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

2012-08-18 02:47:50鲍繁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1期
关键词:信息港光谷产业园

文 | 鲍繁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

(一)文化产业得到了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吸收就业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势,日益成为保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发展的发力点和着力点。近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一系列旨在支持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信贷和资本市场层面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性地方政策法规,文化产业成为焦点。

具体来看,2009年7月,国务院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4月,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资本的动力。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信贷投放向文化产业开闸。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被进一步放开。

而2012年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再次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行明确。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

5%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11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7.1564万亿元,5%就是2.357万亿。如果按照GDP年均增速6%来计算,到2020年,文化产业的总额将达到4.5万亿。这对现在总额只占GDP的1.4%的文化产业来说,全新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等行业亦有望搭载文化产业东风迎来黄金年代。

(二)文化产业是国民文化消费潜力释放的必然选择

中国消费升级是大趋势,居民消费支出重心从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逐步向文化娱乐和通信沟通等文化消费过渡,消费观念的更新使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恩格尔系数中,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全方位信息覆盖,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大大刺激了居民的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消费。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未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无疑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政策利好时,文化产业自然而然迎来了它最好的时光。如图所示。

国家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对地区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

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的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

而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空间形式和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获得新增长、新发展的引擎和源头。在像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大都市,或者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样区域性的地区,都涌现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继承了文化产业的诸多天然优势,推动了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居民公共空间的转换和提升。

(一)对城市的推动——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港强化了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和地位

2009年,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市确立了“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2012年4月,“国际经贸信息港”作为推进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被提上日程。该“信息港”强调信息化的特色,以发布财经数据、指数为核心,是文化产业园区信息平台化的一大表现。

笔者通过上海“国际经贸信息港”管理委员会了解到该平台将推出覆盖中国主要大宗商品市场的数据库和指数库;支持“上海国际时装周”与第一财经合作编制并发布国际消费品指数等;支持上海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一财经联合编制并发布“上海跨国采购指数”;推进第一财经与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数据对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完善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体系。此外,还会通过举办一系列重要国际经贸活动及论坛的形式促进经贸信息的流通。

纵观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纽约、东京、伦敦,无一不是全球经贸信息的枢纽。上海“国际经贸信息港”对于上海市而言,也是上海市由现有的“实物的交易运输港口”向“信息的交易和传输港口”转变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该信息港尚未建设完成,但它对于提升城市信息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发展,引导全球贸易运行,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要素的配置,提升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对区域的推动——武汉东湖的光谷传媒产业园区促进了8+1城市圈的区域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在20世纪末,还是一片较为荒凉的郊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之后,现已成为我国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之后在新媒体数字化的背景下,由于与科技的融合,“武汉·光谷”的产业园区由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展到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创意产业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园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2011年,光谷动漫创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高达350亿元,年增长率约30%,创意规模和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同时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落户,光谷园区也云集了众多的媒体企业和人员,仅动漫企业的数量就达到了150余家,媒体从业人员达到1万多名,湖北省内70%的动漫企业和50%的游戏企业都在该基地入驻。

至此,光谷园区实现了由最初的教育科研产业集群向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等科研产业集群,再向以网络视听、动漫创意、数字节目为核心的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产业之间相辅相成、竞相发展。

同时,光谷作为武汉市的新核心,也带动了以武汉城市圈,即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的大区域(又称“1+8”)的发展。昔日的荒湖野岭,今日已变成产业集群、区域核心,光谷有效提升了产业、区域化的发展速度。

(三)对国家的推动——印度宝莱坞电影产业基地优化了印度的国家形象

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几大电影产业集群之一,其名称由孟买(Bombay)和好莱坞(Hollywood)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印度最早的电影区域集群,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主产印度语电影,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其电影年产量约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60%至70%,拥有数十亿观众。宝莱坞电影城占地1600多公顷,位于孟买西郊的一个山谷中,地形层次复杂,生态多样性资源丰富。

在宝莱坞的引领下,整个印度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每年全世界的电影院售出的电影门票中,宝莱坞的销售量也远远高于好莱坞。另外,宝莱坞电影在海外的DVD、电视片和卫星电视销售的成绩亦非常理想。宝莱坞依然已经成为了印度向世界展现其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名片,成功展示了国家形象。

传媒类机构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

文化产业囊括了很多子行业,包括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休闲产业(文化旅游)、会展产业等。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种类和主导力量也非常宽泛。但是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观察,发现传媒类机构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力量。

(一)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宣传优势、内容优势和渠道优势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港的主要建设者是两个角色:一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SMG之所以能够参与到一个城市的国际经贸信息港的建设,与它在金融与商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和全媒体的财经新闻资讯平台的优势密不可分。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SMG第一财经在金融与商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合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商业贸易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级,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而具体关注到SMG第一财经,笔者认为该媒体所具备的实力也能够满足经贸信息港的建设需求,媒体的优势能够通过信息港的建设得以充分发挥。

