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农民留下来

2012-08-20 00:52文/雷
中国合作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种地土地农民

文/雷 萌

主编:朱启臻 赵晨鸣

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第1版

定价:38元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艰辛调研精选出诸多案例和事实,直观地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以及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作者呼唤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一起解决离我们看似很远却近在咫尺的问题。

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文字,这是一次严肃的农村调研,这是一项拯救农业的工程,这是一个号召全社会行动的宣言。

书中《84岁老人和8分田》的故事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84岁的张富贵老人,在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陆续去广东打工以后,一个人带着曾孙留守在村里,种着8分田。人们常在夕阳中看到他佝偻而消瘦的背影。所幸的是,儿子、孙子在广东建起了加工厂,赚了大钱,老人在村里走过时总是挺胸抬头。看了这个故事,不知是该感到欣慰还是心酸。

“十年后谁来种地”——这个由农业问题延伸而出的社会问题,横亘在国人面前。在尚未找到留守农民的接力者之前,我们的任务是这样紧迫。

2009年5月开始,到2010年11月结束,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率队,数十位专事农业和关心农业的人士参与,先后对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省市的20多个乡村进行了调研,了解现在和将来哪些人在种地、怎么种地,并不断深入思考,破除就农业而论农业、就农民而谈农民的条框,试图揭示农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再审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而去。

本书共分为5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前4章是实录,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直观地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第1章“好好学习,一定要离开农村”反映了新一代农业人口普遍的价值追求。第2章“真不知道以后谁来种地”是对土地饱含感情的留守老人的叹息,也成为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问题。而“我们将来吃什么”、“农村和农民会消失吗?”两章,则更显出关系到全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迫在眉睫。最后一章则是理性的深思,试图找出农民离土的多方面缘由和解决措施。

笔者读过全书,仅以一个关心农业的外行人的视角作一些浅思。

首先,要正视不可逆转的趋势,寻求出路。大批青壮年农民从土地上逃离,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也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个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但是,这种转移应该以不威胁农业安全为最低限度。因此,我们只有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大局,用以先进科技、科学管理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人力主导的传统农业,才能解决因农民离土导致的劳力青黄不接的问题。

其次,为未来农业寻找合适的接班人。“386199部队”已经成为人们对农村劳动力状况的形象认知,但这支队伍决不能长期作为农村劳力的主力军。未来的农业不能靠老年人来维持,而是要靠新型农民;未来的农业不能仅靠老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来维持,而是要靠新的组织形式;未来的农业更不能靠强迫农民种地,而是靠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一批愿意献身农业的职业农民。

再次,农业发展要把“人”放在突出位置。其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并锁定“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在农村,要多位一体地推行科技创新。除了继续发挥科研院所在农技创新方面的主力作用,还要发挥基层农技站、农机站等技术部门的作用,同时必须尊重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其二,无论是哪种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农业也好、生态农业也好、旅游农业也好,都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突出地位,只有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才能产生发展后劲。

最后,解决农民离土问题从根本上要靠制度创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涉农部门都给予“三农”发展诸多利好政策,但对于一个有9亿农村人口的国家,涉农利好政策和措施需要更多的细化。其一,针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应不同程度地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其二,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模式,让更多农民在享有土地的情况下安心外出,引导他们在临近家乡的二、三线城市打工,既能避免农村人口集中涌向一线城市,又能使这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农村之间,避免农民完全离土。其三,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要完成以上的转变和设想,一方面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的氛围,这样解决“三农”问题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留住离土农民无疑是当今中国农业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工程。我们需要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吁,更需要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担负自己的责任。

猜你喜欢
种地土地农民
种地钓鱼
我爱这土地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