“领导人偏好”,特色农业的变动过于频繁,不少产业刚起步便刹车,既没有形成传统,也没有扩大规模,很多时候反而是伤农的;三是部分特色农业的选择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社会风险,如烟叶的大面积种植既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也面临政策的强力打压。四是部分特色农业与市场的对接不紧密,受深加工能力限制,产品尚处于原料供给阶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大做强,如药材、魔芋等。因此,弄清楚特色是什么且准确定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特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业链不完整,缺少规模,市场份额不大。恩施州特色农业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没有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纵向、横向一体化整合,生产能力分散,产前、前中、产后的服务与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集群生产能力,致使遍地开花的同一种特色产业没有规模效应,市场半径普遍较小。在我们调研时发现,不少特色农产品仅在区内供应,且数量有限。没有市场牵引的产业是不可能有规模上的提升和效益上的保证的。

(三)产业区域分散,品质差异较大,没有形成名牌和品牌。由于行政分割和区域分割的特征明显,加之没有形成全州范围内的园区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还是空白,同一产业在全州布局分散,大小企业星罗棋布,生产水平差异巨大,从原料到加工到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网络,质量控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没有形成全区域的公共品牌,仅有的几个“名牌”也在众企业的围攻之下难以自保,形成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在此,我们以茶叶为例加以说明。

茶叶既是恩施州的传统产业,也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尽管发展历史悠久,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摆脱“千家万户种茶,小规模作坊式加工,无品牌蛇皮袋卖茶”的景象。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州内仅有的几个茶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也是规模很小,吸纳的茶农数量少,与企业在利益上联系不紧密,仅处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起步阶段,根本不能起到品牌载体的作用。州内几家稍大一点的加工销售企业又各自为阵,自打品牌,互不买账,因而导致到目前为止全州尚无一个龙头品牌。全州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但大型茶叶企业不到2%,绝大多数厂家基本处于原始作坊式生产方式,企业资本有限,底子薄,起点低,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生产的产品规格不一,茶叶品质极不稳定,按照现行QS认证发证审查要求,根本不合格。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注册登记茶叶商标46件,但没有一件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州获得省、部级奖的产品达100多个,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的品牌有6个之多,没有一个是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中国传统十大名茶“恩施玉露”也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的影响也极其有限。

经笔者调研统计,如宣恩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0.7%,小作坊式加工企业69家,占企业总数的79.3%,全县只有4家茶叶加工企业能够达到清洁化生产要求(如图2)。

图2 2007年—2011年宣恩县茶叶加工企业数量变化

(四)特色农业创新不足,发展新型特色农业缺人才、缺技术,缺成果。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创新能力不强,必然导致技术进步速度慢、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2007年底,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5人,规模以上企业的固定从业人员平均每个企业也只有85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固定从业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128人,占固定从业人员总量的22%,其中研究生3人,占0.03%;本科学历311人,占3.27%;大专学历1071人,占11.26%。全州10家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206人,只占固定从业职工的7.4%。①恩施州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家,即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龙头9家,即九洲牧业有限公司、发夏食品有限公司、多仁食品有限公司、白果民族茶厂、大派食品有限公司、茨泉酒业有限公司、宏业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凤头食品有限公司、松乐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

由于特色农业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全州的农产品加工现状是农产品资源多,开发成商品的少;传统方法加工的多,研发新工艺的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品少。即使像九洲牧业公司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有一半的产品也是进行传统加工后面向州内市场,另一半是进行冷冻加工后销往州外,其实只是卖原材料。加之农产品加工人才的创新能力差,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凤毛麟角。全州农产品加工业还没有专利的申请,国家级名牌产品还是空白。

(五)特色农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缺乏产业带动力。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在市场竞争中,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致使一些名优特产品规模上不去,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经营的外向度总体上不高,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的还很少,很难融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全州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方式多是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

