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高职院校新校区规划

2012-08-15 00:51郭喜玲
山西建筑 2012年28期
关键词:校区用地绿化

郭喜玲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1 项目概况

山西某高职院校新校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山西省高校新校区西南部。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2.4 hm2,规划校园建筑总面积约为25.1万m2。规划在校生7 000人,教职工人数按师生比18∶1估算。设计内容为新校区用地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竖向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等。

2 现状条件分析

1)场地条件。项目用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山西省高校新校区西南部,基本呈南北纵向的直角梯形,面积约32.4 hm2(含代征市政道路、绿化用地)。基地内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用地北侧和南侧为规划城市主干道,可以直接对外联系,交通便利。北面临新校区规划的中央绿化景观带和河道,视野开阔,景致优美。

2)气候环境。按照全国气候区类划分,该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为:光能、热能资源较为丰富;降水偏少,而水热同期;冬季漫长,干冷晴朗;春季日变温大,干旱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短促。

3 规划定位及目标

规划用地内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规划,充分理解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各类建筑、活动设施及绿化环境应相互支撑、资源共享,形成整体的教育科研环境,满足该校长远发展的需求。设计上充分考虑用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充分挖掘三晋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新校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将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成为新校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 规划指导思想

1)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步行优先的原则,满足教学、实验实训、科研、生活的需要,形成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舒适教育科研环境。2)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空间特征。采用前瞻性的视野,集约使用土地,充分考虑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性,优化空间结构。在进行合理设计分区的前提下,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建设完善,力求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平衡,保证功能及空间在各建设阶段和最终效果的完整性,实现有机更新发展和开放式大学的建设要求,体现规划设计的现实性、经济性和操作性。3)发挥三晋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塑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地方风貌的个性化文化主题形象。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多层次、多元化的良好学习场所和交流空间,通过轴线控制,绿化空间渗透,融汇自然景观等手段,成为新校区的一个特色亮点,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群体组织形式,创造丰富活泼的独特文化景观。4)创造适应山西地区气候特点、蕴含地方特色的现代校园建筑风格。建筑形态既充满个性,又积极配合整体环境秩序要求,力求建筑立面根据内部功能简洁实用,以统一的母题和尺度彼此协调。强调建筑外部空间的层次感及虚实对比,塑造群体建筑不同空间的独特意境。

5 功能布局

按照开放式大学的前瞻性发展原则,促进校园交通、公共环境及基础设施相互融合为整体。结合景观环境采用轴线控制的组团式布局,按照教学实验区、行政区、公共设施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休闲绿化活动区等各大功能区的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各区配套相应的附属及后勤设施。功能分区科学的考虑师生日常活动的使用要求,着重处理好教学、实训、实验、学生生活和体育课余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离,各分区又可以通过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便捷联系,相互促进,开放共享。

6 空间结构

规划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强调使用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组织,注重反映山西地理气候特征,突出科技人文特点,传承三晋历史文化内涵,致力于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气候特征和科技文化特色的教育科研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新校空间结构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形成整体。

校园南侧沿主入口形成严整的空间轴线,形成中心广场,周边布置校园教学及公共建筑。南侧通过主题公园面向中央绿化景观带开放,将公共景色引入校区内,使校内的绿化系统与外部园区的绿化系统融为一体。

7 生态及景观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及绿化景观规划是构筑优美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山西这种重化工企业集中、严重缺水、风沙大、污染严重的北方高原城市,更需要重视生态绿化环境的营造。

校园景观规划布局致力于做到各类型绿地的层次搭配分明,植物树种的丰富多样。通过道路、广场、景点、绿地、水面等点线面元素有机贯连,将各具特色的校园建筑物融为整体,形成连续流畅的生态绿化系统。中心广场是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由中心建筑图文信息中心及科研楼、教学楼群围合而成,沿中轴线形成严整端正的格局。广场宽约100 m,可满足学生集会、活动需要,并沿轴线种植乔木,强调空间方向感并提供夏季遮荫。

8 道路交通规划

用地内道路交通系统根据功能分区合理进行规划,采用清晰的道路分级以实现内部交通的便捷联系并减少相互干扰。交通流线布置充分结合高校师生的出行特点,突出“步行优先”和“自行车优先”的设计原则,实现公共空间人车分流,营造景观优美、安全舒适的多层次步行、休憩空间。1)交通出入口。校园采用坐北朝南的规划布局,礼仪性的主校门设在南侧主干道上,是校园主轴线的起点。北部布置北入口联系体育设施区等公共设施,一方面是中央景观区与校园联系主要出入口,也便于上述设施的对外开放使用。2)道路系统。结合用地特征和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环行机动车路环绕在教学及生活区外围,连接各主要功能区及对外出入口,机动车辆沿此路线可最快捷的到达各个组团。在教学、生活区内分别布置贯穿各建筑组团的校园支路,支路交通平时进行管制,以步行为主,满足特定时间和必要的机动车交通需求。3)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规划充分考虑师生、科研人员日常学习、生活流线的组织,形成分布于各功能区的步行网络。人在各功能组团间的穿行主要从广场、绿地、公园中进行,不仅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生活这三大主要功能的有机联系,也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人性化学习交流场所。

9 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设计,把校园作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充分的考虑,高职院校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

[1] 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91-93.

[2] 唐 诚,王 翠.浅析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9(7):53-55.

[3] 胡 昱.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校区用地绿化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