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的低碳引导★

2012-08-15 00:51白洁
山西建筑 2012年27期
关键词:住区养老老年人

白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1 中国城市发展低碳引导的必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城市,城市发展的背后却是沉重而又现实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全球80%的GDP的同时,也占用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1]。由此也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减少、碳平衡失调、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我国也已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城市大规模的建设拆迁呈现出高能量消耗的特征,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碳排放量,城市中碳排放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是建筑排放。按照这种发展势头,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资源短缺、能源短缺、环境负荷来看,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不堪重负。西方国家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有较强的民意基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加强,我国所持的城市发展之道也会受到国际瞩目,因此我国城市发展的低碳转型将是人们践行生态文明,让今后的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必经之路。

2 居家养老是未来中国的主流养老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的情况不同,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巨大,“中国2001年~2020年是我国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增长老年人596万,年增长速度为3.28%,远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0.66%”[2],“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7.2%”[3]。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基于这种现状,今后我国90%的老年人将通过居家养老的方式在自宅内完成养老。目前我国存有许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住区,这些住区住宅内部设施陈旧,室外环境简陋凌乱,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商品房的购买群体以中、青年消费者为主,或者由老人出资帮助自己的儿女购置新房,年轻人从过去的老宅搬出来后,留下的是大多已不具备购买力的老年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面临在旧住区养老的现实。

3 城市中旧住区居住环境的适老性改造符合城市的低碳发展理念

通常这类旧社区面临的结果有两种,被拆除或者被改造,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社会养老保障系统十分不健全,今后的养老不可能只依靠机构养老,大部分的老年人需要在家中养老,因此优化现有住区的存量,通过在已有住区中对居住环境进行合理的适老性改造,满足现代人和老人的生活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旧住区居住环境的适老性改造。老旧社区拆除后重建肯定会大大增加城市的碳排放量,因此,基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将这类住区进行适老性改造肯定会推进城市建设的低碳转型,会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将旧社区居住环境做适老性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低碳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讨论限于旧住区室外环境的改造,不涵盖住区建筑的适老性改造。

4 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的低碳引导

对于生活中和社会中遇到的障碍,人们需要不同的养护设施,同样,旧住区内对于老年人的障碍也是各种各样,比如台阶的设置、绿化空间的缺少、交流场所的缺失等。但是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环境改造,提供一系列服务消除障碍,达到老年人使用的标准。本文将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的低碳引导划分为两方面的内容: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低碳引导的可行性分析和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营造绿色舒适居住环境低碳改造。

4.1 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低碳引导的可行性

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的低碳引导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随着岁数的增大,高龄老人不能清楚地认识环境,不能采取适宜的行动,老年人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生活,陌生的居住环境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大部分老人喜欢居住在自己的住所而不愿意住到专门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将是今后养老的主流模式。因此将现有旧住区进行适老性改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的低碳引导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的收入并不高,并且生活窘困,没有经济能力住到专门的养老机构,子女长大成家后搬离原来的住区,住区中老年人的比例高于新建的社区,而且数量呈增长的趋势,这就急需对这类住区进行适老性改造,来满足目前实际而紧迫的需求。

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符合低碳城市的建设理念。旧住区的改造本身就大大减少了城市的碳排放量,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没有奢华、高档的需求,反而追求大众化、简单、自然的室外环境,只要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生理的需要即可,因此对旧住区进行适老性改造既符合国家提出的今后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政策,同时避免了大拆大建带来的城市碳排放量的增加。

4.2 绿色舒适居住环境的低碳改造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较年轻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低能量、低成本、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出行依靠公交系统,较少使用私家车,老年人有很多闲散时间需要度过,除了必要的室内活动,有行动能力或者坐轮椅老人都有室外活动的需求,老年人对室外环境不追求生活档次,只需要舒适和便利。旧住区原有的室外环境非常简陋,缺少基本的绿化,硬质铺地较多,由于年久失修地砖坑坑洼洼非常不便于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旧住区室外居住环境的低碳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供适宜的场所。老年人害怕孤独,在漫长的老年生活中需要用很多活动来打发孤单的老年生活,目前旧社区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场所”可言。但是旧社区有一项优势是很多相识的老人居住在一起,只要能够开辟出简单的交流场所,就不愁无人聊天。因此在旧住区改造中首先应该能够提供这些场所,除了一般住区所应具有的公共绿地等设施以外,改造后的住区还应该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场所,比如很多老年人喜欢品茶、打牌、下棋、曲艺等,可以在住区内设置公共茶社,提供交流的场所。旧住区居住环境的改造还需要给老年人提供适合眺望远方的场所,结合自然的园艺设计和可以散步的小道,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用以加强他们的嗅觉、视觉、味觉,来激活老年人的生存能力。通过对这些室外环境的改造,提供各种功能需求,创造有活力的社区,改变旧社区陈腐落后的居住环境,促进老年人去使用它,使老年人和正常人一样可以享受社区内的各种设施。同时,在改造过程中根据旧社区的自身条件可以结合物业管理用房设置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用房,面积不宜过大,要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提供包括餐饮、家政、安全巡查、紧急救援、探访、安全预警系统和简易护理等服务。通过这样的改造可以使住区功能多样化,使老年人在社区内解决散步、会友、休闲、简易护理等实际问题,减少出行距离,符合低碳社区的生活方式。

2)住区内道路的改造。旧住区的停车设施较差,缺少停车空间,目前的状况是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社区道路,在改造中要避免机动车对住区内部生活造成影响,创造条件将停车场安排在住区的出入口,合理配置停车数,或者通过协调开辟住区以外的停车场,通过社区管理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机动车过多占用住区的公共资源,改造后要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使步行者能够安静愉悦的散步,形成步行者的道路网络。同时在改造过程中要以积极的立场进行无障碍设计,“人固有一老”,随着老年人绝对数量的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觉到出行的不便,因此在改造中一定要使可以行动的老年人和坐轮椅的老人能够在住区中畅通无阻的行走,注重台阶的设置、坡道的设置以及相关的安全提示。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是低碳的出行方式,如果住区外部的城市道路恰好有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住区内改造后的步行系统可以与城市步行系统对接,保障老年人步行的安全性。

3)绿化景观方面的改造。旧社区的景观改造不要求奢华和过度的修饰,绿化和水面的设置应尽可能的自然,只要能够提供令人休闲的自然空间即可,开辟绿色空间,让住户与自然元素尽可能多的接触。考虑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心理需求,进行大众化的设计,做到公平而实用,简单而方便,并且能够节省力气,尽量加大住区室外环境的渗水面积,通过改造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5 结语

低碳引导下旧住区居住环境的适老性改造是一个涵盖社会和经济因素在内的研究,本文是从旧住区室外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进行的初步探讨。低碳改造的研究不仅要注重低碳技术与改造的有机结合,还要考虑参与者的不同社会背景和经济利益以及使用者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旧住区居住环境适老性改造低碳引导的初步研究,在符合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倡导低碳改造,符合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城市建设的低碳转型,减少大拆大建,减缓气候变化,改变原有城市的建设发展模式,同时可以解决已经来临的养老问题,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解决燃眉之急。

[1] 李 迅,刘 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3.

[2] 周燕珉,程晓青.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住区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