(六)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效应不明显。一是主导产业不精,基地比较分散。多数地方在特色资源开发中选择主导产业不是 “少而精”,而是“多而全”,致使在一定区域内以一个优势品种为主导,集中连片开发的基地还很少,开发面积上的数量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产业规模。二是品种不优,重建轻管现象突出。有的地方在特色资源开发引进品种时不试验,不示范,生产的产品品质差,市场不认可;有的基地虽已建成,但不重视后续田间管理,致使成园率低,园相差,投产迟,单产低,效益无法显现;有的忽视老基地管理,低产茶园的改造、“宣恩早”温州蜜柑的提纯复壮、“长十郎梨”的品种改良、高山蔬菜品种单一化等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品牌创建工作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以茶叶为例,全州茶叶企业登记注册商标50余件,只有5件商标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1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全州茶叶亩均产值仅为1000元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元,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158元。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大,即使有规模种植的支撑,却无法消耗初级产品,很多农产品最终都积压在农户手中,把风险也转嫁给了农户,不能带动农户从发展特色农业中获益,反而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如恩施市2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最典型的是魔芋加工,一方面是政府在大面积推广优质魔芋,鼓励规模种植,而以前还较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却是一蹶不振,勉强维持运转,魔芋产业的命运实在堪忧。

(七)特色农业缺少两个基本元素:文化与富硒。武陵山片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群众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我们都知道,民族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资源,具有唯一性,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来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同时,武陵山片区是硒矿富集地,号称中国硒都。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从地域的角度讲,富硒是其他地方农产品不具有的内在品质,是该区域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大力宣传、开发富硒优质农产品是拓展市场所必须做的功课。如富硒茶有降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毒灭菌等保健功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符合目前国家提倡开发健康、有机食品的政策。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特别是对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营销、品牌等全过程研究不够,创新不足,对富硒文化的利用也是如此,有的仅仅是在产品的包装上打上很小的富硒二字,但明显感觉富硒与产品的结合不够,宣传没有底气。如此一来,武陵片区有特色农产品就失去了和其他地区农产品竞争的最大本钱,特色农产品被其他同类的普通农产品所淹没,没有闯出一条应有的特色之路。目前我们虽已认识到“富硒”的重要价值,但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把“富硒”变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今后要让“富硒”转变为产品的内在价值,并充分体现在价格竞争中。

四、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及方向选择

(一)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特色农业,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首要的决定因素。恩施州在自然条件方面的特质有:一是气候条件。恩施州处在我国东部季风中亚热带的贵州高原—鄂西南山地气候区的东北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二是土质。恩施州土壤类型复杂,有黄壤、棕壤、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沼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19个土类,53个土属,139个土种。主要土类的分布和性状,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三是河流与植被。州内河流密布,水质优良,加上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水源基本无污染,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达70%,能充分保证农产品品质。

2.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数量,二是质量,三是成本。从恩施州现有的情况看,数量相对充足,质量还有待提高,成本尚在合理水平。据统计,2010年全州乡村户数95.88万户,乡村人口343.25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合计207.4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80.5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合计188.68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69.57万人。农村劳力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5.43%,小学程度占36.05%,初中程度占47.56%,高中(含中专)程度占10.5%,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46%;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达89%。

现在最大的困境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庞大,对发展特色农业构成最直接的威胁。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州外出务工劳力达68.75万多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38%,占第一产业劳动力的70%。外出劳力中16岁至40岁的人员达到87.12%,以男性居多(占64%),留守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占30%,且多为4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当然,我们这里谈劳动力资源优势,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将当前劳动力外出的劣势转变为后续的优势,从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看,这种转变是可能的。

3.民族文化深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特色农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渗透着浓厚民族文化的产品营销。我们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农产品本身就是差异明显的产品,是其他农产品无法替代的,同时,只有有内涵民族文化的产品营销才能尽快地打入市场,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民族文化资源是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大优势。