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媒体品牌是中国唯一以投资者为对象的专业财经传媒,它与全球著名财经媒体CNBC结盟,和道琼斯共同发布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通过跨地域、跨行业的经营,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跨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财经资讯供应商。

而第一财经现有的电视(第一财经频道、宁夏卫视频道、东方财经频道)、报刊(《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好运Money+》)、广播(第一财经广播)、互联网(第一财经网站),全媒体平台和其它业务架构(研究院、数据库等)也充分显示了它的专业性和建设国际经贸信息港的实力。

(二)强势媒体能够成为园区核心,有效带动园区的发展

北京CBD传媒产业集群1993年提出建设规划,吸引了国内众多的传媒机构和和国际传媒巨头的进驻,传媒业已经成为北京CBD地区与金融业齐肩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2009年,随着北京地区区域性的重要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加入,以及今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整体搬迁,再加上原有的《人民日报》等机构,这些传媒产业内的龙头成为众多传媒机构进入CBD的直接动力,为传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落户也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包括从节目制作、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硬件及新技术研发供应,到影视经纪人、金融投资、保险服务等。据统计,目前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这两大强势电视台为中心的下游企业就有12 000多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正在向北京CBD区域聚集。而这两大电视机构、各类平面传媒、驻京国际新闻机构和数字网络传媒等国内外各类传媒产业巨头,将带动更多的电视制作公司、数字技术公司、设备租赁公司、节目发行公司、版权交易机构、广告代理公司、市场调查公司、演员经济公司以及法律、咨询、财会等中小型专业服务企业,纷纷入驻北京CBD,使CBD内的传媒机构中类更加丰富,产业链更加完整,从而增加CBD传媒产业集群的吸附力和整体竞争力。可见,在北京CBD传媒产业集群中,强势媒体的带动、吸附作用非常显著。

对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从国内外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案例中,笔者产生这样的思考,亦是笔者对国内传媒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这些产业园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汉光谷的诞生和成功发展一方面源于武汉得天独厚的人文、技术、科研环境,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经济、人才、战略、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光谷实现产业聚集提供了坚实、稳定的保障。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美国政府所提供的支持息息相关,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美国政府适时地针对本国电影行业所颁布的政策法规。总体来说,这些政策法规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保护、推动和约束作用。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宏观层面的税收和版权保护的层面指引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好莱坞电影的实际操作上,美国政府也是全力支持,为之提供资金、设备和人员。

而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亦对CBD国际传媒聚集区的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

综合来看,政府对产业园区的扶持可以归纳为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四个层面。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构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地理位置因素会影响到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传媒行业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因此地理位置对传媒产业园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同于文化旅游类创意产业园,或者科技类产业园,可以建设在城市的开发区,对于传媒产业园而言,城市的核心、中心地带是更务实的选择。

比如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已经认定了上海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广告产业示范园、南京广告产业园等首批9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上述园区共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资金支持,并且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支持建立15个以上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但是笔者认为广告公司在办公地点的选择上,地点就是非常关键的要素。首先,是否有咖啡厅便于安排会议,是否有便利的交通设施,便于拜访客户,是否有高档酒店住宿,便于客户来访等等。而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那些位于城市远郊的所谓的广告产业园对广告机构的吸引力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应高度重视公共服务项目的配套

从国内外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对内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都十分重视。任何一个产业园都不是独立的、纯粹的存在,园区内不仅要有核心的、最吻合的产业机构,还必须要有大量而且全面的多功能公共服务项目的配套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美国的好莱坞,该园区不仅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和电影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拥有着非常核心的为影视内容制作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大量的专业外包公司为影视制作的全阶段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前期的摄影棚租赁、布景服务,中期的拍摄设备、道具租用服务,后期的制作处理、剪辑服务,提供音效工作室等服务。任何机构或者个人都能在好莱坞获得一站式的影视制作服务。而金融服务平台则主要以担保完成发行的融资模式为主(即获得演职人员确认参与的意向后,与发行机构签订发售合同,并以合同向金融机构等投资者申请融资),来鼓励电影领域的投资风险机构发展,使得好莱坞电影制片商能顺利融到资金。

以及武汉光谷的科技园区内搭建的多种提供媒体服务及活动场地的信息服务平台;伦敦SOHO传媒产业聚集区内建立的专门提供创意产业投资和与教育相关的公共服务等。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公共服务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信息港光谷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赵括很忙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中国军转民(2018年3期)2018-06-08 05:51:29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大江南北(2017年11期)2017-11-10 11:14:01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
想飞上天的猫
小学时代(2016年32期)2016-02-24 09:03:26
探究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的“技术内核”
各方热烈回应中国—东盟信息港战略构想
网络传播(2014年10期)2014-12-11 03: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