4.资源独占性强。除以上说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外,资源的独占性体现为富硒和当地独特的物产。富硒在前面已有论述。独特的物产是由于恩施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垂直变化的多层次立体气候,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和物产,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植物资源已知215科,900余属,约3000种。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药用植物中,有名贵药材鸡爪黄连、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绞股蓝、天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白肋烟、茶叶、中药材、苎麻、魔芋、芸豆、柑橘、蚕桑、蔬菜等。这些独特的物产有的是种类唯一,有的是你有我优,可以形成典型的原产地农产品,从而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5.有规模发展的空间条件。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空间。每一区域的特定空间范围内,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可体现在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以及经济要素等多个方面,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也是特色经济之“特”。恩施州二万四千平方公里,气候差异极大,地质地貌千姿百态;土、苗、汉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规模特色农业的空间条件。全州耕地面积465.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83.8万亩(水田面积105.5万亩,旱地面积278.3万亩),园地面积63.8万亩,林地面积2178万亩,牧草面积99.9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146.3万亩。

6.有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基本加工技艺及加工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恩施州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支柱产业优势逐渐显现,农业产业经营向纵深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民素质、农业装备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加工的传统技艺有了改进、创新和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飞跃。2010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8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0.5∶1提高到1∶1。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04家发展到1244家,社员从5.38万人发展到11.7万人,带动农户37万户,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省级示范社。

7.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恩施州既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有湖北省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是各项优惠政策的汇集之地。恩施州有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616”对口支援、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叠加的政策输入,加上农业部长期定点帮扶,特色农业发展将迎来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恩施州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

1.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恩施州特别是它所在的武陵山山脉,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以及生态协调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保护生态是恩施州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恩施州是我们发展小康社会,推进城乡发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发展依然是它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它又有维护生态、保护生态的使命。在这两点上,我们应当实现最大的统一,这也是恩施州特殊的重要性。

生物产业是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的成长,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抢占生物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努力形成对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能够起作用的增长点和动力,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战略性的选择。

恩施州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条件,应该作为我们今后主攻的方向。通过资源摸底和技术准备,以园区发展的方式聚集生产能力,建设国内技术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全力打造中国“绿谷”,①“绿谷”是本文中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以绿色、特色农业为主,以产业园区形式予以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技术一流、市场广泛的产业集群,类似于现有的“光谷”、“药谷”、“农谷”等。力争在中国特色农业及特色产业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中药材及其深加工。恩施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不少产品享誉中外。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能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步伐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达到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药业,充分发挥中药材品质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主攻质量,创立品牌,贯彻实施中药材生产、加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创建适度规模的GAP基地,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药业产业体系。

五、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对策

(一)找准特色,科学定位。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要把握住所处区位的产业优势,发展那些有极大市场前景、布局合理、利于支柱企业的发展,而本地又有生产条件、生产传统的产业,并建立起这一产业的优势地位。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说,没有优势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也形成不了优势,恰恰是我们忽视了优势的存在,一方面是没有把握住市场并尽力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司空见惯,没有认识到这一优势的存在。所以说,恩施州发展特色农业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确立好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做到科学定位,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这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最基础、最起码的条件。要瞄准市场,发展那些有特色、产量高、品质好、易于加工的产业,形成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耕地农业向国土农业、原料农业向商品农业、山区农业向外向农业、行政区位农业向经济区域农业的转型。

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要高举“绿色”和“健康”的旗帜,特中先优,量优结合,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适度规模,加工增值。发展特色农业,仅仅有特色是不够的,必须兼顾规模,这个规模既包括种植规模,也包括加工规模和产品规模。而我国民族地区的农业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发展的怪圈,农业生产缺乏统一的指导,没有建立起上规模的加工生产企业,农产品无处可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一些优势产业逐渐萎缩甚至消亡,始终在摸索中徘徊。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没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没有自己的支柱企业,特色农业就很难上台阶。因此,我们在推进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不遗余力地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企业,主要是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技术指导、经营服务一体化,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建立支柱企业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地为本、主体独立、利益联动”的原则进行,既要考虑到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

有了好的产业和基地不等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完成,特别要在建设好支柱企业的同时,推进名牌战略,打出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这样才能保证特色优势农业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企业的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益”,也就是在建设支柱企业时,一定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生产优质的名牌产品。建设支柱企业时一定要与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本区域工业发展走向相结合,与农村各种经济形式发展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三)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品牌建设要贯穿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全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我们以恩施州特色农业之一的茶叶为例加以说明。

如前所述,恩施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较大,是特色农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经济作物,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但由于茶产业没有得到统一的整合,加工企业参差不齐,加工能力分散,加工标准不统一,茶叶品牌杂乱,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因而,如何利用优秀民族文化吸引消费者,如何打好富硒牌,提升茶叶品牌档次,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茶叶品牌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实行纵向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成立全州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集团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各县(市)较有规模和水平的加工企业成为该集团的生产车间,并由该集团来建设“恩施玉露”公共区域品牌,充分融合“富硒”特色和“文化”传统,是打造特色茶产业区域品牌的重要途径。

(四)拓展业态,多元一体。对特色农业的理解不能仅理解为是种植和加工,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物。我们要在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根据人们对农业的不同需求,发展多元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综合发展之路,实现特色农业在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特色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业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业等。

在此我们仍以茶产业为例来说明。茶产业要实现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油、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艺、茶馆)的延伸扩展,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茶文化旅游可以带动茶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消费,茶旅游业是具有强带动力的行业,要朝着差异化方向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不仅让游客有风景可观、有茶可品、有活动可参加、有纪念品可购,还要给游客留下深刻的茶文化感受。恩施州可以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把茶旅游作为城市旅游的一部分,带动茶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五)技术创新,信息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一次次质的飞跃,没有现代科技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特别是在该地区农业科技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更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量和质的飞跃。只认识到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要下大力气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这才是科技进步作用得以实现的保证。试想,没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能领会并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能开展科学的管理?所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还有个人的现代化问题,否则,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特色农业产业化亦将化为泡影。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跟前沿技术,下大力气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特色农业。当前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农技110”、“12316三农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启动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和产销中心建设,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避免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保证特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六)政策支持,培育后劲。特色农业产品化时期也是特色农业的起步期,经济前景尚不可预测,产业链尚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风险大。此时,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培育特色农业的成本过高。因此政府的培育对特色农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扶持如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相对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如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制定科技投入鼓励政策,支持技术攻关,促进技术的推广等;利用财政信贷手段引导投资,并通过税收等手段促进生产能力的形成。在生产能力形成之后,要大力发展流通业,促进特色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实现特色产品的商品化,为产业化打下基础。由于特色农业的选取一般基于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传统文化,当地具有发展该产业的基本条件,甚至有些特色农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一旦与政府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结合起来,很容易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六、余论

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当前已达成共识,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是武陵山片区农业突围的必经之路,因而,各地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试图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的构成要件和本地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认为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把握。

(一)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发展特色农业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确定了几个特色农业的品种和方向,就忽视了本身就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农业。这是因为,传统特色农业不仅具有种植、加工的传统,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也有相对固定的市场,只不过是我们对其关注不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足而使其被市场抛弃,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我们同时要认识到,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传统农业也能成为新的特色农业的生长点,对此,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重新认识。各地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及“一村一特色”,目的是把特色做“特”。但我个人以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固然有特色,但未必有规模经济优势,未必有市场竞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最终提供给市场的是特色农产品,如果这一特色农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我们供给的数量却非常有限,结果是该产品供需不平衡,这样一来,既守不住现有的市场,更谈不上扩大市场,这样的农产品很难说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一村一品”的模式风险极大,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生产、加工、经营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有的地方在遇到此类风险后,农户推倒重来,另寻他路,造成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波折和起伏,甚至是断送了该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此,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提法和做法要认真地反思,坚持走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规模发展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把握好特色农业发展的宏观定位与微观政策。发展特色农业已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采取平衡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在已选定的特色农业中平均用力,齐步推进,其结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做忽视了现阶段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和条件,如资金状况、技术能力等,其结果必然是平均用力却没有应有的力度。由此,我们要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宏观定位基础上,处理好特色农业产业内部的关系及优先发展次序,实行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做大做强一业,巩固发展一业,从而实现全面推进的目标。

[1]朱守立,王明力.对黔西南州特色农业的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猜你喜欢
恩施州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